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nfoQ
有内容的技术社区媒体。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InfoQ

硅谷创业者陈天:曾经步步惊心,始终不忘初心

InfoQ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6-09-11 08:56

正文

有人说他是硅谷华人工程师的典范,刻苦而努力,坚韧而不拔。对于这样的赞誉,他处之十分淡然。小Q认识的他,是一个谦卑低调又有礼的人。他总是在朋友圈晒娃,温馨却不刻意。

编者按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贴子:张继科为什么突然火了?有这样一个答案:“桀骜不驯目标明确,年少遇挫之后绝地反击重回巅峰。经历多少腰伤的折磨,面对镜头却始终一脸云淡风轻。好像他尝尽了所有光荣与低谷,却仍旧是最初那个鲜衣怒马的少年。”

陈天,曾经是获得过创新工场等知名投资机构投资的创业公司的创始人,走过两年的时光,从梦起到梦碎,经历一步步发展,然后又一点点衰落。蛰伏一年后,又绝地反击,在2014年底登陆硅谷。2015年底获得 O1 签证,转投旧金山一家做 free TV (tubitv.com)的创业公司 adRise,开启第二段创业之路。

上个月,他出差回国,短短十多天的时间里,他参加了人民邮电出版社为宣传其图书《途客圈创业记 》准备的交流活动,也参加了InfoQ的《大咖说》节目(戳这里→:如何成为1个顶50个的A类程序员人才?| 大咖说直播回放),从个人经历出发,讲述了程序员如何杀出重围成为乔布斯推崇的A类人才。曾与陈天有过直接沟通交流的InfoQ同事说,对他的一个深刻印象就是,实在谦虚平和超爱家庭。还有读者说陈天是华人在硅谷的典范,非常努力。

当然,外人看到的一个人的表现不一定是全部的真实,但外在表现一定是内心的反映。我想,他经历过低谷,也经历过巅峰,他经历过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跟绝大多数人一样,是一个普通人,惟其如此,才更显亲切。经过几次磨合、修改,终于成就了这篇采访稿,但希望在这篇文章中你看到的不是他,而是自己,不是楷模,而是镜子。

少时漂泊,磨炼己心

年少时候随父母转战大江南北,到处漂泊,做过新(新疆)漂,粤漂,辽漂,北漂,这样的经历对磨炼你的性格是否有一定作用?你如何评价自己的性格?

陈天:漂泊的生活经历让我失去了很多,似乎在哪里都是过客,没有固定的人脉和朋友;但也让我从小就磨练了比常人更多的忍耐力 —— 或者毅力。作为一个小孩子,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都会或多或少受到地域性的歧视,尤其是在广东。

那时广东经济发达,受香港的影响,广东人把所有不讲粤语的人统称为「北佬」,自然而然,把他们的孩子叫「北仔」。我个性又相对内向,所以受了委屈,会更多地从书中寻求力量。

对于读书,我没有特别固定的阅读偏好,小时候喜欢《傅雷家书》,《基督山伯爵》,《约翰克里斯朵夫》,长大一些后除了小说和专业书籍,看得多的是一些经史子集,《史记》、《论语》,还有其他诸子百家看得比较多。

关于毅力或者忍耐力的文章,大家都熟悉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有曾子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孔子也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梁启超有篇关于毅力的文章,说人的一世,逆境有十之六七,顺境有十之三四,二者相间,所以小逆后必有小顺,大逆后必有大顺。这和老子的福祸相倚异曲同工。

有时候真就是那么回事:一飞冲天之前先要沉潜浮动很久;冲上去了,说不定接下来就是个大跟头。史记里韩信彭越英布的故事就不说了,你看看张良陈平这些居功不傲、小心谨慎的谋士,其后人的下场,竟然高度一致 —— 太史公寥寥数字淡淡写到:国除。看得让人战战兢兢。所以老子说:物壮则老。

不忘初心,直面困难

你看上去很阳光正能量,在艰难的时刻,是否曾经有过挣扎放弃怀疑焦虑等念头?如何处理那些负面情绪?是什么一直支撑着你面对艰难?

陈天:有过。很多次。负面情绪像是毒素,你可以压着堵着,但累积久了就容易造成像大坝决堤那样一泻千里不可收拾的局面。我会跟家人倾诉,或者自己一个人蒙着被子大哭。哭是很好的缓解压力的方式。

艰难主要在于你不得不做很多妥协,比如我曾经开始的技术选型之路,从人才的供给和培养考虑选择何种技术(或者淘汰某种技术)。虽然不舍,但没有办法,毕竟公司不是靠一个人就可以打天下的。

面对艰难,信心和希望是最大的支撑力,在此基础上,要有执行力,一步步走。就像「火星救援」里那样,光有活下去的信念是远远不够的,要动手寻找解决方法,去试,从失败中寻找答案。

人的信心和希望的源泉来自其愿景。在途客圈时,我们的愿景是:把缤纷多彩世界呈现到你的面前,鼓励更多的人追逐孩提时环游世界的梦想。虽然有些拗口,但闭上眼睛,清空大脑,把这个愿景视觉化,你就会发现它是一个很值得为之奋斗的事情。每个人,每个家庭有各自独特的愿景,这些愿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支柱,也在艰难的时刻让我们还保留对未来的希望。

创业失败,成功成长

首次创业失败后到重返老东家之间有一段空白期,当时你是否开始写作《途客圈创业记》?出于什么原因或者感慨让你记录下你的这段经历?创业失败给你带来的最大成长是什么?

陈天:那段时间我基本上天天泡在国图。思考未来的方向,同时也在整理之前的日记。整理的过程中,萌生了复盘的念想,于是开始撰写「途客圈创业记」。起初只是想写给自己和家人,写了一段时间后分享给了途客圈的小伙伴们,他们感觉很有意思,一直鼓励我继续写下去。于是我就将其连载到了我的公众号、知乎专栏和「百度阅读」。

创业失败给我的最大的成长是让我变得成熟,尤其是心智上的成熟。我开始不抵触一些我原本不愿意做的事情。我重新审视我的人生,意识到我这辈子也许会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那么其实我在那一刻起就应该为我将来的人生打下基础。

途客圈的创业是一次让我知道 I don't know what I don't know 的过程,我很欣喜地发现,我还有很多很多的东西需要准备、学习和历练。这种心智的成熟让我不再看高自己,也不妄自菲薄,而是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和成长。

登陆硅谷,背后秘辛

因为“去硅谷看看更大的世界的念想越来越浓”,所以重返老东家,这会让人感觉是你在为去硅谷而做准备做跳板?你如何评价你当时重返老东家的选择?

陈天:我很坦诚地跟我的两任老板,包括他们的老板都讲了我的想法。他们认可我的能力,于是也包容我的野心。就我个人的职业发展而言,这个选择是没有问题的。

当然,你不能向回看:当时我的选择有好几家牌面很好的创业公司,还有一些业内的大公司,我也可以开展下一段事业,而回 juniper 以 L1 身份 transfer 到美国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事情,很多时候,你光努力是不够的,运气也要站在你那一边。

当时的情况还是挺凶险的,先是老板的老板(VP)突然被「杯酒释兵权」,然后我又莫名其妙 report 给了一个美国的老板(这是好事,但我不得不把我的想法再跟他沟通一遍),后来又遇到美国的 headcount freeze,好不容易搞定了一个名额,老板的老板(VP)也批了,老板的老板又被解雇。

然后老板的新老板(GM/SVP)刚开完绿灯,他也走人了。后来办签证的过程中,我人还没到美国,自己的直接老板又走了。

总之是步步惊心。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已经笃定尽人事听天命的态度了,不怎么关心 relocation 的进展,只是想着把手头的工作做好就好了。好在一路凶险之余,我运气不错,工作也还可以,能迅速取得每个新老板的信任。

所以每个选择在做出的那一刻,就没有后悔的余地,只能尽力往前罢了。曾有朋友问我,如果那时你没能顺利出国,你会怎么办?我说我给了自己两年时间,如果两年内搞不定 relocation,那我就认了,这个梦想就可以暂且藏在一边,以后再说,我还有其他梦想去追求,去实现。

不过人生其实没有那么多如果。如果我高考志愿不执拗于计算机,上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学校会怎样?如果我大学努力保研会怎样?如果我选择 X 公司而不是 Y 公司会怎样?如果我向 XXX 表白会怎样?有些人太纠结于如果,太沉缅于过去,其实没必要。每个人的选择和选择之后的经历反过来塑造了这个人。

他山之石,未必攻玉?

去到硅谷之后,硅谷的一切与你的期待是否符合?中美工作、生活的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你认为,这些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陈天:我很喜欢硅谷的生活,蓝天,白云,青山,碧水。有人说这里好山好水好寂寞,我在北京见惯了喧嚣,寂寞一些没什么不好。中美工作的差异我感觉最大的是,硅谷这边有点过分强调 work-life balance。我不是说 work-life balance 不好 —— 对个人当然很好,对公司不一定。我在「长日无痕(三)」里写道:

“这次回来,我见了很多很多曾经认识的,或者不认识的朋友:他们或是艰难起步的创业者(starter),或是已奠定江湖地位的行业领导者(establisher),或是在旁人看来高贵大气的投资人(investor),或是已经事业大成衣食无忧可功成身退却又二次创业的人生赢家(winner),无论哪类人,他们对待手头事业的拼劲都让我很敬佩。

我和覃超做过一期关于肉身翻墙的直播,结束时已经近晚上十一点,丰瑞资本的办公室依旧灯火通明,多位投资人还在案头紧张地工作。我几次参与朋友公司的一些重大事项的讨论,会议往往安排在晚上十点,结束时已是深夜,但团队还是乐此不彼。有次我跟美国乐视的朋友聊天,后者说他最头疼的事情是让美国员工多些狼性,少些 work-life balance。

说起狼性,华为是最谈狼性的公司,那么持久而高速的发展,还时时刻刻想着「冬天」。中国的电信业原本落后国外十几二十年,对核心技术的掌握那更是被甩出了不知多少身位。对此,华为的打法是:你用一个人,我铺三个人,你一个人每周工作 40 小时,我便要求「奋斗者」们每周 70 小时。

我承认自己是技不如人的笨鸟,所以我每周两百个小时(3 x 70)对上你的打了折的 40 小时,高于 5:1 的时间和智力的投入去苦苦追赶,我焉能追不上你?最近网传思科全球裁员 20%,便是这种竞争的结果啊。

如果你去美国的同类公司看看(Cisco 没去过,但 Juniper 亲身经历),你会发现除华人工程师外,一个工程师典型的工作时间一天不超过六小时。极端的例子是早上近11点晃荡过来,在 Pantry 读读 USA today,然后午餐,餐后再来个半小时的散步,踱回来后开开会,写写代码,四点多晃荡走去接娃回家,晚上和周末找不到人影。你说这打了折的 40 小时怎么竞争?

硅谷的创业公司好些,但也是狼性不足,产品迭代的速度缓慢无比。我曾经在 1:1 review 时跟我的同事尖锐地指出他的问题,希望他可以用更多的投入弥补工作进度的缓慢。然而,作为一个 ABC,他已经被美国社会的这种普遍的「迟缓」制度化了。

我了解的一些创业公司,研发团队里最可以被依赖的竟然是还没有被完全同化的中国人和印度人,整个美国的科技圈的氛围就是如此。也许在孵化器里的公司的创始人会过的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从而玩命工作,但拿到了钱,招到第一批员工后,玩命工作便渐渐让渡给了 work-life balance。

勤劳肯干也许是中国科技和互联网企业能够跨越式发展的一大原因,也许还是美国的互联网巨头们,如 eBay、Amazon、Uber 等来到中国市场无法战胜「地头蛇」们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他们更愿意把问题归咎于政策、政府关系、阴谋论。

就算是 Facebook、Twitter 不被墙,或许他们也很难打得过微信、微博。不过,Google 是个例外,那是因为号称「更懂中文」的中国本土搜索引擎比较烂罢了。”

生活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物价上。美国的基础物价(衣服、基本食物、水果)和 10 年前的差不多。这是国内无法想象的。

其他差异在这里是孩子的乐土:随处可见的公园,各式各样的博物馆,唾手可及的图书馆(离我家 10 分钟车程内可以找到四五家比较大的图书馆),以及各种免费活动(比如免费给孩子讲故事、免费的露天音乐剧等)。这一切都让下一代的精神生活无比富足。我觉得这是发达国家的标志,北京在这些领域还差不少。

成功定义,在于个人

你如何定义成功?你认为你自己现在算成功吗?

陈天:我觉得成功是个很个人的定义。如果让我定义,那么完成自己对自己一次次、一月月,或者一年年的期望,就是一种成功。2014年和15年我完成了北马和波特兰马拉松,我觉得这两件事上我是特别成功的;我为我的家庭争取到了更好的生活环境,这是成功的;不谦虚地说,我在很多事情上完成了我对自己的期望,所以这些事情上我很成功。

然而,我也有很多很失败的地方:按照 palo alto 官方的定义,我的家庭目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可以享受他们提供给「穷人」的廉租房;我暂时买不起房;我没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我过去一年中技术并未如我预期那样有很多成长;我的身体状况在不断走下坡路;我未来的,属于我自己的事业还没有一个时间表;我没有一个自己的书房 —— 这点甚至还不如在北京。 :)

但我觉得这么多年风风雨雨过来,我个人最成功的地方是:我对未来始终充满希望。我很喜欢一句话:Experience is what you get when you didn't get what you wanted(当你没有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时,你得到的是经验)。

所以,不要在意输赢,在意路上的风景。:)

延展阅读(点击标题):


喜欢我们的会点赞,爱我们的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