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家好,我是
Taka
~
最近收到一个妹子留言说:Taka 啊,你写的文章我每天都有在看,感觉好有用呢,而且我还跟着做了,
但就是每次坚持不了三天就总会忘记
,生活又回到了之前半死不活的样子,这是怎么回事啊?
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想成为的那个「理想的样子」,可能会对现在的状态感到不满,改变这些,就是突破自己舒适区的一个巨大挑战。
所以今天我们来聊聊,
为什么改变总是那么困难,怎样改掉自己的坏习惯
。
你真的想要改变吗?
在看《哈佛幸福课》的时候,本•沙哈尔老师在一开篇就提出了几个问题:
-
你真的想要改变吗?
-
你真的想要改掉那些你不喜欢的性格和行为吗?
-
你真的想要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吗?
你可能想都不用想地说,当然啊,这些问题我当然想要改变,这还用问吗?
但在你的潜意识中,可能有些思维一直阻碍你去改变。
在某个层面上,
你想要改变的一些负面特点/行为,可能和你想要保留的正面特点/行为是联系在一起的
。
比如你讨厌自己不会拒绝别人,但是你觉得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很重要。潜意识里是把「拒绝别人」和「没有同情心」连在一起的,所以你一直学不会拒绝别人。
比如你可能总是粗心大意,但在内心里觉得相伴相生的是爽朗大气的性格,你不想成为一个严谨古板斤斤计较的人,所以你总也没法改掉这个毛病。
前段时间,Taka 在《
情绪自救指南 | 当你总在焦虑、抑郁、不安的时候,你在想些什么?
》里面写到,面对消极的情绪,要意识并改变「自我厌恶和自贬性批评」的语言和想法,用更客观和理性的角度来面对事实。
然后底下就有个同学留言:
「用这种办法去思考问题,
到最后是否会变成,自我安慰的差不多先生呢
?!」
看到了吗,这条留言背后隐藏的思维方式。
他把「自我批判和自责」和「追求进步和高要求」紧紧绑在一起
。
所以当他内心想要成为一个「追求进步卓越」和「高标准」的人,也就没办法摆脱「严厉的自我批判」,没法改变消极情绪了。
其实它们并不是要完全绑定在一起的,你可以在改掉一些坏习惯和行为的同时,仍然保留你想要的积极性格,这并不矛盾。
你可以拒绝别人不合理的要求,但依然是一个善良有同情心的人。
你可以改变自我贬低的想法,但依然拥有上进心。
先打破这种错误联系,才可能做到改变
。
你在害怕改变
从那条留言里,Taka 还看到了另一种改变的困难,就是害怕改变,害怕成为另一种人,担心出现更多的问题。
这是一种隐秘的抵抗方式,不想放弃维持现状能带来的好处,也害怕面对行动的失败和风险。
所以干脆就给自己找个理由停在原地。
-
你还没有尝试早睡,就在担心「早睡会没朋友吧,会不会和朋友都玩不到一起去了」
-
你还没有开始跑步,就在担心「跑步会伤膝盖的吧」
-
你还没有养成自己学习的习惯,就在担心「这样我会不会和舍友、同事不合群」
-
......
你都还没有开始,就有这样的担心,当然也没法改变了,在内心自己就先设置好了各种障碍。
这就像是你一边踩油门想要出发,一边又踩着刹车害怕出发后会不会迷路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
那辆车子只能停在原地,但是发动机一直还在轰鸣高速飞转,
最后内部互相磨损,自耗严重
。
改变并不是要否定现在的自己,而是在让自己慢慢变得更好,也都需要「适度」。
像 Taka 一直在研究怎么提高大家的「自控力」这件事儿,但也并不意味着我们都要成为机器人,在生活的每个时刻,每件事,每个步骤都要控制的完美无缺。
改变并不是立刻能发生的
改变的困难还在于,它不是立刻就能发生,甚至缓慢到你看不到变化。
在开始行动前,一般要经过三个心理阶段:
-
思考前期,这时候你都没有改变的想法,也没有看到自己行为的负面问题。
-
思考期,你开始考虑改变行为,意识到一些坏习惯的严重后果,并寻找改变的方式。
-
准备期,你可能开始尝试一些方法,发现有时候有用有时候又没用,也可能
在这个阶段,有时候你会感觉到自己像个意识觉醒了的机器人,
脑子里自己想做的和身体行动的程序是分离的,不听指唤的
。
明明脑子里是想着下班要回去看书,锻炼,但是一回到家打开门,身体就开始自动地「脱鞋」,「扔包」,「换衣服」,「躺到床上」,「玩手机」......一个晚上又过去了。
这就是不断重复的生活模式带来的强大惯性
。
想要改变生活状态,改掉坏毛病,就要改变这种「自动化」行为模式。
习惯是怎么养成的?
你可能没有发现,你一天中大概90%以上的行为都是在无意识中完成的。
比如拿起牙刷会从左边开始,出门前会摸一下钥匙,早上会沿着昨天上班/上学的路继续走。所以 Taka 在搬家后,有好几次下班都走错了方向,因为太习惯了。
习惯就是这些因为不断重复而变成自动进行的行为
。
《习惯的力量》里面很清楚地告诉我们
「习惯回路」是怎样形成的
。
图片来源:Dean Yeong
第一步,存在一个
「暗示」(触发事件)
。这个暗示和触发可以是任何事物,它让大脑进行判断,是否进入到自动行为模式中,并决定使用哪种「套路动作」。
第二步,连接一个
「惯常行为」
。就是我们通常会去做的事情,可以是身体、思维或情感方面的行为。
第三步,则是
「奖赏」
,包括了能给感官带来快乐的事物、药物或情绪上的愉悦放松。
在每一次「暗示(触发)」出现之后,因为「惯常的行动」产生「愉悦的奖赏」,然后下一次面对「暗示」,因为对愉悦的渴望,会继续这个惯常行为。
不断进行这个三角循环,在反复进行中就形成了习惯,也强化了大脑的这一条神经回路。
比如你看到手机震动或者弹出信息框的时候,对想要看到「新鲜信息」产生好奇和渴望,于是就会拿起手机,然后在刷手机的过程中产生满足感和放松的情绪。
之后就会不断重复,最后形成只要手机一响就会拿起来看。
图片来源:Marla Cummins
习惯是强大的,它能绕过逻辑和思维,自动去完成,最终能够改变大脑。
但它也是脆弱的,因为它是下意识的行为,我们能够通过调整习惯的各个要素来完成改变。
那该怎么去做呢?
如何摆脱坏习惯
▍自我记录和觉察
前面说了,习惯就是无意识的自动化行为,所以
要改变的第一步,你要先「意识」到这是怎么发生的。
Taka 有一个没事儿咬指甲的毛病,几乎是从初高中就开始,一直到现在,被饲主嘲讽了很多次。后来终于下定决心来改变这个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