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讲这部经的经名。
佛说阿弥陀经
按说经名是要说在前面的,放在后面是要和经文、译者联系在一起。讲义上有些注语,像“佛”“说”“阿弥陀”“经”,一看就很明白。先是一个简略的注解,接下来是展开解释。因为大家自学能力不同,所以我们是由浅到深。
后面的解释,大家看起来可能觉得不那么累,因为这些是逐字逐句解释的;不过现在在解释佛名的地方,还算是玄义。名号是要统摄全经的。
1佛:梵语佛陀(Buddha)之略称,译为“觉”。脱离一切迷妄,觉悟一切真理,引导众生入觉道之人。这里是指释迦牟尼佛,简称释迦、释尊。
首先解释“佛”字。“佛”是梵语“佛陀”的略称,中国人喜欢简略,就称为佛。如果翻译成中文,就是“觉”的意思。
“脱离一切迷妄,觉悟一切真理”,所有的迷妄都已经脱离了,这是断德;觉悟了一切真理,这是证德。同时,他不仅自己这样,也“引导众生入觉道”,这样的人就称为佛。所以,佛并不是神,神在佛教看来还是凡夫。
佛很多,只要是脱离迷妄、觉悟真理、达到圆满,就是佛了。“佛说阿弥陀经”的“佛”,是指释迦牟尼佛,简称释迦、释尊。
释尊是迦毗罗城净饭王之子,母亲摩耶夫人,四月初八在蓝毗尼园树下诞生,称为瞿昙或悉达多太子。长大后,娶拘利族长者善觉的女儿耶输陀罗为妻,生一子名罗睺罗。
这个大家看《佛陀传》就能了解。“四月初八在蓝毗尼园树下诞生,称为瞿昙或悉达多太子”,“悉达多”意思是“一切义成”,没有不成就的,一切善法、一切功德利益都会成就。悉达多太子长大之后娶拘利族长者善觉的女儿耶输陀罗为妻。这是佛陀一生的简历:他的家族,他的父母,他的诞生,他小时候的名字,长大后娶妻,生了一个儿子叫罗睺罗,这是世俗的生活。
二十九岁(一说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一说三十岁)觉悟佛道。从此之后,四十余年间,游化四方,八十岁时入涅槃。
二十九岁(一说十九岁)出家,有两种说法。到三十五岁(一说三十岁)而觉悟佛道。怎么又说十九岁、三十岁呢?这是因为历史的记载不清晰。印度这个民族不太重视历史年代的记载,所以时间上概念比较模糊,后人就难以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同时,佛陀是不可思议的示现,难以在时间上有个固定的具体说法。佛本来就是超越时空,所以这方面有不同的示现,我们就根据资料这么说。
“从此之后,四十余年间,游化四方”,主要在印度的恒河两岸。
“八十岁时入涅槃”,佛入涅槃,有人说“佛死了”,这是两回事,凡人就是死了,佛陀是入涅槃。入涅槃是什么境界呢?不可说,就是不生不灭,脱离了一切虚妄,连这个身体都谢灭了。入涅槃,这是无法说的。我们到了极乐世界,也能证悟涅槃。
涅槃和死是两个概念,我们凡人死了,然后怎么办?披麻戴孝,吹喇叭,到火葬场烧,回来埋,然后清明节上坟;然后其他人跟着一道死,六道轮回,这就是凡人轮回。佛陀不存在轮回的问题。
2说:赞叹。
这个“说”是赞叹的意思,是口中表达,不是一般的说。
3阿弥陀:阿弥陀佛。梵语阿弥陀(Amitayus),译为无量寿;又,阿弥陀(Amitabha)译为无量光。此佛在纵的方面(时间上)长时以无量寿命救度三世众生,横的方面(空间上)以无量光明广度十方众生,所以名为阿弥陀佛。
“阿弥陀”是“阿弥陀佛”的简称。梵语“阿弥陀”,这是古代印度话的音译,就是根据发音记载下来。它的意思就太多了,没法翻译,这叫“多含不翻”。“阿弥陀”三个字意思太多,翻译可能挂一漏万,勉强翻译,可以翻译为“无量寿”,或者翻译为“无量光”。
这尊佛在纵的方面——时间上,以无量的寿命长时无疲倦地救度三世众生;在横的方面——空间上,以无量的光明广度十方众生,所以名叫阿弥陀佛。
佛的名号和他的德能是一致的,所谓“依德立名、以名召德”。他有这样的功德,才有这样的名号,这叫“依德立名”;有这样的名号,就能感召这样的功德,这叫“以名召德”。我们凡夫就不是这样,给你取个名字叫“大富”,那你富了吗?还是穷汉,冬天连棉衣都没有,名字不是依德立名的。如果你现在成了世界第一长者,人家喊你大富长者,那你的名就是依德来立的。
佛不一样,阿弥陀佛是无量寿、无量光,时间上无量劫地救度众生,空间上在无量广泛的世界救度众生。
4经:佛所说的教义,以及记载教义的书籍。梵语“修多罗”之译解。修多罗是线的意思,如同以线贯穿花环一样,把佛所说的道理贯穿起来,使其不致散乱,叫修多罗。在中国,圣人的话叫作经,故将修多罗翻译为经。
“经”,就是佛所说的教义,以及记载教义的书籍。
我们现在讲“经”,大家都会想到经本,经本是佛所说法的记录。但是佛一开始说法并没有记载成书籍,佛所说法的内容就称为经,由弟子们背诵、口口相传下来。所以,“经”未必限于经本,佛所说的教义称为经。当然,把佛的教义、法语记载下来的经本,也称为经。
“修多罗”是梵语的发音音译,中文是“线”的意思。印度人喜欢穿花环,用线把花穿起来,献给长者,表达对他们的尊重。如同以线贯穿花环一样,把佛所说的道理贯穿起来,使其不致散乱,这叫修多罗。
《往生论》说:“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就像念珠中间有一条线,把所有的珠子穿在一起,这样珠子就不会散乱。用“线”这个比喻来说明,把佛所说的种种教法、义理贯穿在一起,就成了一部经。
“在中国,圣人的话叫作经,故将修多罗翻译为经”,佛是圣中之圣,所以佛的教义翻译过来就称为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