专栏名称: 传媒1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宁波日报  ·  世界泳联发博祝汪顺生日快乐 ·  19 小时前  
杭州网  ·  突然!暴涨超388% ·  2 天前  
江苏新闻  ·  他哭了!冲上热搜 ·  3 天前  
内蒙古政府办公厅  ·  喜报!内蒙古运动员喜获亚冬会金牌! ·  3 天前  
内蒙古政府办公厅  ·  喜报!内蒙古运动员喜获亚冬会金牌!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传媒1号

育儿类综艺节目需要“产业升级”了,《萌仔萌萌宅》就是范例

传媒1号  · 简书  ·  · 2018-01-14 20:15

正文

育儿类综艺从《爸爸去哪儿》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综艺市场中一个成熟而庞大的门类。这一类别综艺节目题材和手法上的统一,形成了在育儿类综艺市场一个明确的特征——“垂直”。但“垂直”也同时催生出这一类综艺节目相对统一的操作习惯和相对固定的表现手法。

通常情况下,收看育儿综艺的用户在打开节目之前,脑海中大概就能够猜到自己即将要看到的一些节目内容——可爱但调皮的孩子、辛苦但勤劳的“爸爸妈妈”等。在过去的育儿综艺市场上我们发现,成熟育儿类综艺节目内容,都逐渐完成了由“卖萌育儿”向“讲理育儿”之间的转变。这种逐渐走向成熟的节目制作理念,是产品发展历程的“按部就班”,也是制作人和观众之间的“心照不宣”。

但是,仔细梳理,其实育儿类综艺由一直存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一个逻辑顺位上的缺失,即:“无论生出来的孩子多可爱”,“无论养娃的爸妈多焦虑”,都没有解答现阶段85后和90后年轻人一个最基本的疑惑—— 我为什么要生娃?我在什么情境下必须得要个娃了? 这个年轻人的困惑,也是“育儿”这个大话题面临的一个现实映射。

我们注意到,湖南卫视、芒果TV每周六12:30同步播出,芒果TV会员周四12:00抢先看的《萌仔萌萌宅》在最新两期节目中 ,首次在综艺节目中尝试通过环节内容对这一问题进行梳理和回答。

“兄弟”、“奶爸”之间的谈话本来就不用“讲道理”

在《萌仔萌萌宅》最新上线的节目中,“资深奶爸”刘畊宏和“新手奶爸”袁弘在哄好了一屋子的萌娃上床休息后,有一段在客厅里的谈话。话题是“什么情况下夫妻会想要个孩子”以及“夫妻二人有了孩子后的心态会如何”。这个内容所营造的话语场非常有趣,“两个男人间的谈话”、“夜晚”、“放松”、“私密话题”……这种谈话氛围在男生语境中是“哥们”,在女生语境里是“闺蜜”。生活经验丰富的年轻人一定能够知道这是最容易“掏心挖肺”的话语场。在这个话语场中,通常可以进行最有信任感的对话,对话者也最容易被说服。很多在白天“无法谈及”,或者“谈及也无解”的问题在此时会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个孩子”这个话题基本上就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它通常答案因人而异。 也许就是因为很难找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所以之前的综艺节目迟迟无法补足这个问题上的缺失。作为“过来人”的刘畊宏,在跟新手袁弘谈及“为什么要孩子”时,表达的方式非常有趣。只是在谈及自己跟妻子的过往经历。从“夫妻二人不喜欢孩子”,到医生告知“可能无法拥有孩子”后心态发生的转变。再到接二连三的迎接新生命到来时的欣喜……一对年轻夫妇心态戏剧化的变化跃然于纸上。

在刘畊宏的这段表达中,没有通行的道理,只有同理的感情。但这段对话说服力最强的地方恰恰就在于“没有道理”。试想一下“为什么要孩子”这个问题,现代确实很难找到能够彻底说清楚的论据。父母、长辈、社会共识通常只能告诉年轻人“大家都得有个孩子,家族香火才能延续”、“这是你生命的延续”、“让你老了不孤单”……等等,这一系列通行的说法对年轻人的说服力微乎其微。在很多年轻人的心目中,自己还是一个“宝宝”。一些列广为传播的流行语具有儿歌化的特点(如:皮皮虾我们走)、年轻人喜欢自称为“本宝宝”、“小公举”都可以看作是这种心态的映射。“老去时”这个概念对年轻人太过久远,“香火”这个概念对年轻人太过抽象,“生命延续”对年轻人来说更是毫无说服力:我现在都活得如此艰难……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年轻人不要孩子”的现实论证程度却很高。无论是从经济成本、教育成本、房价、现实情感都能够找到诸多支持的维度……这一点让“早点要孩子”的支持者很是尴尬。

造成这种困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生育宝宝”这个问题很多情况下,根本不是一个百分之百的“道理”,它更像是某种感情的寄托。而刘畊宏讲述的“亲身经历”之所以听起来让人心悦诚服、说服力max,就是因为这段对话中,贯彻的并不是“为什么生孩子”的道理,而是“整个育儿过程”中的感情。推而论之,其实整个“育儿”过程中的大量决定元素都是感性审美,只不过在执行层面中,需要大量的理性行为来成功完成“育儿”这个动作。 而育儿类综艺节目在增加节目内容时,拿捏育儿过程中“传递某种道理”和“感动于某种情愫”之间的分寸就很重要。

《萌仔萌萌宅》在新的几期节目中,都引入了这种“育儿”对话的环节。“明道与张歆艺夫妇的夜谈”、“刘畊宏与袁弘的谈话”都在进行“除去育儿方法”之外的情感对话。其中明道的对话更注重疏解育儿的压力,刘畊宏的对话更注重讲述育儿的心态。这种感性对话实际上对于节目的观众来说,可能比“提供具体育儿方法”的意义还要重大。

《萌仔萌萌宅》除萌娃之外还有更深层节目设计来应对“育儿焦虑”

观看节目的年轻观众通常面临两种焦虑,一种是“要不要生娃”的焦虑,一种是“生了之后怎么带”的焦虑。这两者之间可能还夹杂这一种“生了之后带着麻烦很后悔”的焦虑。育儿类综艺节目能够实现对这种种“育儿焦虑”的化解效果,往往就可以保证节目能够通达人心。但是要注意的是, 当视频节目试图在这种“焦虑化解”的过程中传达某种“诱导性”倾向时,很容易被观众发现。

《萌仔萌萌宅》面对“观众群的各种焦虑”,整个节目机制和搭建的节目语境都做了很完善的设计,并且保证了相当程度下态度的理性和客观。

首先,节目语境的“客观”搭建和呈现,能够最大限度的缓解大众“如何选择”的育儿焦虑。 节目的主嘉宾是“已经结婚,但犹豫是否要娃”的张歆艺、袁弘夫妇,这种角色的选择首先就实现了观众角色的代入感。真正纠结于是不是“要个孩子”的观众,往往跟节目嘉宾面临的局面是一样的。一方面感念于人类繁衍的天性和孩子的萌,另一方面又理性的知道:不管萌娃类节目如何表达孩子们的可爱和乖巧,在现实生活中,养孩子永远是辛苦的。——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这些取舍间的犹豫,让新手爸妈无时无刻都可以感受到一种普遍的“育儿选择焦虑”。 同时在中国传统观念下,即便是暂时没娃的观众面对这种焦虑,也很难“幸免”——因为他们得面对“催生”和“准备生”的焦灼。

《萌仔萌萌宅》从角色选择,到刘畊宏、明道同这对“实习爸妈”的夜谈内容,都直面这一类人群最主要的焦虑源。而且面对的态度是非常可观的。从首期“石头就吐了张歆艺一身”,到永远状况百出的情节内容,都真实的反映了“养儿不易”。但同时,孩子的可爱和嘉宾们“夜谈”的实际育儿心态,又安抚着“不易”产生的焦虑,呈现给观众的是不同于之前臆想中模糊的选项,而是切实可见的真实选择依据,让观众在这场“真人秀”中,自己通过观察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完全符合“选择生,或者不生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客观性原则。刘畊宏“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那段夜话,配合着白天,刘畊宏作为一个“超熟练奶爸”的形象, 显得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可信任感。观点让人信服,答案让人心安。

其次,节目场景的“高仿真”设计,能够全面提供观众的真实代入感和观点建设性。 家长面临的焦虑困境,绝大部分时间都发生在家庭环境,而不是在“旅行”、“做任务”和“拍电影”这些环境中。在家庭封闭环境中,父母养儿的辛苦难以被外界理解和观察。年轻的小伙伴们通常难以理解,“为什么刚刚有了孩子之后的朋友仿佛消失”这样的现象。刚有孩子的父母们也面对这庞大的育儿压力会不知所措,难以倾诉。所以才会出现“有娃之后后悔、崩溃”这样的问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