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非遗大集,
体验别样烟火气;
观非遗巡演,
来场传统民俗游;
品非遗美食,
寻地道湖北味儿,
近年来
“非遗过大年”开始受到
大众关注。
湖北,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遗技艺更是历久弥新,经久不衰。这个春节一起走进《非遗里的春节》,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探寻湖北的非遗明珠。
在武汉市汉阳区的一个社区里,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汉高龙,起源于盛唐“贞观之治”时期,每逢年节,人们举龙舞,感天地荫泽,谢祖宗庇护,求世间太平,盼人寿年丰,流传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现在武汉高龙主要流行于武汉市汉阳区江堤街和龙阳街。腊月二十八,记者来到武汉高龙博物馆,馆长陈满祥正在和其他手工艺师傅们赶制今年高龙。
眼前的高龙气宇轩昂,眼神坚定自信,充满来自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而这座高龙,也正式在央视春晚武汉分会场和观众见面。
高龙乘东风起舞,带来了祥和与吉祥。陈满祥此次赶工的两条高龙,不仅要登上央视春晚,还有一条将会前往宝岛台湾进行展示。他向记者介绍,这次制作的高龙高5.95米象征着中国龙九五之尊,重达82斤。高和重也是高龙的最为显著的外观特点。
高龙龙头由4-5人表演,轮番上场,每人包揽1-2项绝活。所有灯节每轮跑动一次,穿插、游动,或圆场,或半弧,或平行,与锣鼓点同步,共同为龙头舞者助威。龙头舞者将高龙主骨底含在口里,由下齿托住,双手撒开,双手击合,双膝跪地,前后左右跪磋,被称为神功绝技。
年年有节令,岁岁舞高龙。陈满祥一边回忆一边告诉记者,在制作高龙的近50年的时光中,他始终坚信,对武汉高龙的保护与传承是对中华龙文化的发扬光大,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生生不息精神的实际体现。他说“全世界只要是华人见到龙就等于见到我们的祖国母亲了,因为我们都是龙的传人,都是黄皮肤龙的传人。我作为一个制作者、设计者,我这一生虽然62岁了,现在还在坚守。”
更多精彩/热点视频
欢迎关注【逐浪新闻】视频号
逐浪新闻记者:苏潇 荔枝
编辑:欧阳平 编审:吕俊 邓吉 监制:徐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