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神奇麻麻在哪里
瓜妈,中科院发育学博士,看得懂脑电波,唱得响儿歌,做得精辅食。有两个高知不高冷的闺蜜,时尚辣妈土根妈和职场女神元妈,三个人将一起呈现给麻麻们神奇的带娃旅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证券报  ·  新纪录!90.2亿人次! ·  11 小时前  
卓奇365食品网  ·  昆明发布春季校园食品安全风险提示 ·  20 小时前  
卓奇365食品网  ·  昆明发布春季校园食品安全风险提示 ·  20 小时前  
中国证券报  ·  分歧出现!700亿资金有变 ·  3 天前  
上海证券报  ·  如何破招商内卷?临港出招 ·  3 天前  
中国证券报  ·  今天,A股两大主线走强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神奇麻麻在哪里

想给孩子上保险?绕过这些坑,你会省下很多钱!

神奇麻麻在哪里  · 公众号  ·  · 2018-08-06 09:41

正文


瓜妈说:


保险的问题基本上每天都有妈妈来问,该买什么类型的保险,哪个保险会更好?我自己也死啃过保险知识分享给大家,之前也给大家写过一篇,但依然有妈妈的问题我不能回答地非常准确和给出一个专业的解决方案。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孙老师的文章,因为他是非常专业的金融理财师, 会以自己遇到的具体的案例告诉大家买保险必须绕过的坑,大家理解起来会更容易。



作者介绍:

孙明展,中山大学统计系硕士毕业,国际金融理财师,候选北美精算师,中山大学金融系、数计系专业硕士导师,创必承创始人。更多关于儿童保险、儿童财商、家庭保障的实用知识,可以关注他的微信公众号 “孙明展”



刚刚在发文前,看到某八卦大号发出一篇广告文章 《每年花一千买保险发生意外可以赔付20万!详细开八怎么买保险最!省!钱!》,已经将近十万阅读了,看来又有无数粉丝要掉坑了。乍一看好像还算份保险,但价格黑过莆田黑诊所。


保障意识近十年来逐渐普及,可惜国内众多保险产品遍布大坑,除非你不买,否则大多都掉坑,加上现在还有新媒体推波助澜,这“坑”跳得更欢了。


如果说“富豪死于信托,中产死于银行理财,屌丝死于P2P”,作为精算师,我要再加上一句:“全民死于保险理财”。


到底是坑太大容易掉?还是人太傻往里跳?


我姑且先讲几个掉坑的故事,朋友们自己来思考判断。



1


第一个掉坑的故事,发生在我的诸多粉丝朋友身上。


前几天,后台还有一个粉丝问我:


“孙老师,我前几年买了一款保险产品,一年交几万元保费,交款三年后,每三年就可以返还一笔钱,退休以后每年还可以拿到一笔钱。另外还有分红,分红最高档最终能拿回的保证保障,可以达到已交保费的五倍。您觉得这是好的保险产品吗?”


从我几年前开公号开始,这样的疑问每隔几天就会在后台出现一次,版本大同小异,比如到养老时返还,到孩子上学时每年返还,到孩子成人创业时返还等等……关键词都离不开“ 保本 ”、“ 返还 ”。


这样的产品看起来很美,其实却是典型的保险头号深坑——


高保费、无保障、低收益、 保本保息的分红险


此类分红险乃2008年股灾的产物。


前一年乃股市最疯狂的2007年,保险公司兜售了大量的投资连结保险(投连险)。2008年A股从6124点狂跌到1600点,这些投连险也让投保人亏得一塌糊涂,群众对保险公司的信心也消失殆尽。


为了追求业绩,保险公司设计并推出此类分红险,美其名曰 “迎合市场”, 果然击中客户软肋。

细究此类分红险的几个特点,就知道为何前面有“高保费、无保障、低收益”这样一长串形容词:


第一,对于中产家庭来说,一年保费几万元绝对不菲,占用大量财务资源,此乃保费之高;保险期横跨几十年,如果中途想提前拿回钱,还要损失大量本金!


第二, 保费等于保额,此乃完全无保障; 因为保费高昂,投保人以为自己花了很多钱,已经有了充足保障,殊不知完全相反!


第三,所谓保单收益(包含分红和固定返还金),实际在财务现金流分析工具里精算下来, 真正的回报 比一年定期还低 ,此乃低收益。


别惊讶,当年我作为精算师为就职公司设计产品时,参照的就是当时的一年定期利率。


保险公司收了大笔保费后,用各种投资手段获取巨额收益(比如举牌万科),但这跟投保人半毛钱关系没有。

还有人笃信香港市场的同类分红险,收益水平比大陆高,以为去香港买同类分红险就可以避免上述问题。


这是个错觉。


香港的同类产品,只是由于金融管制比大陆宽松,收益比国内此类产品高,但依然走不出“高保费,无保障”的怪圈,对于中产家庭来说仍旧然并卵。


以上一句话概括, 此类分红险 占用 大量财务资源、丝毫 没有 保障,还让家庭 形成误区 ,以为自己买了许多保险,保障充足。


分红险恰恰风靡市场多年,真乃害人不浅第一大坑。


这个坑有多大?有人估计是万亿规模。



2


第二个掉坑的故事发生在我妈身上(没错,我再次“家丑外扬”了)。


几年前,我偶然发现,我妈背着我在银行买了一份“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


拿回来一看,居然是一份趸缴的万能险保单。


我顿时哭笑不得,防不胜防啊!连有一定学历的中产阶级都掉坑,何况老人呢?


“万能险”的名字实在诱人,沾了翻译的光,英文原文是Universal Life Insurance,universal恰好有“万能”的意思。


它可以随时提取账户,不用像分红险一样遭受本金损失。如果买的是期缴万能险,可以买到较高的保障额度,较为灵活。


但银行大量销售的都是趸缴万能险,那就“万万不能”了!


趸缴的万能险是 前述“大坑”分红险 的升级版本,把不透明的保险公司的分红,变成透明的公布利率,让你看得清清楚楚。


但如果把每个月万能险公布的利率全部拉平,你会发现跟同期的货币基金收益几乎如出一辙。(货币基金是什么收益水平,大家看看各种“宝宝”就知道了)


当年我在就职公司设计万能险时,找的投资渠道就是给某外资银行做同业存款,即把收到的万能险保费存入银行,签订银行同业存款利息水平协议,获利后在扣除保险公司利润、账户管理费后,再把剩余收益返还给客户。


所以,趸缴万能险除了流动性强,还真是 “换汤不换药” 的坑之所在。


已经掉入上述二坑的朋友们,该拿保单怎么办?理性冷静地做出思考和选择吧。



3



前几天,我们团队一位同事吐槽说,近两个月她接到了三四通来自不同保险公司和银行的营销电话,内容大同小异,但基本说法都是:


“只要您每个月存几百元,划归到指定账户,10年后返还所有交的钱,同时可享受10-20万元不等的意外保障(各家公司的保障金额略有不同)。 只需要定期储蓄, 不损本金又可以返还,还有意外保障,一举三得。


同事毕竟在我们团队,对保障较为熟悉,早已对这种坑习以为常,直接呵呵忽略。


返还型意外保障,一年要求投保人交几千甚至接近万元的保费,一存10年,意外保障保额却仅有10-20万元。


这大概是什么概念呢?我举个实例:


意外险保费费率在诸多保险中非常低,假如购买保额为100万元的消费型意外险,一年保费也就只要几百元到一千元不等而已。


把交返还型意外保障的保费,放在银行中定存,从利率中抠出一部分,就足以买到10-20万元的意外保障了。


羊毛出在羊身上,这就是返还型意外保障的实质,只不过这次羊毛被织成了毛衣(这毛衣你还不一定穿得上)。


算起来,你还不如自己买一份100万的消费型意外保障,每年把等同于返还型意外保障保费的钱定存进银行,这不比返还型意外保障的保障高,收益也更高?


这种坑虽不大,但密集轰炸也很烦啊。



4


以上是老坑,再说说互联网时代的“新坑”。


近年来互联网发达,社交关系和同情心在网上也更容易被频繁利用。不知何时起,朋友圈开始互助与众筹信息满天飞。


有名的网络保险互助平台如“ 水滴互助、抗癌公社、e互助、人人互助”等等。不少粉丝看到这类平台后问我:


孙老师,我了解到网上某个互助平台,最低只要交1元,万一得了重疾就可以得到最高10万元封顶的保障。这可不可以参与?


这种互助形式, 还真不是新鲜事。


早在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石匠中就有一种互助基金组织,向每一成员收取会费以支付个别成员死亡后的丧葬费,这被业内看做是保险的古老雏形。


虽然互助会组织筹集了资金,但并没有合适的监管,科学的风控, 没有精算师也没有核保员。成员每人交点钱,万一谁家出事了,互助组织就按照当初商定的金额进行一部分的赔款。


随着互助的发展,人越来越“聪明”,越是身体不健康的人越会参与这样的互助,出险概率越高,拿到钱的可能性越大。


于是,参与互助的出发点不是出于对保险的需求,变成了对钱财的贪心,严重违背了保险本质。


最终,互助组织要维持下去,会遭遇巨大挑战。


互联网+互助组织,将会如何发展,如何解决上面的问题,我真的想不明白。


如果要参加互助组织,最好抱着一种平和的助人心态。如果能得到帮助固然是意外惊喜,没有得到帮助就当捐献爱心。


如果你要解决家庭保障的缺口,千万不要依赖“互助”形式,一旦耽误大事将追悔莫及。


再说众筹,一般是在当事人罹患重病后,家人通过某些官方众筹平台向大众求助善款的一种方式。


朋友圈里常见的“我的同事生病了,大家救救他吧!”、“孩子遭遇癌症,帮帮我们!”之类的众筹信息,转发人往往号称与求助人有一定利益相关,为信息的真实性背书。




这种慈善方式无可厚非,但信息真实性一旦经过社交工具扩散,很难核实,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也无法预估筹款是否能圆满解决问题。


我们不妨把问题想深一层:


与其出事后手忙脚乱,为何不一开始就购置好充足的疾病保障,非要等到出了事,才想起临时求助呢?


每个人都肩负责任,既然患病是生命中无法预料、无法避免的事情,责任就对应着一份保障, 人一旦出险就会影响家庭财务,这才是 需要 保障的根本原因


等到在朋友圈看到救助众筹,才想起自己需要家庭保障时,往往就晚了。



5


大坑年年有,每年都很多。客观上,我们不能奢望它们自动消失。


但好歹我们也是受过教育,积极生活,每天学习以求不被时代淘汰的人,为何还老掉坑里?


本质上是思维出现了误区和盲点。如果不改善和修正,只会反复掉坑。


我总结了几个最容易导致中产阶级掉坑的心态,分享给大家:


第一 | 本末倒置


本末倒置,是掉坑第一核心原因。


最常见的两种情况,一个是颠倒了保障的目的。比如一提到买保险就先想保本、返还、收益,最后才考虑是否真的有保障作用。


另一个是颠倒了保障对象的重要性和顺序。比如许多家庭想到买保险,首先是要保孩子,反而忽略了家庭支柱。


摆脱本末倒置的心态,要 从整个家庭的保障需求考虑( 如家庭支柱收入、全家的健康医疗开支等需求),更要 防止因父爱母爱严重泛滥,忽略了家庭支柱才是家庭财务的基石 ,孩子并非是家庭财务来源。


一旦家庭支柱的收入中断却又无保障,那才是灭顶之灾!


第二 | 不想看病急着开药


谈起保障,大多人第一个问题就是“哪个公司的产品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