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今日政商 (ID:PBT365)
导读:
一项权威统计数据表明,近年全球几乎有一半的奢侈品被中国人买回家了。面对慷慨大方的中国人,为什么美国人对奢侈品不热衷?定居洛杉矶的华裔范琪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观察,给出了一些答案。
▌圈子和阶层
住在街对面的卡梅隆一家是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男主人安东尼是一家金融机构的中层管理者,太太梅丽尔是一位小学教师,收入属于上层中产之列。可每次看到这对夫妇,发现两个人的衣着打扮都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2008年年底,我所在的社区要举办新年派对。这也是我第一次出席正式的社交活动,所以特意花三百美元租下了一件老款普拉达礼服,希望它能帮忙撑撑场面。
我想梅丽尔也会在这种场合亮出自己隐藏很深的“实力”。可当晚,她只穿了一件湖蓝色的CK礼服,让我大跌眼镜。而梅丽尔对此的解释是,选择CK符合她的中产阶级身份。
梅丽尔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山鸡不会因为背上插了几根五彩斑斓的羽毛就变成孔雀。其实,美国人也不是不喜欢高端品牌,但奢侈品的消费者大多只限定在固定人群,比如企业金领、时尚界人士、演艺明星、职业运动员等。
美国人没有“面子”的说法,人们不会因为虚荣心而花几个月的薪水去买一双路易威登的鞋子。不仅成年人如此,年轻人也完全不会打肿脸充胖子。
有一次在超市遇到梅丽尔的儿子马克,看他正在认真地挑选李维斯牛仔裤的打折款。我问他为什么不去专卖店购买刚上市的主打新款,马克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
我父母并不是什么有钱人,即便我穿上李维斯的新款,也变不成富二代。再说18岁之后我还要赚钱养活自己,那时就更没有什么钱买名牌货,所以现在这样挺好。
看着一脸淡然而满足的马克,我开始心疼当初租用那件普拉达礼服用掉的三百美元了,爱面子可真能害死人。
▌个性与品位
慢慢地,我发现美国人之所以对大牌奢侈品不那么感冒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在美国能够买到的品牌实在太多,人们的选择面很宽。
有一年圣诞节前,和同事珍妮去逛梅西百货。因为早就听说珍妮从祖父母那里继承了一大笔遗产,她平时的消费水准也和普通的打工族不一样,所以很好奇她会给老公和儿子买什么贵重的礼物。她很快选中了两条男士围巾。
我拿过价签看了一眼,天哪,还真是不便宜呢,和临近柜台的博柏利简直不相上下。我问珍妮:既然价位都差不多,怎么不给你老公买那条博柏利的格子围巾?
珍妮用不解的眼光看着我,拿出围巾,从花色到样式,从设计到质地,说得头头是道。
最后,她问我:价格相差不多,性价比却不一样,如果换成你,会选哪个?当然是品质好的那个呀。我为什么要为那些大牌的天价广告费买单呢?几句话说得我哑口无言,美国人注重现实,不玩虚的,这点我算是领教了。
其实,美国人不愿意用大牌来包装自己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他们从生下来的那一刻就把个体看得高于一切,喜欢彰显个性,标新立异,把自己搞得越小众越好,选择那几个所谓的大牌,显然并不能帮助他们实现这个目的。
2012年六月,老公所在的证券公司要举办一场慈善晚会,我也在受邀之列。
因为听说大名鼎鼎的股神巴菲特和比尔盖茨都在嘉宾名单里。当晚,我利用两次近距离的机会仔细观察了两位领衔主演的衣着,发现无论巴菲特还是盖茨,都选择了小众品牌的正装。
我拉住老公同事的太太索菲,问她巴菲特和盖茨的正装是什么品牌,结果这位时尚杂志的资深编辑居然也一头雾水,找不到出处。不过,索菲对此也做出了极有道理的一番分析和解释:
像巴菲特和盖茨这种人物,完全不需要用一套杰尼亚来验明正身,他们都是热衷于慈善事业的低调之人,如果真是穿了杰尼亚,反倒显得流于庸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