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的『行』
始终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记录着时代的发展变迁
自行车、摩托车、公交车
小轿车、高铁再到网约车、共享单车
……
新中国成立70年来
湛江普通百姓的出行
有着怎样的变化
湛江街坊们这样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出行基本都是走路,仅有部分经济条件比较宽裕的家庭才能拥有一辆自行车。
家住吴川梅菉斧头岭、年近7旬的张志春,早年间从事建筑装饰行业。
他告诉记者,那时候
自行车
对很多家庭来说
是一件奢侈品
。
70年代,自行车与缝纫机、手表并称为“三大件”,地位无异于现在的私家车。
上世纪70年代一辆自行车标价大约是150元,而多数人当时一个月的工资只有30多元,如果想要买一辆自行车,不仅要花掉近半年的工资,还要有票才能买得到。条件所限,他只能望“车”兴叹。
70年代末期自行车已经变成平常人家必备的代步工具,街上自行车“叮铃铃”的铃响多了起来,街头巷尾都能够看到人们骑着自行车飞快地从身旁而过的场景。
张志春告诉记者,当时他买到自行车的时候,对它爱护有加,上下班骑自行车经过泥泞的道路后,回到家还会打好一桶水,把自行车冲洗干净。
80年代那会仅有部分人有摩托车,到90年代,摩托车就开始流行起来了。
张志春说,90年代初他购买了一辆重庆嘉陵牌的摩托车,周围的邻居都对此羡慕不已。
现在许多普通的家庭都有条件拥有一辆甚至多辆轿车,日常出行太方便了。
进入21世纪后,人们的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张志春说,随着生活条件变好了,轿车也普及起来,他在2001年就买了第一辆小轿车,而他的儿子在2008年又买了一辆更高配置的轿车,后来儿媳也买了车。
湛江市民选购汽车。记者刘冀城 摄
高铁开通前,我们去一趟广州要7-8个小时,现在乘坐高铁3个小时就到广州了,快速、安全、准点到达,而且坐着感觉比较舒适。
赤坎区居民杨叔认为2018年7月1日江湛铁路的正式开通,标志着湛江人民从此迎来了高铁时代,这也是湛江交通的最大变化。
过去的交通条件真是很差,“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道路基本上都是坑坑洼洼的红土路,很少有像样的公路。看现在,又是柏油马路、又是高速公路,还有通村的班车、便捷的公交车,整个湛江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主干线公路网,去哪儿都很方便,变化真是太大了!
除了交通工具的变化,道路的变化也令杨叔感触良多、倍加赞叹。新中国成立70年,可以说是湛江交通大发展的70年,四通八达的公路如长虹横卧,缩短了各地的距离;农村公路点线交贯,引领了乡村的巨变……
9月12日,广东玉湛高速五工区沥青路面首件施工顺利开工。记者张锋锋 摄
在我们小时候,出门交通靠走,能骑上自行车就算是富足家庭,而现在大家出门就可以骑共享单车,还可以叫网约车,从便捷程度来说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
在湛江市人大代表林壮锦看来,新中国成立70来,我国的交通出行发展迅猛,人们的出行生活越来越方便,尤其是在城市交通出行方面,这种变化显得尤其明显。
林壮锦认为,在湛江人的出行方式上,直接体现了新中国成立70来的成果。从之前时速几十公里的绿皮火车,到如今高效快捷的高铁;从长时间等候只为搭上一辆长途车,到如今手机一点就能叫到的网约车。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先行官。70年中国人民出行方式的变迁史,勾勒出老百姓生活的巨大变化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
曾经,开着小汽车出行是一个家庭面子的体现,如今,一方面,汽车已经进入了很多中国普通家庭,另一方面,人们绿色出行的比例在不断攀升,尤其在一些大城市,公交和自行车又成为很多人日常通勤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