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园地
主要发布与历史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章,发布《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站的各类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科院物理所  ·  鱼儿性别紊乱,秃鹫肾衰竭,这个杀手还要制造多 ... ·  15 小时前  
中科院物理所  ·  当天上的垃圾越来越多 ·  2 天前  
中科院物理所  ·  这一家子个个是毒王,可还是没能逃离你的餐桌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园地

名师评析 | 杜龙:对2024年高考历史东北卷(黑吉辽)的几点思考

历史园地  · 公众号  ·  · 2024-06-13 00:00

正文

对2024年高考历史辽宁卷所作的几点思考

大连第十三中学 杜龙

一、选择题较偏,稀碎知识点容易忽视

考后学生反映选择题所考察的知识点较为稀碎,在平时复习备考过程中极易忽视。如据回忆版选择题第一题就考察了仰韶文化彩陶的相关知识。该部分知识在《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课中表述为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还考察了日本庄园的相关内容,该部分知识在《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四课中表述为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因其年号是“大化”,史称“大化改新”。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在这种体制下,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 由此观之,上述考察内容并不陌生,在教材中都有表述,但在备考中可能相对“冷门”,易遭忽视。此外,据学生反馈,还考察了 “元上都古诗”“明代名刺”“新能源”“腓特烈二世”“白人至上” 等与教材所学有些距离的内容。总体学生反馈选择题整体考察较偏,题干和选项之间给人感觉联系“好像”并不紧密,不易把握。由此,我们似乎可以基于上述内容,推析出辽宁高考选择题的一些倾向,如注重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考察,侧重历史分析理解能力的考察。对于基础知识来说,备考过程中就需要全面复习教材内容,力求全面,严防漏洞,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当然,道理好讲,实际操作却难,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很难对所有知识点都进行深刻的把握。但在对于重点知识深刻把握的同时,对于那些“冷门知识”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做到基本能知道该内容所处的时空,对该内容有大体了解,这样在考试中出现后,起码对其有从下手,依据对其浅层次的了解,确定时空背景,结合时代特征与题干信息去分析;而对于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的考察,其实体现在试卷上的每一道题目当中,但相较考察日常所学的熟悉的历史知识,题干当中所出示的学生所学未涉及的历史内容,更能考察学生历史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解答该类题目时,考生应该有这样一种观念“该内容没学过,我不知道,其他人也不知道”,切忌给自己一种这个内容不熟悉就一定不会做的暗示。既然是陌生的内容,题目就不会考察史实知识,而是需要考生基于所给出的内容去得出相关历史结论或者分析原因和特点。做这类题首先就是要确定时空,明确该内容处在哪个时代背景下哪个地域哪个领域的内容,快速回顾所学时代特征,联系时空大背景理解该内容,进一步进行分析和把握。如考察 “元上都古诗” 就需要准确把握元代的时代特征,“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结合诗歌内容和时代特征总结特点。笔者以为这种历史能力的考察所体现出的符合深度学习的理念,正是适应当今社会信息化的趋势下,在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学会正确的判断和理解的要求,这也是当下教育从业者在新形势应该思考和转变的方向。

二、古文史料多,阅读文言文要求更高

在历史试题中出现文言文好像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正所谓“文史不分家”,学习中国古代史,很多古文资料是不能避免的。但据学生反馈,文言文在这次辽宁卷题目中注墨颇多,很多人反映材料读不懂或读起来费力或易理解偏差。但其实文言文水平也是学习历史必备的能力之一,是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要求。能不能读懂文言文所述内容,关系到下一步历史研究的深入。笔者以为这种考察趋向符合培养历史学习者的素养要求,而考察多则反映出对这一基础要求日渐重视的趋势。而对于文言阅读能力的提升,着实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能踏踏实实学习,是日久之功。但也要注意历史学科和语文学科在古文运用之间的差别,历史学科对古文的运用只需要能读懂就可以,不必在字词上过分钻研,当然也不绝对。


三、材料题稳定,范围广考察中规中矩

材料分析题总体看来是比较稳定的,多原因背景类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辽宁卷未出现特点类题型的考察。 “明代名刺”“秦始皇泰山石刻和奥古斯都碑文帝王形象的原因和史料价值”“英国文学旅游原因影响” 就考察内容而言,三个题都是相对不熟悉的内容,重在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结合时空大背景作答,整体出题风格没有太大变化。除特点类题目未出现比较特殊外,对于原因背景类,影响意义类题型在复习备考中也多作训练。以及辽宁卷近几年都会出现的史料价值题,也在这次考试中继续出现。在解答这类题目时,笔者以为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尊重材料;主观题所考察的能力,其中一部分就是分析材料的能力,所以切忌脱离材料肆意作答,而是要围绕材料进行合理分析推测。做到这一点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做题时先按照标点把材料分层,然后一字一句去分析材料,理解材料的重点,适当删除不重要的字句,提炼中心主旨句,把握关键词,深刻理解一些文学性较强的句子,将其转换成简单易懂的历史术语,但要注意作答时切忌摘抄原句,适当对原句在保持意思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合理删改。作答此类题时也要站在出题人和阅卷人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题出题人想考察什么能力以及怎样答才能让阅卷人知道对于这段材料已经准确深刻理解。2.结合所学;即使是不了解的内容,也绝对不会脱离历史课上讲的时空大背景,这一点在第一部分已经有所论述,所以在答题中一定要联系所学的内容,尤其是与材料有联系的一些重点的史实,一定要在答案中有所呈现。3.注意多角度作答。材料题与选择题在做题技巧上虽有共通之处,但也有较大差别。选择题多考察“论从史出”“史料实证”,而且较为严谨,严防过度推测,基于材料准确作答。但材料题主观性比较强,在上述要求之外,其实还考察学生的发散思维,即针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以及合理推测的能力,稍微过度的推测在材料题中也似乎无伤大雅,就像笔者经常对学生说的“能想到这一点很好,想到就写上去,只要合理就不能算错”因为历史研究本来就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答题也就没有绝对客观的标准,同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即使答错或者不在采分点上也不会扣分。另外语言精炼和多采用专业术语以及字迹工整,也会在作答中锦上添花。


四、论述题变化,破常规改为文字材料

今年辽宁卷最后一道论述题一改往年根据图表材料进行论事,而是改为文字材料进行论述,这一改动从形式上来说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难度变化,相反好像有难度降低的趋势。看过近几年辽宁卷之后可知,辽宁卷最后一个大题一般是给出一个很“唬人”的图表,让人摸不到头脑,感觉无从下手,但在备考中教师也多给学生分析,其实这种题就是“纸老虎”,看上去唬人,其实很简单,而且有套路可循。但今年一改往年风格,笔者感觉就是一种反套路式的出题,预示着今后的出题趋向,不再容易套路式作答,而更多通过论述题的考察,去展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历史解释能力、史料运用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运用。另外比较近几年辽宁卷论述题考查内容,2022年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的考察、2023年世界历史地图所展示的世界市场的发展,还是今年所出的党史相关内容,很明显可以看出来多为主流意识形态,2025年备考时也可作为参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