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奴隶社会
不端不装有梦有趣的原创文字,听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讲自己的故事。我们有高大上咨询公司合伙人,挨踢界的连续创业者,顶级VC合伙人,著名科普作家,公益人,和很多很多朋友。加入奴隶社会,也加入我们的社区,相信你在这里一定可以找到志同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t0mbkeeper  ·  查看图片 ... ·  2 天前  
半佛仙人  ·  农夫山泉NFC果汁有点过于离谱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奴隶社会

给每个理想主义者一个无所畏惧的堡垒 | 2016年罗德奖学金招募正式开启!

奴隶社会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6-09-14 13:29

正文

题图:罗德公馆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892篇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欢迎其它公众号标明出处全文转载。


一、 一诺写在前面

全球最负盛名的给本科生的奖学金 — 罗德奖学金去年首次进入中国,我很荣幸作为终选委员会的成员参与了评审,见到了非常优秀的16名候选人,也参与选出了四名获奖者。今年的申请已经开始了,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申请。进入终选的同学们,我期待今年11月底的见面。

我做学生的时候和罗德奖学金没什么关系,不过后来工作里遇到好几个获奖者(确切地说是好几个老板),因此觉得和这个奖学金并不陌生(文章后面我会多讲几句)。

另外,第一届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 Schwarzman Scholars )最近开学了。它被称为“中国的罗德奖学金”,目的是让来自全球的优秀年轻人通过这个奖学金有一年在中国学习的机会,也通过这个经历了解和接触中国。我觉得这是苏世民先生非常有眼光的做法。这是新时代的国际水准的奖学金。我完全可以想见几十年以后回顾苏世民学者项目对推动世界发展会起到非常前瞻和引领性的作用。我个人也有幸能参与苏世民奖学金的学术顾问委员会。

我现在个人工作的一部分就是在国外讲中国故事,在中国做和世界的联结,所以有幸在这两个奖学金有参与,也是我个人的一件幸事。


二、 罗德奖学金是什么?

是的,你没有听错

一年一度

“全球最牛奖学金”&“本科生的诺贝尔奖”

——罗德奖学金

申请正式开始

也许,你还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 2017年10月被直接授予进入牛津大学就读硕士或博士课程的机会

  • 每年高达50000英镑的奖学金,奖学金覆盖留英期间所有费用

  • 有机会在“罗德公馆”学习,获得世界上最顶尖的人脉圈,认识改变世界的一群人

罗德奖学金自出生就拥有了“史上最难申请奖学金”的头衔,其0.7%的录取率远低于哈佛大学的录取率。作为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亦最负盛名的国际奖学金项目,罗德奖学金帮助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前往牛津大学学习,致力于为世界培养具有公共意识的未来领导者。

迄今为止,罗德奖学金已有113年的悠久历史,它是依照英国矿产业大亨西塞尔•罗德的遗嘱而设立的国际性奖学金,希望通过教育来黏合世界,为世界培养未来之领袖,今年,罗德奖学金在中国大陆地区正式开放申请(北京时间2016年10月12日24:00截止)。


三、 去年奖学金获得者都是谁?

说到这里

我知道,你一定会好奇:

这0.7%的数字背后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被称为“世界最优秀群体”的罗德学者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也许,你们印象的罗德学者会是这样


然而这次,我们不谈罗德奖学金闪闪发光的头衔,

不谈罗德学者们各种让人惊羡的经历

我们见过太多钱理群先生口中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听过太多履历无可挑剔,玩转绩点、社团、学生会的所谓的完美学生

今天,

我们只想跟你分享几位理想主义者的生活

讲述中国大陆区首批罗德学者背后的故事


从左到右分别为中国大陆地区首批罗德学者张淳映、巩辰卓、张婉愉、任娜瑛

1. 张婉愉

北京大学法律系本科 

#慢慢来,比较快#



“如果你有一个理想主义的灵魂,你就会使(而不是发现)你的世界更理想”。

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很容易就听到这样的论调:

“现在毕业出来不好找工作。”

“学哲学、历史这些有什么用?还不如学门手艺。”

好像所谓的“就业率”是一个人幸福的唯一标准,赶紧抓住一份赚钱的工作是人生的唯一意义。

在国内基础学科就业不乐观的局势下,很多人都违背初心读研、读博只为一纸文凭和符号,成为职场的敲门砖;想方设法地提前毕业,赶紧步入职场工作赚钱。而婉愉告诉我们的答案是:“我从北大本科毕业后,想去牛津贝利奥尔学院攻读政治、经济、哲学——第二个本科学位。”

和婉愉聊天的过程中,她是这么解释自己的选择的:“ 整整大三一年我都在对未来的迷惘中度过。每天骑车穿梭于教室宿舍时,我脑中都在思考未来的方向,为此没少“撞人”和“撞树”(婉愉严肃脸.JPG:强烈不推荐模仿)——究竟是该先就业,还是应该继续读书;是应该去国际律所做公司业务,去国内律所做诉讼业务,或是如爸妈所希望的进入公检法工作;还是出国读LLM(一年制法律研究生学位),或是读JD(三年制法律研究生学位)?看似简单的选择其实背后包含着无数理想和现实的考量。”

直到后来,北大法学院的强世功老师的一席话给了她很大的启示:

为什么不在年轻时过一点不同的生活,去认真读一些不同的书、尤其是理论经典呢?

你怎么会知道,所谓的“不务正业”不会给你带来意外惊喜,让你发现人生新的可能和道路呢?

“在二十出头的年纪对未来选择感到焦虑是非常正常、甚至是值得骄傲的,因为这说明你正在严肃地思考‘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 婉愉认真地如此说道,每个人都总是会有迷惘、困惑甚至挣扎,而面对人生当中的不确定性,婉愉觉得重要的是慢慢来,打好自己的基础,而非冲动的“毅然决然”、“义无反顾”。因此,在焦虑过后,婉愉坚定地选择了继续前往深造,为之后的人生积累更深的厚度。

婉愉回忆道,在罗德奖学金评选结束后,徐小平老师曾叮嘱她,牢记人生的大楼能建多高,得看地基有多深,而不是建得有多快。路宽而行远,基实而楼高。而婉愉也正是这么做的:“我觉得,无论抱有怎样的理想、未来从事何种职业,把眼光放长些、放开些,趁年轻拓宽自己的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才会最终会为自己和社会创造更大的幸福。”

2. 巩辰卓

复旦国际政治系本科

#做最真实的自己#

也是去年的时候,“世界这么大,我想出去看看”突然就火了起来。

gap year,辞职去旅行,穷游……越来越多的人想体验不一样的人生,去不同的地方感悟所谓人生的真谛。

交通是越来越便利了,通讯也是越发达,护照上盖的五颜六色的越来越多。我们却越来越觉得,三毛的流浪远方不再有当年的诗意,被打包成了产品、包装、流水线出售,成了朋友圈里不同建筑前拗的姿势。

走过六大洲的二十八个国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坦桑尼亚办事处实习,而这些数字或头衔对他来说却并不是最重要的。在连续三年去海南支教后,第四年意外地收到了小朋友从海南打来的长途电话。当听到小朋友用着蹩脚的普通话问他:“阿呆,你什么时候回来?”

“那一刻,我知道了自己去远方的意义所在。”

巩辰卓自己认为:“我最大的特点是非常清楚自己希望做什么,并坚持自己的选择,而没有一味地去模仿他人的路径。无论是连续三年去做支教还是两次来到坦桑尼亚。”可能从表面上看都不是最光鲜的经历,却是他真正感兴趣的。

“我其实没有刻意为了去更多的国家,去刷这个数字而不断走出去。否则,我当时也不会选择返回坦桑尼亚,而会去肯尼亚或者非洲的其他国家。对于我来说,走出去的意涵在于消除自身的一些偏见,学会从多元的视角去认识问题,并且通过和世界各地优秀青年的互动中不断找到自己的不足以及未来努力的方向。”

他很喜欢支教村子里的孩子,很喜欢非洲淳朴的人民和慢节奏的生活,也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收获了自己的成长与生命的充实感。

“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很打鸡血的过程。有时当你在一个地方呆很久,朝九晚五的日子很容易让你变得麻木,以致忘记了你的初心和理想。而无论是支教还是走出去的交流、工作与生活对于我自身都是一次洗礼,让我能更加坚定地朝着自己的公益理想走下去。”

行走的过程中,巩辰卓也留下了很多印象深刻的回忆。在坦桑尼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十个月的公派实习结束后,同事们给他精心准备了贺卡和礼物,办事处负责人主动邀请他继续做一段时间,并给他顾问的薪酬,而当地的象牙保护组织也曾邀请他做公益大使。虽然有些邀约他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没有接受,但他表示:自己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当自己平日里一些默默的努力最终获得了认可与肯定。

“获得这些认可,虽然并不是我做很多事情的初衷,但当它们突然而至时,内心却是很温暖的。”

3. 任娜瑛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英语语言与文学专业

“如果说成为罗德学者给我带来了什么,我想,应该是对自我人生意义的信念和面对世界的理想的再确认。”


作为全球化世界中的一位少数族裔与女性,面对信息爆炸、思维革命冲击下现代社会无数开放而危险的选择,娜瑛在少数人和多数人的视角之间切换,体悟人类不平等的多维和深切,决心尽己所能,创造哪怕一点改变。

从连接起各地的多元性别社团到专注本土化共情的多元性别+女性主义话剧《阴道说》……她始终为“性别”这一常常被我们的社会刻意忽略的话题吸引着。

当她看着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同学们,无论任何性别还是性向,都在午后阳光下欢笑着走向多元性别主题的咖啡馆,一同喝茶聊天、天南地北之时,想起母校里痛苦地躲藏在“柜子”之中,忍受心中的痛苦,不得不假装被班里同学“恐同”的笑话所逗笑的同学之时,“我当时是那么希望同样的阳光可以洒在我们学校所有同学的身上!” 

当穆斯林女同志朋友诉说挣扎在宗教信仰、民族社群和爱情之间的矛盾之时,她第一次懂得什么才叫两难,什么才称得上痛苦。当跨性别女性朋友告诉她,多少跨性别女孩,因为社会的排斥,找不到任何工作而不得不从事性工作,并在工作中不断遭遇暴力的故事之时,她痛苦地沉默了半晌。当从性暴力的黑暗中走出的女孩坐在她对面,温暖地对她微笑的时候,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和力量。当一位男性好友主动为她所发起的女性主义艺术计划道说计划(Vagina Project)设计主题图案之时,“这就是He for she[1]!就突然觉得,这个世界一定会更加美好。” 

“我希望未来的孩子,能生活在一个充满爱与尊重的世界,一个再也没有歧视、暴力、迫害的世界!”

[1] He for she, 他为她,联合国妇女署发起的鼓励男性支持女性主义的运动

4. 张淳映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硕士

浙江大学经济学与英语双学士

“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

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也许发现自己越来越或在一个需要学会与不同肤色、不同思维方式的人打交道的世界里。

我们学英语、学二外、学比较经济、出国留学、交换……但对于现在出国的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的问题其实与100多年前北洋政府派去留美、留欧、留欧的学生并没有什么不同:留学是为了什么,学什么,为祖国做什么,在各种文化冲荡之下,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的关键又在何处?

罗德奖学金开放给海内外所有的中国学生,而选拔出的第一批4名学者都恰好都在中国接受了完整本科教育。对于他们来说,走出国门接受教育,对中西文化有什么样的体悟,在聊天过程当中,张淳映,给了我们她的思考与判断。

“行走世间,是需要一份底气的。而这份底气首先来自于一种对自我的知悉,对自己所处的文化与社会的关切,和对自身身份的了解和认同。” 张淳映如是说到。对于她来说,中西方文化一直不是非此即彼的选项。淳映生长于一个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庭,最爱读的书是《红楼梦》,大学遇到了一群良师益友,三四年从四书开始一路读下来,到史记通鉴,再到老庄韩非。想起中国文化来,用她自己的话来说,“非但不觉得老朽枯燥,反而能看见满眼青春。”到现在她还总想起大二时,一位台湾的历史教授带着二三十个年轻人,围坐草地上听匈奴史,春光极美,心中极畅快。授课讨论数小时不止,围拢过来听课的人群五六十之上。

而从中学就读外国语学校开始,淳映又从未间断过对西方文化的接触,出于对西方文学的热爱和社会的好奇,大学的时候又双学位了英语专业,去不同的国家交流,毕业之后来到纽约念新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父亲总是鼓励我多见世面,多见见这番天地,才不会狭隘,不会以为眼前的这方天这片地就是所有。才能对自己的文化和社会有更多的自信和内省,也可以对自己不熟悉的地方有更多开放和平和。”因为已经对自己大概有了了解,淳映觉得自己才能更自如地置身异域,不至太过迷失。比如“要不要回国”这样的问题,还没来得及大脑做出判断,她的心和胃都早就给出了答案。“我一直认为,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审美。而见自我、见天地,也是一样。能够辨别什么是美的、是好的、是值得的,什么是足够的、是不合适的、是要拒绝的,什么是自己需要的,什么是自己以为自己需要的,什么是自己在迎合的,可能是走出来看看对于我来说最大的意义所在。”

淳映觉得,过去三年做新闻的时光对自己来说是十分幸运的经历,从国内走到国外,让她在这么早的年纪有了“见众生”的机缘。听了太多中西方文化的相异之处,看到的却尽是人性的相似。以诚待人时,看到的不是肤色、语言、文化的不同,却是远超于此的相仿的情感、思考和生活浮沉。

无论是乡村里的大爷大妈,还是整颗心悬在红绿板上的沿海城市股民

无论是一辈子没有走出过中国城的一代移民,还是为子女上学费尽心思的拉丁裔单亲妈妈

无论是用舞蹈治疗灾后创伤的艺术家还是四处游说的政客……

“我的教授告诉我,‘每一个人都有被倾听的需要’,说不好没关系,用心听,会听到整个世界发出相同的声音。”

对于淳映来说,在中西方文化激荡的大背景下,只有反复地见天地众生,反复地见自我之后,在很多迷茫、彷徨、纠结、甚至痛苦之中,才慢慢对于“我是谁”清晰起来。

“而于我过去几年,最重要的大约是,在不断和这个世界捶打试炼的时候,找到自己的边界,然后和自己和解,再像个孩子一样好奇和充满希望地走下去。”

5.与终选委员会的成员 -- 一诺的对话

问题1:对于很多人都会觉得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这一个词你有什么样的体悟想要分享给现在的年轻人

一诺:我想得其实很简单如果没有理想主义这一生多么无趣。

所以哪怕退一万步讲自私地为自己过有意义有趣的一生也应该过有理想主义指导的一生。向前一步看世界是理想主义者推动和改变的。所以做改变的一份子。

问题2:在评审罗德学者的过程当中什么样的特质或经历会最打动你

一诺:心怀天下乐天行动的人。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普通人经常会觉得自己渺小和无力。直到今天面对大量的社会问题我还是每天都有这种感觉。世上没有灵丹妙药想要改变唯一的良方就是做事情,你做的事情80%会是无用功,会失败,但就是那20%,坚持下去 make a difference

问题3:你对16年的罗德学者会有什么样的期待

一诺:我觉得看长线你们都会是世界的领导者也许成长路线所在领域不同但都会以各自的方式影响世界。

我自己在麦肯锡的时候全球和亚太的负责人都是罗德学者现在在盖茨基金会,3 Global President 中的两位是罗德学者最近在北京启动的益桥项目的创始人王赛是罗德学者。

但这条路肯定不平坦大家看到的是成就和职位但其实能成就事情的人都是更深入思考的人更下苦功的人更理想主义的人。希望你们也是。


很多人会告诉我们:

别做梦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别异想天开了,踏踏实实做事比什么都强。

……

我们从小到大听过各种各样的让我们“现实”、“稳妥”、“切合实际”的选择。

这些选择让我们收起锋芒和羽翼,学会“说话”和“做事”,接受平凡和嘲笑梦想。

而罗德奖学金和罗德学者让我最感动的一点也许就在于:

罗德让热爱世界、想要改变的理想主义者们可以不用再惧怕现实。

我们不怕你异想天开,

我们不怕别人觉得你的的理想听起来幼稚可笑,

不怕你执念——想要头破血流只是为了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的美好,

想给所有热爱世界并为之奋斗的人一个挡风避雨的平台,不用怕现实有多么残酷,不用担心自己的未来有多么不确定。

无论是奖金还是校友网络,

罗德奖学金想要做的,是愿意给每一个有最纯真初心并为之奋斗的人最大的支持。

2017学年罗德奖学金正式启动

这一股温暖人心的力量

我想推荐给你

让你知道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申请


四、申请须知

  • 申请截止日期:2016年10月12日24:00(中国北京时间)

  • 申请资格:

1. 全球范围内持有中国护照的华人学生都能参与中国地区席位的申请 

2. 申请者需具有本科学历,当其通过罗德奖学金开始在牛津学习时年龄需在19到25岁之间(今年的申请者将在2017年10月开始学期)。即,申请者应该出生于1992年9月30日之后(不包括9月30日),1998年10月1日之前(包括10月1日)。

申请者也许处于本科教育的最后一年,或是正在攻读硕士学位,也可能已经从大学毕业几年——只要在前往牛津之前能获得学士学位即可。

  • 申请方法:

前往罗德官方网站开始:申请http://www.rhodeshouse.ox.ac.uk/china开始网络申请

如需申请过程的详细信息,可查阅:

http://files.www.rhodesscholarshiptrust.com/Application/ChinaMemorandum.pdf

  • 申请所需材料:

身份证复印件;官方成绩单,包括迄今取得的所有成绩;英语能力证明(需提供雅思或托福成绩);GRE或GMAT成绩(具体成绩要求等信息请参加官网):完整简历;肖像照(包括肩部);英文个人陈述等,详情请参阅申请官方网站。(所有申请文件必须使用英文,或提供英文翻译)

  • 申请流程:

通过初选的候选人将在十月至十一月期间获得视频及电话面试的邀请,最终入围的候选人将在十一月底获得终面邀请,必须亲自出席。

--完


推荐阅读:

世界最牛奖学金可以申请了,你还在等什么?

罗德获奖者自己怎么说

与罗德学者擦身而过

罗德像要不要倒掉?

罗德奖学金终选候选人施能:我的成长故事


磁场和一土学校其它招聘:

招聘多位中高级Ruby工程师,精通Rails和应用性能优化。

招聘多位中高级Python工程师

招聘多位中高级Web 前端开发工程师

招聘多位高级系统工程师,精通Linux系统和网络、有Erlang 或大规模即时通信系统经验者优先。

我们在打造面向未来的梦幻技术团队,技术团队工作地点北京海淀苏州街,欢迎大家推荐给自己的朋友~

有意者请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读经典老文章,发送 m 或者点下面的菜单。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请回复「投稿」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