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丨AI 科技大本营(ID:rgznai100)
Cursor 最近在社交媒体上大红大紫,产品体验确实做的好,我也从 VSCode 切换到了 Cursor。Cursor 刚成立的时候非常难用,但两年之后终于跑出来了。在我印象中,Cursor 是少有的不信邪,硬刚大厂成功的案例。
Cursor 在 23 年 9 月获得了来自 OpenAI 的天使投资,又在 24 年 8 月宣布了 6000 万美金的 A 轮融资
正面硬刚 GitHub
Cursor 背后的公司叫做 Anysphere,成立于 2022 年,Cursor 是他们的第一款产品,2023 年发布。在 Cursor 发布的时候,Coding Copilot 领域实际上已经发展了相当一段时间,并且有好几个大玩家在做。
1. GitHub Copilot
GitHub Copilot 于 2022 年 3 月底在 VSCode 上正式推出,在 24 年 1 月份已达一百三十万付费用户,是目前 用户规模最大的 Coding Copilot 产品,并且仍然保持高速增长。
2. Codeium
Codeium 在 2022 年转型做 Coding Coilot 产品。
今年八月底披露了 一亿五千万美金的 C 轮融资,目前有 70 万免费用户,并在企业级市场达成八位数的 ARR 。
3. Cody
主营代码搜索的 Sourcegraph 在 2023 年底推出的新产品线,目前没有披露用户数据,Sourcegraph 曾在 21 年披露一亿两千五百万美金的 D 轮融资
4. Tabnine
2019 年上线的 Tabnine 目前已经获得 2500 万美元的 B 轮融资,根据披露的数据
,2022 年其用户量达到 100 万,并获得 580 万美元的收入。
这个赛道除了 GitHub Copilot 商业化的特别成功,其他虽然融了很多钱,但都发展的比较缓慢。这个时候,有几个年轻人跳出来说要做一个 AI Native IDE,基于 VSCode 魔改,用 OpenAI 的模型,挑战微软(GitHub)。
初生牛犊不怕虎,基于大厂的技术,挑战大厂已经大规模商业化的产品。
这个故事要是发生在中国,投资人第一个问的问题就是“你这事儿要是能成,为啥 GitHub/微软自己不做呢?”,“GitHub Copilot 已经那么多用户,并且商业化的很成功,你有什么优势呢?”。但,
即使是这种听起来非常不靠谱的故事,依然筹集到了 800 万美元。
破局的关键
从技术的角度讲 Cursor 的成功就是一句话:
在几乎一样的技术基础上,找到了更好的产品化的方式。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 Product-Market-Fit + Product-Model-Fit 的案例。这个更好的产品化体现在哪里呢?最核心的只有一条:AI 对于单一文件的多处修改/多个文件的同时修改。这里的详情可以参见 Cursor 官方博客
https://www.cursor.com/blog/instant-apply
。
在 GPT-4 甚至 GPT-4-Turbo 时代,Cursor 想要的产品体验是做不出来的,因为底层模型太慢了。但是 2024 年上半年出现了 Sonnet 3.5 以及 Llama 3。虽然这两个模型在智力上并没有超越 GPT-4,但是性能更好了,并且 Llama 3 的出现第一次让应用侧有了一个智力正常的可以微调的模型。这两个点放在整个行业可能没啥,但是恰恰是解锁 Cursor 设想的产品体验的核心要素。这是 Product-Model-Fit。
OpenAI HumanEval 测评集得分随时间变化
Cursor 的产品体验脱胎于 GitHub Copilot,可以说 Product-Market-Fit 是 GitHub 帮 Cursor 做的,就是这个产品形态,以月费的形式向个人开发者收费能行得通。所以 Cursor 其实从 Day 1 就形成了商业闭环,这一点在国内也是不成立的。
硅谷的开发者非常愿意为了效率自掏腰包,哪怕只有少量改进。
你难以想象 Cursor 是在 GitHub 的眼皮子底下抢用户,然后 GitHub 似乎没有任何反应,到目前为止。Cursor 现在的产品体验并不是只有 Sonnet 3.5 能做到,GPT-4o 也是可以的,但是为啥 GitHub 没做呢?有人说是因为 VSCode 和 GitHub 是两个部门,有部门墙?但凡 GitHub 内部稍微有点话语权的人想干 Cursor 的事,都可能把 Cursor 扼杀在摇篮里。但,这种事情在硅谷往往不会发生。某种意义上,这也是 Product-Market-Fit。
以上三点,我认为是 Cursor 成功的必要条件,但这些条件对于很多创业公司都是一样的,为啥其他人没成呢?最关键的还是 Cursor 做了一个正确的产品假设,然后一直在打磨以及等待技术的成熟使得这个假设成立。
正确的问题往往比解法更重要。
不知道这里远见占了几分,运气占了几分?
爆火下的隐忧
既然用户因为一定程度的产品体验改进,很容易从 GitHub Copilot 迁移到 Cursor,那是不是意味着也很容易迁移走?这就涉及到 Copilot 这类产品的模式问题。实际上真正的护城河是 VSCode,不是 GitHub Copilot 也不是现在的 Cursor。VSCode 已经从一个简单的编辑器变成了一个平台。用户之所以能从 GitHub Copilot 很容易的迁移到 Cursor,是因为他们都寄生于 VSCode,用户的使用习惯,体验,功能/插件都完全一样。如果 Cursor 不能迁移 VSCode 现有的体验,那它一定不能以现有的这些改进来让用户放弃 VSCode。要复制 VSCode 生态带来的各种插件和可扩展的能力非常非常困难。如果你关注这个领域,你大概知道最近还有另外一个 IDE 开始被人关注到 Zed(zed.dev)。从工程角度来讲 Zed 的工程复杂度至少是 Cursor 的 10 倍,因为 Zed 从零开始自己写了这个 IDE,完全不依赖 VSCode,并且也集成了 AI Copilot
能力。但是从目前用户的使用来看,Cursor 至少是 Zed 的 10 倍。确实,选择比努力重要。
所以无论是 GitHub Copilot 还是 Cursor 都是 VSCode 生态里的工具,对于开发者来说就是一把更好的锤子,本身不具备网络效应等护城河。另外 Cursor 这事儿也证明了 Copilot 产品
所谓的数据飞轮是不存在的
,GitHub 先发这么多也没有在产品体验上拉开差距。你能拿到的数据,大模型都能拿到,已经是模型的一部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