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荐书”第二十三期评审活动在京举行。经过前期各出版社自荐、专家推荐
与初选,十余位来自出版、媒体和高校的评审专家现场评议、投票,最终确定10种图书入选“新华荐书”第二十三期推荐图书。由华中师范大学田先红教授创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韧性:县乡政府如何运行》一书入榜。
“新华荐书”是经新华社领导批准,在中国出版协会、韬奋基金会指导下,由新华出版社联合新华每日电讯、半月谈、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参考消息、瞭望、经济参考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新华网、中国经济信息社、中国搜索、中国
图片社
和新华书店总店等共同发起的社会性公益文化活动。
县域居于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关键部位,“郡县治,天下安”。考察县乡政权运作,是探究我国40多年高速发展中社会治理稳步推进,国家政权对社会变迁具有强大适应性和灵活性的难得视角。该书基于扎实的田野调查,揭示了近年来我国县乡政治中人们习焉不察的新变化,对县域中的政府动员、干部流动、政治评价、财政制度、政策转化与执行、条块关系、过程管理等进行了透彻解读。这是一部阐明县乡政权在面临压力时如何保持适应性的实践力作,是一部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学术佳作,也是一部供新时代深度了解国情、开展深度阅读的难得好书。
丁以绣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编委会主任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总编辑
《韧性:县乡政府如何运行》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县乡中国书系”中的一本。“县乡中国书系”中的大部分图书基于作者扎实的田野调查和深厚的学养写成,呈现中国县乡大地上发生的活生生的事实,回应各级干部、学术界、社会大众强烈关注的县域现象和问题,探寻现象背后的规律和本质,并尝试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思路。该书系自推出后,在各界读者中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获得读者和媒体的热烈关注和广泛好评。比如,《县乡中国:县域治理现代化》发行量超过16万册,入选2022年度得到书单(Top10)等多个重磅书单,被读者誉为“了解基层的教科书”;《故乡可安身》入选2024年2月“党建好书”,有读者称该书为“21世纪版的《乡土中国》”;《
县乡的孩子们
》入选2023年11月的“党建好书”和“第十一届读友读品节指定书单”,有读者认为这本书是“快速了解县域教育现状的入门书籍”。
到
目前为止 ,“县乡中国书系”及相关图书已推出多种。
结合读者的读书心得,我们把这些图书介
绍给大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县乡中国》是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杨华教授的著作,自2022年4月出版至今
已
印刷1
6
次
。
这本书不似学院派的大部头,不打学术腔,不搞党八股,书的主体部分脱胎于作者多年跑县走乡下村的调研笔记。
通篇平白直叙,讲大白话大实话,一点儿不晦涩,也不求生动活泼,但有理有据、条分缕析,结构逻辑梳理清爽,因果利害剖析透彻,俨然就是一本拆解中国县域治理体系的说明书。
本书之“好”,好在接地气、好在通人情。不论是摆事实、讲道理,还是出主意、想办法,作者都力求“看穿且说破”。若定位为工具书,这本书详解了科层体制运转,应该能帮到打算和刚刚进入县域体制的年轻人。他们通过这本书可以更清晰、深入地理解大系统的治理运行,以便更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县域治理的大实践之中。对于在体制内轻车熟路的“老司机”,书中的思辨与实证,或许就能促使他们打开一个破解现实难点、痛点和堵点的“天窗”,由此激活抵达目标的新线路、新方式。
得到创始人罗振宇从《县乡中国》中得到的启发是:
在别人关心感受的时候,我们关心事实。
罗振宇说:
《县乡中国》,这是过去一年我自己收获巨大的一本书。这本书给我的冲击还不只是内部的那些学术的纹理,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一个提醒:这本书是说中国政府那些事,我们提到中国政府那些事,经常想的要么就是支持,要么就是批评,好像没有什么中间地带。但是你读这本书,你会发现——不对啊,这中间有大量的中间地带,那个地带叫什么,叫事实。一个好的学术作品,它总是能够回到那些硬邦邦的事实,把它摊开了给我们看。在中国这片大地上,在县乡这个级别的政府上,有大量的事实是可以讨论的,是可以认知的,是可以从中找到方法的。我们很多“得到”同学都觉得“认知”很值钱,这个我也特别同意,但是稍微抽身出来一看,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真正最值钱的是“事实”。
02
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刘磊副教授新近出版的《县域政制中的基层法院》一书,基于实地调研,从县域治理和国家整体治理的视角出发,以经验研究的方式对基层法院在县域治理体系中的基本定位、治理功能、运行机理等做出了透彻的分析和解读,探究了县域社会中司法部门的实际运行状态。
县域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基层法院是县域治理中的常规性力量。相较于通常以传统司法理论或者部门法学的“内部视角”展开的讨论,本书是一种更为偏向于“外部视角”或者“法律人—政治家视角”的研究,力图从有效实现国家治理目标的高度,立足国情考察基层法院运行的实然状态及其内在机理。
从本书中,读者可以看到许多有别于传统司法理论描绘的法院运行面相,进而深入理解中国语境中县域司法与治理关系的深层制度逻辑。
本书并不直接回应法律职业群体在个案处理中的知识需求,但实践中可以在“背景知识”的意义上为恰切地适用法律、解决纠纷提供启示。如果掌握了这样的“背景知识”,在具体案件的处理中,无论是司法人员,抑或是律师,都更可能基于对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整体理解和把握,形成有助于矛盾纠纷有效化解的思路与方案。对非法律工作者而言,通过阅读本书可以透彻地了解我国基层法院与地方党委政府之间关系的运行状况与实践逻辑。
《县乡的孩子们》是在武汉大学贺雪峰教授指导下,由杨华、雷望红领衔的华中村治研究团队集体创作,
是一本有志之士用于快速了解县域教育现状的入门书籍
。这是一部全面揭示县域教育运行状况、聚焦县乡学子困境与前途的调查研究著作。作者们通过对县乡学校、家庭、教育管理部门及基层社会的全方位调查,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学校的运转、教师的想法、家长的诉求、学生的心态、政策的执行等教育一线状况,探寻县域教育的现状、问题、前途。
书中重点探讨了社会各界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 比如超级中学、县中衰落、分班管理、校长治校、学生沉迷游戏、校园欺凌、非教学任务大增、青少年抑郁、家校关系、陪读妈妈、“双减”政策及其执行、 普职分流、寄宿制、“教育新城”等。
书中提出了县中、乡校、村小的教育发展模式,认为三者构成当下的县域教育体系,既公平又有效率,明确反对对小规模学校过度投入。书中对超级中学跨区域招生进行了批评,认为超级中学制造了教育竞争压力和全民教育焦虑。书中对“县中塌陷”做了深刻解剖,认为县中承载着县乡大多数孩子的希望。
《故乡可安身》是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董磊明教授基于在湘鄂赣交界区域的一个村庄做田野调查写出的作品。董磊明教授在北师大的农村社会学课程受到同学们广泛好评。这本书可以说是把城镇发展实事求是地写出来了,可见作者深入基层调查的用心。本书从人口流动、婚姻、教育、就业、经济等多方面多角度地着笔,让我们清晰地了解了一个村庄的扎根型城镇化的变迁历程。
这本书讲述了乡村之中家庭、生计、秩序、观念等领域的发展变化,作者以现场考察的方式、以真实案例的描写,为我们呈现了这些变化。这本社会调查著作,不仅理论严谨,而且经得起实践的考验,是认识中国乡村发展现状非常有力的一本著作。
作为“县乡中国书系”中的一本,这本书以古源村为蓝本,既揭示了县域国情的深层内涵,更展现了家乡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变迁与坚守,值得细读!
读了
《乡土中国》
,再读《故乡可安身》,才真正理解了社会中很多习以为常的现象,才能真切地弄明白很多问题,也才能更深刻地读懂中国社会。《故乡可安身》文风朴实,读起来十分真切、戳心,读完之后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社会的根在乡村,我们的城镇化不能丢掉这个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