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易》以象征为主要方式诠释宇宙、世界和人世的规律与关系,是中国宇宙观的载体,也是中国哲学的源头,基本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框架:
儒家
侧重继承其
阳刚
一面,提倡积极奋进;
道家
则侧重继承
阴柔
一面,讲究柔顺不争。
孔子五十岁的时候读《周易》,曾感慨道:
“如果我能更早一点学《易》就好了,读懂了《易》,我此生将不会犯过大的错误了”。
古今中外,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包括圣人先贤,都对《周易》推崇备至。究其根本,还在于《易经》亘古常新的智慧。
《易传》中曾提到:作“易”者,其有忧患乎?也就是说,周易来自于作者的忧患意识。
作者的忧患意识
在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鲁洪生看来,其中有三:
一是
人与自身
,即贪嗔痴慢,哀乐忧思悲恐惊;
二是
人与社会
,即诉讼、战争;
三是
人与自然
,即面对死亡、环境的思考。
正是由于这样的忧患意识,古人们提出了以德除患的解决方法,就是要通过向天学习,进而修养道德,最后进行道德实践。
为了解决这三重忧患,周易提出人要学会谦虚、诚信。面对死亡的思考,又引发、形成了中国文化中儒、道、佛、世俗四种人身观。
通俗一点说,
就是当人们面对各种经历,借助《周易》的大智慧,总会找到最佳的应对策略,从而趋吉避凶,改变人生。
比如:
当处于事业巅峰时,《周易》会警示你一定要居安思危;
当陷于坎坷磨难时,《周易》会让你有否极泰来的希望;
任何事务都在变化,胜不可骄,败不可馁。
《周易》这部书智慧无穷,却又艰涩难懂,有不少人翻开书看到第一句“乾,元亨利贞”就懵了。
想要理解《周易》并非容易之事,任何文化现象都是一定时代文化的产物,因此,从解读的角度来说,想接近《周易》,了解作者本意,必须回到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去,按照他的思维方式和语言风格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至于方式,鲁洪生教授提出了四要素方法,即:读者、作者、时代、作品。
在他看来,我们需要尊重作者的创作本意、理解其所处的时代,并了解四要素的逻辑关系,才能进一步地学习周易。
“我们要做的努力就是要认识到这四要素之间的关系,而且
尽可能地淡化甚至超越这个时代的偏见
,回到《周易》发生的那个时代,了解它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了解它的思维方式,
破解它的象数思维的密码,尽可能地接近作者本义
,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鲁洪生教授周易史观图序
↓
北京大学《周易》精读研修班,旨在正本清源,帮助学员通过精读 《周易》六十四卦,详解《周易》义理,传承易道广博精微之智慧。全面系统深入学习易经文化,有助于我们理解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更深入的认知世界与了解自我,体会文化和艺术带来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