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法国波尔多举行的第十四届欧洲腹腔镜与机器人大会上,中国微创腹腔镜手术专家、解放军总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张旭演示使用机器人的后腹腔入路肾部分切除术。凭借一整套与欧美国家完全不同的、以“后腹腔入路”为特色的泌尿外科腹腔镜技术体系,张旭连续8次受邀在欧洲腹腔镜与机器人大会上演示手术,他也是唯一被邀请演示手术的中国医生。
本届大会主席、世界上第一位使用腹腔镜技术实施前列腺癌手术的法国专家里夏尔·加斯东说,张旭是首位利用腹腔镜和机器人技术实施泌尿外科手术的中国医生,在短短数年内就达到了欧美医生花费25年才达到的技术水平,迅速成为全球知名的顶级专家。
从多孔、两孔到单孔,从钥匙孔大小到仅有两毫米的针眼孔,从最初应用于一些良性疾病到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微创外科技术在中国发展迅猛,中国微创技术在国际医学界拥有了一席之地。
缝合方式改变,手术入路颠覆性变化,微创手术从引进时就酝酿超越
“与传统的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康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张旭介绍,开放手术需要在病人腰腹部切一个20—30厘米的口子,有时还需要切掉一根肋骨,由于肌肉和部分神经被切断,有的病人术后一个月都直不起腰;而腹腔镜手术只需要打3个小孔,每个孔0.5—1厘米,患者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一周康复出院。
微创外科是舶来品,引进时间并不长。微创外科是通过微小创伤或微小入路,将特殊器械、物理能量或化学药剂送入人体内部,完成对人体内病变、畸形、创伤的灭活、切除、修复或重建等外科手术操作,达到治疗目的。
“最初冷兵器时代还只是解决感染、消毒的问题,随着电气化、机器大生产的普及,在医学上开始出现分科,先进工具、设备的引入实现了器官移植……如今已经到了第三阶段的机器人辅助下的微创阶段。”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二科主任刘荣说。
刘荣介绍,机器人手术中,医生操控着3条可实现720度旋转的可交互式“操作臂”和“镜头臂”。电脑系统过滤了人手自然颤动的现象,使操作更稳定精确;显示器提供放大了10倍的三维立体高清影像,相当于主刀医生的“火眼金睛”。
机器人肝胆胰外科手术,在国内开展不过10年,总计4000多例,从2011年至今,刘荣个人就做了上千例。有史以来完成千例第一人、单月手术量打破世界纪录、2016年全年手术量世界第一……这些纪录全部属于刘荣。2014年,刘荣团队凭借微创外科手术和复杂肝胆胰手术领域的傲人成绩,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小到缝合方式的改变,大到手术入路的颠覆性变化,从内镜微创手术到机器人微创手术,我国微创手术就像一场接力赛,从接棒时就酝酿超越。
微创已成为肿瘤治疗第四大手段,我国成立联盟推动肿瘤微创治疗技术发展
郑加生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肿瘤微创介入治疗中心主任。他为一位早期肝癌患者做的微创消融手术,局部麻醉患者很清醒,从开始定位、穿刺、监控、消融、评估到结束,只用了半个小时,做完后患者是走回病房的,第二天就能出院。
“什么是微创消融术?以往的介入治疗方式多半是采用经过血管介入,但难免切断这路漏过了那路。现在采用的是精准的微创消融治疗,不需要经过血管,医生在CT、磁共振、超声等影像引导下,经皮直接将微波、射频、冷冻、纳米刀等消融针,精确穿刺到肿瘤部位,并在影像监控下,对各种肿瘤实施精准定点高温加热或冷冻,将肿瘤原位灭活,术中增强扫描即刻观察消融情况,确保完全清除肿瘤。”郑加生形象地称之为“斩首行动”。
“这类微创消融是肿瘤治疗领域的重大革命,尤其适用于早期肝癌、肺癌等肿瘤治疗,对于能够承受常规开放式手术的肿瘤患者可获得同等的疗效。”郑加生说。这种新型颠覆性的技术,将使大部分肝脏手术进入到精准微创、可视化、规范化阶段。
手术、放疗、化疗是肿瘤治疗的三大传统手段,如今微创治疗已经作为第四大治疗手段。欧盟卫生经济学统计数据显示,肿瘤微创手术的成本,比传统手术低20%,只占到放化疗的1/5到1/10。
2010年成立的中国肿瘤微创治疗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旨在推动我国肿瘤微创治疗临床技术示范推广。作为首届联盟理事长,郑加生表示,以肿瘤微创治疗体系建设为龙头,以肿瘤微创治疗技术示范推广医院为载体,以创新研发及成果转化为动力,以肿瘤微创治疗产业技术集群为后盾,要把中国肿瘤微创治疗产业技术创新与发展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自主创新,我国设计的微创医疗产品开始向国外逆向输出
6月7日是高考的日子,北京安贞医院孟旭教授领导的心外科微创支架瓣膜团队也经历了一次大考,成功完成两例经心尖微创支架主动脉瓣膜植入术,这是国产J—Valve支架瓣膜正式上市以后,国内首次开展此项手术。接受手术的两位80岁高龄患者,一例心功能不好,一例患有慢阻肺,肺功能极差,都不能耐受常规体外循环心脏手术。
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张海波介绍,传统的心脏类手术一般需要打开胸腔,让心脏停跳,通过体外循环维持人体机能运转,对病人来说,这样手术留下的创伤比较大。微创技术只需要在人体上开一个2—3厘米的小洞,同时不开胸、心脏不停跳、不必依赖体外循环,将直径在21—27毫米内的瓣膜直接植入心脏。
此次植入的J—Valve支架瓣膜,是一款由中国自主设计的具有独特程序性释放定位键功能的瓣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近年来我国少有的医疗创新技术之一,是我国微创瓣膜技术发展的里程碑。该产品不仅是中国第一款经心尖途径上市的微创介入瓣膜,还是迄今为止全球唯一一个同时适用于主动脉瓣狭窄和关闭不全两种病变的主动脉瓣置入术产品。
张海波说,过去10年心脏瓣膜类的高技术器械来源主要依赖从国外进口,不仅价格非常高,还要经过很多手续。如今这款中国自己生产的瓣膜,相应的核心指标已经能和以前的进口产品相媲美。值得一提的是,这还是瓣膜类产品中唯一一个技术向国外逆向输出的产品,目前加拿大已经开始生产,欧洲也将开始,这代表着这颗“中国心”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在微创瓣膜领域的世界影响力。
在与国际医疗器械企业的博弈中,国内的医疗器械一直处于陪跑的状态。当国产医疗器械完成了从无到有的积累,即使是从跟跑开始,但只要坚持自主创新,就能逐步实现从“0到1”的跨越,进入领跑编队,实现“逆袭”。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