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改变自己
改变自己,不断进步,活出精彩人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学习曾国藩  ·  曾国藩:人生三为,事无不成(必读)! ·  3 天前  
印象笔记  ·  如何成为内核稳定的人? ·  4 天前  
人生研究所  ·  纯欲风耳洞,已经卷到了婴儿身上 ·  4 天前  
学习曾国藩  ·  逢人不说三件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改变自己

驯养那只让你恐惧的怪兽

改变自己  · 公众号  · 学习  · 2016-11-16 07:16

正文

#时间不会等你#


#每周多一点心声#


张辉:我之前在面试人的时候,总会问一个问题:「你有什么缺点?」通常,对于这个问题支支吾吾的候选人,都没有通过最后的面试。我的想法很简单,对于自己缺点不了解,或者了解但是不敢直面的人,都无法成为很好的合作伙伴。选择工作中的合作伙伴时,我不是选择一个完美的人,我是选一个优点非常适应当前岗位,而缺点我可以接纳的人。同样的想法,也适用于爱情和婚姻,你不是要找一个完美无瑕的人(其实你自己也不完美),你要找的是一个适合彼此,互相喜欢对方 的优点,又能包容彼此缺点的人。


驯养那只让你恐惧的怪兽

by 达达令


无意间看到一档综艺节目,在介绍一个出场嘉宾的时候,主持人的文案台词是,“他的人生不需要冷静。”很久之后我就连这个嘉宾的名字都忘记了,可是脑海里一直选择了记住这一句。


那一刻其实心里的台词是,如果把自己的性格关键词变成一种让自己前进的能量,也未尝不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可是大部分时候的我们,都会被自己的性格弱势所牵绊,继而陷入一次又一次同样的黑洞里。


国产电视剧里,我至今每当有一段休息时间的时候,总会循环往复看的就是《甄嬛传》。随意打开其中一集,就可以从中学习些关于职场厚黑学,以及人生命运选择的感慨。


有一次好友无意间提起一句:看了这么多轮的你争我夺,我突然发现从前对于果郡王的那份喜爱,突然变成了些许厌恶。


我疑惑。


她回答:他太痴情了。


太痴情?这样也有错吗?


她解释:并不在于对错,而是在这场游戏里,他从前一直都走的顺利——因为自知不敢沾染权力政治,于是让自己游山玩水诗词歌赋笑傲人生。可是偏偏在遇见甄嬛之后,这一切就变成了无法抑制的病态痴情。


“就一个男人而言,重情重义当然值得钦佩。可是如果因为这一份性格使然,到最后变成了结束自己命运的刀刃,反而会让人觉得并不值得那么同情。”


我当然知道她要表达的是什么。


就我们每一个人而言,因为不完美,所以才有性格上的弊端。


很小的时候看过一部很黑暗系的电视剧,主题是分析一众罪犯的作恶出发点,自然是避免不了“被诱惑”这个词语。


“没有攻不破的人,只要他存在着自己的喜好习惯。”这是这部剧集一直贯穿的主题。


就像看特工电影里,主角总是处于被双方策反的漩涡中。他们已经足够训练有素,可是依旧需要时刻抵挡住自己最致命的那一个弱项。

 

在我入行工作的时候,有个长辈曾经提点过我:你无法避免自己不够完美的部分,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时刻提醒自己去面对它,而不是视其为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

 

这个逻辑的延伸,我愿意理解为是一场自我承认。


在我们日常的人际关系里,你会发现每一个人都会有对应的标签的:这个人过于冲动、过于保守,这个人过于安逸度日、过于消极怠慢。

 

因为如此,于是当对方做出一些行为习惯的时候,我们会在心里默念一句,哦,他就是这样的人。


你看,我们太容易宽容这种看上去“好像没有什么错”的行为,于是会给对方一个台阶,同时也给自己一个自我安慰。

 

可是后来我并不认同这一点,尤其是在认知到自己的弱项所造成的那些生活困境的时候。


我知道很多生活里的经验收获是后知后觉的,毕竟我们需要在这场人生里学到很多的课题,这本就是生存于世的哲学概念之一。


可是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做的更多的,是从这场体验里收获经验,而不是在下一次遇到同样的难题时候,你的应激模式只是重启过往的那份应对思维。


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并不会让生活变得更好——如果你还打算要更好的人生的话。


也就是说,承认自己的弱点,并且时刻训练,这是一项需要练习的事情。


就我自己而言,沉闷、忧愁、悲观是我的性格劣根性底色。对于它我没有办法反抗,可是我也不再刻意去回避。


我需要训练自己掌控情绪的能力,学会调节低落的时候寻找一个怎样的出口,以及,在思考人生的领域,不要让自己走入死胡同,而是让它引导自己走向更坦荡的内在探寻。


我总觉得,一个心里藏着很多事的人,并不会是很累的事情。我承认它会让你辛苦,可是如果你学着与其平和相处,它反而会回馈给你很多让自己激动,甚至觉得对这个世界的探寻又更近了一层的兴奋时刻。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做过一件事,就是在纸上写下让自己恐惧的一件件事,然后在一段时间以后回头翻看,会发现其实大部分的那些险境都没有发生。

 

我们经常陷入一种没有理由的焦虑或者迷茫,我觉得这是人生的一种常态。可是如果这份焦虑迷茫持续陷入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那一定是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问题。


把恐惧、焦虑、迷茫具像化,这是一个还蛮可怕的过程。你就如同一个导演,在幻想以及预设那些“貌似即将发生的灾难”,这是比荧幕上的电影要可怕一万倍的事情——因为这个主角是你自己。


可是就如同治疗一场病,总得经历过身心上的难受,或者吃下很苦的药,或者动一场手术,病床上被困住一段时间,然后你才得以被变回从前的所谓日常身份。


这一场释放内在恐惧的过程,到最终的引导,是为了让我们化解掉很多无理由的情绪化,以及更重要的是——你知道采取何种手段,来规避这种焦虑不安,来躲开这份恐惧的来袭。


这本身也是一场练习的过程,先让自己从感性的沉沦中走出来,然后配以理性的指引,不要让自己再去重蹈覆辙。


遇到过好些身边人的状况,每一次恋爱都是一份当时的体验,失去之后也一样难过悲伤,继而让时间为自己疗伤。可是诡异的是,在下一场恋爱当中,他依旧逃不出那场魔咒——犯着同样的错误,经历同样的悲伤,然后再体验这一场场类似的悲伤。


于是会有人说,连恋爱也变得乏味,甚至失去了体验爱的能力。


曾经有个投资人跟我聊到他现在的婚姻。他说自己曾经有过几个前女友,这些前女友每一次教会他的具体课题都不一样。直到后来遇到现在的妻子的时候,他也会诚心诚意地说上一句:我得感激她们,把我调教成了今天这样的自己。


我觉得与其说感激她们,不如说是他选择了去反思跟梳理,继而完成一场认识自己的过程体验。


这个逻辑就如同人在职场,有些人在一份工作里,就认知到了很多不同层面的收获,而有些人大半辈子做过很多份工作,可是依旧停留在最初时候的那个出发点上。


会有人把这归为格局上的不同,可是我想要表达的是,在我们知道格局这件事情的重要性之后,还得提醒自己时刻拿出来——作为生活行为力的指引向导。而不仅仅是去上很多的情商提高课堂,可是生活依旧重复从前的模样。


很多时候我也会感慨,为什么听过很多道理,可是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后来我也会试着去思考,这并非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我的理解逻辑是,我们经历那么多的人生体验,我们明白那么多道理之后,我们的生活其实是有在慢慢变好的。只是人性的脆弱,会让我们每在一段时间建立起来的信心,瞬间被摧毁,继而感叹人生艰难。


可是,如果我们愿意承认这本就是一个希望跟失望交织,相互如齿轮般咬合,并且是流动的状态——那么这份“依旧过不好此生”的悲凉,还是可以得到缓解,甚至是解决的。


大部分的时间里,我们都在评价别人,殊不知我们是在拿自己的立场去代入对方的生活。我们也会被别人评价,可是这份外在的关键词中,又有多少是我们自己愿意认可的部分?


我们永远只愿意接受自己愿意接受的部分——无论是道理也好,他人的叮嘱也罢。


就如这场自我反省里,倘若你不愿意打开那些不完美的自己,那么也就无法用它逆转成为让自己强大的力量。

 

都说苦难得以给人成长,其实不是的。只有愿意接受苦难以及努力走过来的人,才值得把苦难称作一场“命运馈赠的礼物”。否则,这也不过是把一个人折磨到最后依旧无法安生的怪兽。


以前问起长辈关于生活里的难题,会有人告知你:虽然生活很难,可是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可是如今我更愿意相信的是,我得先知道到底是为何原因“让我觉得生活艰难”,这样之后我才可以想出解决之道,走到最后那一步“好起来”。


你看,我这般悲观消极之人,对待自己的性格弱点,也会想尽办法在其中寻找希望之光,并且是有指引方向的梳理,而并非仅仅是那一句表层的安慰。


安慰对于情绪涌上心头的人而言,可以缓解短暂的疼。可是追究于生活意义与否的主题,我觉得是在于你如何投入其中,接受好坏并存,然后完善出自己的处世哲学。


驯养那只让你恐惧的怪兽,只是为了到最后让自己不会被它干掉。否则人们也不会常谈,我们最大的敌人来自于自己不是么?


作者达达令,微信公众号「她在江湖漂」主理人,著有《为什么你总是害怕来不及》、《选择你所能承受的那条路》。

封面图 by Courtney Macca


今天我做了什么改变


张辉:《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是一本我非常喜欢的书,我在会员语音中多次提起过。这次从反馈来看,很多会员朋友也是因为我曾经多次提起,已经购入并阅读了。我在这期的会员语音中第一次全面的分享我对这本书的感想。在录音的时候,我自己也是逐渐从惶恐,焦虑,逐步走向平静和自在。这也是这本「神作」的意义所在,初次看的时候,会很困惑,多看几次,逐渐会获得宁静。愿更多的人读到这本书,体会到自己内心的「良质」,获得宁静。


下面是精选的会员反馈:


@会员     MONICA     

了解这种良质,需要内心的平静。当然也只有内心平静的人才能意识到事物之间的良质。他们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并且会把自己与手中的工作融合为一,直到作品呈现出它该有的面貌,他们的内心才会得到真正的安宁。那什么会令你远离良质?自视清高、焦虑,低估完成一项工作的时间……良质总是能够消灭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距离,例如,如果一项工作很枯燥,为了让自己过得愉快些,他就会选择良质,然后将自己手中的工作变成一种艺术。


@会员 淼淼

学生时代就开始骑行,成家之前用3年时间骑行5万公里100多个城市,实乃生活即禅,学问从实践中来。感谢辉哥分享。

张辉:这真是奇妙的经历,希望你能多和大家分享此间的经历与感受。


@会员     我是僵尸人     

从上周改变自己的微信中看到张老师周末要讲《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当时就非常的小确幸。因为这本书买了两个多月了(是硬皮版本的哦),一直是断断续续的看,首先因为我是女生,对于摩托车维修一窍不通;其次是里面写的内容远比通俗语言难懂,很多句子需要我翻来覆去的去理解,还不一定能理解的了,致使这本书到现在我也没有看完。所以好高兴张老师能够讲解这本书,今天听张老师这遍语音也是听了两遍,老师说的这本书的主题是“良质”,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理念,每个人都有达到宁静境界的方法,比如我就是在折纸(当然是折100多步以上的东东)全身心投入的时候有一种宁静的状态,会将自己心浮气躁的情绪压制下来。张老师提到宁静的三个境界中第三个层次价值观的宁静,我觉得自己还是很难达到的,去做到毫无贪念真的很难。现在在张老师的带领下,我觉得自己还得断断续续的把这本书看完,还得看懂,这是最重要的。


@会员 绿姿

这本书上周一直在出差的路上,没能静下心来好好听这次的语音,今天特地找了个时间,反复听了三遍才来写反馈的。这本书在很早之前就有朋友推荐给我,那时候觉得好像境界很高,而且不是我所喜欢的类型,所以没有读。听了辉哥的介绍,我决定也要买这本书读读。在语音中听到了几个关键词(几句话)影响较深的,在焦虑的状态下,全情投入当下。这几年工作压力逐渐增大,而且生活上一直不如意,经常会出现焦躁的状态,有时候一天下来就没做成什么事情,就更加焦躁了。有的时候我会安市自己要静下心来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不管重不重要,紧不紧急,只要能全身心投入去做就好。这个方法非常好,做完之后,那种感觉非常棒,随后焦躁的心也能得到安抚似的。另一个是多接近在浮躁之下能做到内心宁静的人。我也非常喜欢这样的人,对这样的人甚至有些崇拜。当然,对于那种时常表现出来烦躁的人,我就尽量远离,我称之为负能量,就是要远离负能量的人。以上是我的一些感想,可能理解比较浅显。

张辉:其实读书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体验,不用去考虑是否深刻或者浅显,最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当下有帮助,有启发,并且能让自己有所改变。我的语音也是这样,你可能每次听,不同心境时听,不同年龄时听,感想都是不一样的,最重要的是对当下的你有帮助有启发,我就感觉很欣慰了。


张辉:大家对于这个语音感兴趣的话,请点击「阅读原文」,加入会员,和我一起,与时间做朋友。


想知道会员能得到什么?↓↓↓点击阅读原文,10秒钟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