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吃了一根玉米、一盆水果,一碗腊肉萝卜,一杯方便粉丝。照例喝了很多很多热水。
椭圆机30分钟+拉伸15分钟,keep13分钟(昨儿有读者问我练的是啥,我用keep练的就只有一个课,叫马甲线养成)。
据我心理距离最近的一个病例,更新为一个关系很好的老同事妈妈:疑似,现在乡下的社区医院,四处求白蛋白。后来搞到了,找社区开了证明,正在往乡下送。希望一切都好。
另外我有个朋友告诉我,她今天有点低烧,明天仍然低烧的话,会开始自行吃药。
我们社区的“疫情日报”已经由每天发整个小区多期的总表,变成了每期一张表。以前的一张表,上写:一期疑似几人,确诊几人;二期发热几人,疑似几人……八期发热几人,疑似几人。而现在变成了一期一表,上写1栋发热几人,疑似几人,确诊几人,2栋发热几人,疑似几人……
因为人数变多了,一张表已经装不下,写不清。
一开始关心武汉总数的人,后来关注的是本区的确诊人数,再后来关注的是本街道的,再后来是本小区的,现在,只关心自己这一栋楼的数字变化了。
我和那个隔壁出现新冠状病毒感染的闺蜜聊天框,如今已成了互存自我治愈病例链接的收藏夹,你发一条我发一条,为的是先存下来,日后万一用上了可以参考;
跟身在武汉的其它朋友聊天,也不佛了,发一表情都要求他们一小时内回复(以前发完就忘了,经常三天聊6句,两句隔一天),否则我就得去句:
“你还好吧?
”
病毒像一张网,正在一点一点蚕食我的交友圈和生活圈,慢慢收紧它的脚步。
02.
武汉首个方舱医院,昨天晚10点开始收治轻症患者,设有床位1600张,
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
。虽然今天也流出了一些负面舆论,但我们相信万事开头难,生活物资和医疗服务措施会慢慢跟上。住进这里的轻症患者还是有优势的,绝大部分可以在医生的巡查下坚持2-3周自愈出院,而万一病情恶化,也能够优先安排进入定点医院治疗。
接受轻症隔离,是对自己,对家人的一种负责吧。
网上流传的“特效药”瑞德西韦,其实是今天刚刚开展双盲试验,最终结果如何还要耐心等待可靠的信源。
疫情拐点初现,但原因未明,也不排除武汉市民已趋向自治,或核酸检测盒突然变得“更加短缺”。
一切都有待观察和聆听。
你们知道吗,2003年的非典,全球感染病例是8000+,死亡人数770+,而截止今日18点,武汉一市的确诊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是10117和414(这只是在极严苛、复杂的“闯关般”的核酸检测步骤之下得到的数据)。
03.
今天有一个朋友和我说:
当初看到
钟
老
流着泪说
出
“武汉是一个英雄的城市
”时
他便觉得心
头一紧,
因为当今
社会,成为
英雄,
大约就意味着
牺牲。但我当时没有看到那个视频,听说时也只当成钟老的悲天悯人之心。
如今看多了案例,流多了眼泪,擦干了眼泪再看清了数据之后,我才突然意识到:钟老的泪,是一种先知的泪,一个先于我们、清晰于我们之百万倍看到了个体的伤痛和绝望的人,所流下的泪。
是那种在神话故事中,你去求神明保佑,而神明早已在镜中窥见了未来生灵涂炭、万物嘶鸣的
世间惨
象
,于是他转身扶起你来,说一句“你要坚持下去,我们必定会胜利”之后,流下一行眼泪。那眼泪里包含多少绝望与痛苦,多少洞悉世事的悲情,是当时的你所不懂的。
最近这两天,我们几乎已经听不到看不到网上关于“前线物资匮乏”
的消息
,就仿佛医护物资匮乏已经不存在了一样。但我所看到的,30日上午有患者发出的图片,在汉阳唯一的三甲医院市第五医院,医生依然是没有防护服的,用塑料袋套着鞋,甚至因为没有防护服,不敢上前给危重病人做最后的插管。
现在前线的情况
如何,
已经没有人知道了。
每一位坚守前线的医护人员与战场上的战士有什么分别呢?高危环境,弹药不足,吃不好,睡不到,免疫力与体力日渐削弱,但,不能后退。
那些鼓励了,又送别了医护人员的家属,又跟战时在火车后面奔跑着,送走参军的儿子/丈夫的家属有什么区别呢?
他们心里都是清楚的:可能这一走,就回不来了。
而我们除了闭门不出,做好自我保护之外,什么也做不了。
-END-
刚收到通知,武汉即日起要开展逐户逐人测量体温工作。
每日小贴士:
由于“无症状携带者”的大量出现,在此提示大家:
在疫区生活/有疫区/感染者接触史的人,即便你已经过了14天观察期无恙,也尽量不要与家人亲密接触,注意交流时保持距离、家庭成员之间碗筷分离。
上一篇:
她还是爱那个家伙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