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jph-cjph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旨在报道交流医药工业生产、科研的成果和经验,为提高生产、科研技术水平和促进医药工业发展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药渡  ·  一文读懂:CXO、CRO、CMO、CDMO、 ... ·  2 天前  
医药经济报  ·  “巳”季春来,乘风破浪 | ... ·  4 天前  
药渡  ·  好书推荐 | ... ·  4 天前  
医药经济报  ·  医药经济专家谈 | ... ·  5 天前  
药渡  ·  中国原料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cjph-cjph

【聚焦】专访郑翔玲——泰德制药:把创新烙在基因里

cjph-cjph  · 公众号  · 药品  · 2017-09-19 11:59

正文

9月2日,备受行业关注的工信部2016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榜单揭晓。北京泰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德制药)跻身第50名,同期发布的“2017年中国医药工业最具投资价值企业(非上市)” 榜单,泰德制药也赫然上榜。

1995年,从中日友好医院一间几百平米的小型车间和一支只有十几人的小团队起家,到如今,在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位置,成为了在中国规模领先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系列靶向药物的高科技制药企业,并保持每年高速增长,泰德制药“高效”、“稳健”地走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而作为正大制药集团创始人之一、泰德制药的董事长,郑翔玲带领泰德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跨越。

视质量为生命,创新是基因

郑翔玲认为,“百亿泰德”的锻造源于两个关键词——质量与创新。后者是因,前者是果,因果相对,在容量数千的制药行业中诠释着自成一家的“泰德”模式。

“制药公司有着特殊的企业性质,身处在一个关系着国民健康的特殊行业里,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它已超越产品档次高与低的范畴,直指该企业的‘良心’而成为立身之本。”她说。

自成立以来,泰德制药一直秉承着“质量第一,患者至上”的质量方针,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在药品生产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严格执行GMP管理要求,是国内第一家通过日本无菌注射剂GMP认证并向日本出口注射剂的制药企业。

2008年,泰德制药顺利通过日本药品管理当局的GMP符合性检查,在国内率先取得日本厚生劳动省颁发的《医药品外国制造者认定证书》,并连续多年实现无菌注射剂产品的出口,标志着泰德制药质量管理达到国际高端水平,在业内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2016年,泰德制药被工信部评为全行业“质量标杆企业”,成为三家获此殊荣的制药企业之一,未来质量体系将进一步向国际先进国家行列迈进。

郑翔玲表示,目前我国的国产药95%都是仿制药,很多制药企业面临着创新源头转化力不足等难题。如创新源头转化力不够、企业对于创新研发的动力不足等。“而对于泰德来说,它从出生就注定了与国内大多数制药企业的命运不同,这就是创新。创新对于泰德制药来说,是一个基因性的存在。

正是因为创新的基因,郑翔玲很早便看到了泰德制药“未来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2003年,正大制药集团投资入主泰德,开启了泰德新的创新发展篇章。

目前,泰德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靶向药物研制、生产基地,建立了脂微球、脂质体、生物制剂、微分散固体制剂和外用贴剂等多个高端研发产业化技术平台,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已上市的5个产品均为国内首家或独家的高科技产品;处于国家注册审批阶段的品种达十余个,更有近40个在研项目正在有条不紊的推进,这些后续品种绝大部分都是独家产品,在治疗深度真菌感染、腰椎管狭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CI术后心肌保护等领域填补了国内制药空白。

为了抓住国家鼓励创新的机遇,实实在在驱动企业的发展,泰德制药不断加大在新产品开发方面的投入,每年将销售额的8%用于研发,这在国内可谓屈指可数。同时与国内外多家顶级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合作和交流,和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瑞典卡洛琳斯卡医学院、香港浸会大学、以色列风投基金等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该公司还和呼吸病领域最顶级的专家院士合作,共同搭建了国内领先的呼吸病研究创新转化平台。“依托这些合作平台,泰德制药正在北京开发区打造全新的国际医学转化创新中心,将国际领先的医疗项目优先引入中国,实现产业化。”郑翔玲告诉医药地理记者。

立足于靶向药物市场

近几年,国内靶向药物获批速度明显加快,市场的大幅增长也吸引了更多的制药企业投身于靶向药物的研发,发展前景甚为可观。

郑翔玲指出,靶向药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目前新药和创新药的发展方向,以靶向药物代表的精准药物已成为研究的方向。但是,由于靶向药对研发技术要求高,研发成本大,研发周期长,国内很多靶向药物的研究面临着技术瓶颈,精准治疗还有很多基础研究需要补充。

在被问及中国本土企业在靶向药领域如何寻求机会时,郑翔玲表示,一是要在大品种上有自己独特的眼光和对医药行业最深的理解。二是不止步于眼前的成就。她以泰德制药脂微球技术举例,“在引进这个技术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二次创新,扩展到了脂质体的领域。由现在的产品前列地尔注射液和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又有扩展到其他的产品。比如说我们下一个重磅产品就涉及到治疗深度真菌感染的靶向药物两性霉素B脂质体,前景可期。”

如何规避风险、提高收益呢?郑翔玲说,从研发方面来看,首先要形成产品独特的竞争优势和技术壁垒。作为特殊制剂企业,泰德从国外引进先进的脂微球制剂技术,利用其特殊的靶向作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并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凭借高端制剂的技术壁垒,延长了产品市场独占的周期。

其次,在仿制中再创新。泰德的透皮贴剂平台也以国际合作为起点,推出第一个肌肉骨骼镇痛产品,随后在此基础上自主开发,进一步拓展到神经痛、老年痴呆、帕金森等一系列新产品。

从产业化方面来看,靶向药物只有真正实现产业化,才能带来利润和发展。从市场推广方面来说,靶向药物作为高成本、高精尖技术的创新药物,采用过去粗放的销售导向型模式,显然就会容易走入低价营销的漩涡中。泰德制药很早就认清了这一形势,率先在行业内实行国际化、合规的模式进行药品的学术化推广,建立了一支具有专业医学素质的学术化推广团队,通过搭建专业学术平台,推广相关治疗领域先进的医学理念和信息,进而推动创新产品和治疗理念的临床应用,最终达到了产品推广和良性营销的目的。在这点上,泰德制药在国内引入并积极推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概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郑翔玲在调研中发现,如何加速病人的康复,减少患者住院天数,减少住院费用和不必要的治疗,同时让病人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是摆在医院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她关注到了在欧美已得到大力推广的加速康复外科理念。2011年,泰德制药在国内率先开始了ERAS理念的实践和推广,并得到了政府层面的关注和重视。2016年1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管中心成立加速康复外科专家委员会,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第5个在政府层面倡导ERAS的国家。泰德制药还进一步与全国顶级研究型医院共同发起ERAS大数据研究,并搭建国内外交流平台,为ERAS“无痛、无应激、无风险”在临床的实践应用贡献力量。

“可以发现,泰德制药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单方面地强化镇痛领域产品的营销,而是转向以患者需求为中心,从产品的医学价值出发,推动新的治疗理念和医学信息的临床研究和应用,从而良性地促进了产品信息和品牌的推广。”郑翔玲坦言。

提前布局是关键

谈及医药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郑翔玲指出,2016年,全球医疗市场规模达1.1万亿,我国已位列第二位。而在未来,我国健康产业的规模还将进一步大规模增长,这对于中国医药产业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机遇。“近几年,中国医药行业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政府在药品研发、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的大幅改革,都明确了行业的发展方向,那就是以临床价值和临床需求为核心,鼓励和加速创新研发,提高仿制药质量,与国际接轨,合规化、规范化发展。”

近年间,很多制药企业在各种新政策面前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症状。究析原因,郑翔玲表示主要来源于多数药企药品质量欠佳、创新能力缺乏和经营模式不合规等方面。因此,在这几方面提早进行布局是关键。

“比如,我们在药品生产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严格执行GMP管理要求,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这样就可以在面对以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为主的一系列政策时,做到临危不惧。又如,在‘两票制’、‘营改增’、‘医药代表备案制’等对药企在营销层面提出更高要求和挑战时,我们致力于合规经营,并跟随着行业的脚步逐渐‘下沉’渠道,布局OTC和基层,战略性开发西部市场。有了这些铺垫,不仅没有水土不服,还很好地抓住了机遇。” 郑翔玲说。

“机遇与挑战正如硬币的两面,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一系列行规、政策和标准的推动下,整个医药行业必将会迎来药品价格合理、药品质量全面提升的科学发展新局面。”

对于健康产业的未来,郑翔玲很有信心,“泰德目前正在建设占地面积270亩的新工厂,总建设规划40余万平方米。我们将在这片土地上打造一个集高端药品、高端医疗器械、特医食品、大数据医疗等大健康产业的孵化平台。通过战略的发展布局,精准投入以上业务,在提升企业行业竞争力的同时创造新的成果。预计近几年,我们在特医食品和高端医疗器械领域都会有新产品推向市场。”她向医药地理透露。

回顾泰德制药所做的一切,可谓是为医药行业提供了一条可供参考的创新之路。它深耕“别人做不出来的产品”,向行业同仁树立了质量与创新的标杆。关于医药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郑翔玲表示,希望依靠医药科技和智能化的发展,实现行业的跨越式发展,从而带领中国医药行业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