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MiHeart
心脑血管领域的最新文献和视频,仅是个人业余时间的整理和分享,希望一起探讨、不断进步。Mi代表Mimic,由模仿到创新,由引用到独创,与君共勉。
51好读  ›  专栏  ›  MiHeart

【云彤辅心】心室辅助装置的感染

MiHeart  · 公众号  ·  · 2024-05-04 17:54

正文

大家好,我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的刘彤医生,很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见面。我的专业方向是心力衰竭,希望能与大家一起探讨、不断学习。

左心室辅助装置(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s,LVADs)是机械循环支持(Mechanical circulatory support,MCS)一种最常见的形式。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DeVries等研究者,就报道了第一例人工心脏的人体植入,当年使用的还是University of Utah设计的气动式人工心脏(Jarvik-7)[1],一名61岁的原发性心肌病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男性患者在植入后112天死亡。随后不久,Copeland等跟随报道了两名接受全人工心脏作为心脏移植桥接的幸存者[2]。然而,心脏病学家们对早期人工心脏植入的热情,很快因频发血栓栓塞事件和严重感染,以及患者的低生存率而消散无踪。即使是在近代改良后的LVAD投入市场后,因其固有的植入性质,感染仍然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它可影响LVAD系统中的任一部件,其中,缆线(Driveline)感染(Driveline infections,DLIs)最为常见。

图1 1984年,临床首次植入人 体的人工心脏示意图(来源: N Engl J Med.1984;310:273-8.


图2 两款第一代便携式左心室辅助装置。(上)打开的Thermo Cardiosystems(Thermo Fisher Scientific)泵室,左侧显示由薄的新生内膜衬里覆盖的纹理聚氨酯隔膜,右侧显示钛外壳;(下)Novacor左室装置(Novacor Corp,后归属Baxter Healthcare Inc)的泵驱动单元(来源:N Engl J Med. 1984 Feb 2;310(5):273-8.)


2011年,国际心肺移植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Heart and Lung Transplantation,ISHLT)指南在2009版的基础上,第一次提供了标准的LVAD感染定义[3],如下图3。又在这其中,将LVAD DLI分为深层和浅表感染,此两类感染均涉及缆线出口周围的软组织,并伴有红、局部温度升高和脓性引流;深层感染则进一步影响至筋膜和肌肉层。但是,因确切的感染程度通常只能在手术探查期间确定,浅表和深层DLI的分类,在临床护理中起到的作用较为有限。

图3 2011年ISHLT指南对LVAD感染的标准定义(来源:J Heart Lung Transplant. 2011 Apr;30(4):375-84.)


图4 LVAD的美国市场获批时间表,以及不同装置间的代际划分。BTT,bridge to transplant;DT,destination therapy(来源:Open Forum Infect Dis. 2020 May;7(5):ofaa124.)


2017年的ISHLT指南沿用了2011年的感染定义,并得出以下结论: 高达60%的MCS植入者会出现感染, 且感染率 的增加与装置植入的时间有关 [4] 。这一结论由 三个大型多中心MCS注册机构数据库中得来:1)北美的INTERMACS;2)欧洲的EUROMACS;3)ISHLT的IMACS。在包含6,561例患者的第五份INTERMACS报告中,植入持续血流泵LVAD的患者,其感染发生率较前代的轴流泵明显降低;同时,泵体的感染和囊袋感染均不常见。但只要对患者长期监测,缆线感染DLI的风险会持续存在[5]。第七份容纳 15,000例患者数据的 INTERMACS报告,显示感染是LVAD植入1年内的第四大常见死因[6],排在神经系统并发症(15.6%)、多系统器官衰竭(Multisystem organ failure,MSOF)(15.6%)、泵无法继续辅助(10.4%)之后。

图5 LVAD患者行全身18F-FDG PET/CT(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检查的图像,(A)LVAD示意图,可分为(1)缆线入口;(2)缆线通道;(3)泵囊袋;(4)流出道;(B)LVAD感染分布图;(C)该患者为皮下缆线感染;(D)该患者为皮下缆线通路和胸部部件的感染(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2023)13:18552.)


即便如此,截至目前,不同注册机构对LVAD感染的定义仍不一致。2018年Mayo Clinic发表的系统回顾中[7],有部分研究使用了疾病控制中心/国家医疗保健网络监测的定义来报道血流感染;部分研究使用了自己的感染定义;其余研究则未明确给出LVAD感染的精确定义。

图6 该系统回顾中,HeartMate II与HeartWare HVAD感染率比较的森林图(来源:ASAIO Journal.2018;64:287-294.)


图7 LVAD不同感染类型和 患者死亡率之间的关系。BSI,bloodstream infection;PPI,pump pocket infection(来源:ASAIO Journal.2018;64:287-294.)


DLI常发生在植入LVAD的30天后,囊袋感染PPI亦如此;泵体和血流感染少见,一旦发生则常出现于术后即刻(<30天)。术后早期,患者医院获得性非VAD装置的感染也很常见,譬如呼吸道、泌尿道感染,等。总体而言,DLI影响了12-35%的LVAD患者[8-10],其风险随着LVAD支持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且不受缆线出口位置的影响[11]。其次,PPI的发生率较低2-10%。随着泵体进一步的小型化,当代LVAD的泵囊袋已明显减小,离心泵更是完全不需要囊袋 。来源方面,LVAD植入术后30天内的PPI多为手术来源,而后期的PPI多是DLI的延伸[8]。另, 2%的LVAD患者在 术后即刻出现纵隔炎,死亡率高达53%[12]。

八十年代至今,已有大量相关研究确认了LVAD感染的危险因素。BMI升高即是最常见的独立预测因素[13,14],其次是缆线相关部位的外伤史[15]、年轻 与LV AD治疗的持续时间较长。

图8 2013-2015年的IMACS数据,连续流LVAD患者中按BMI划分的亚组人群中,首次VAD相关感染的发生情况(来源:J Heart Lung Transplant. 2018 Oct;37(10):1207-1217.)


病原方面,LVAD感染中的常见病原体来自皮肤和肠道菌群。其中,最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14-56%),如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8-43%)、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4-30%)或未明确。其次,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7-56%)、铜绿假单胞菌(3-28%)、肠球菌(5-29%)和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菌,等等。

图9 LVAD DLI缆线体外培养的结果。(A)缆线光滑面的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B)缆线光滑面的铜绿假单胞菌PA01;(C)缆线绒面部分的三维结构;(D)绒面部分的铜绿假单胞菌PA01(来源:J Thorac Cardiobasc Surg. 2020;159:491-502.)


图10 细菌性LVAD感染患者中,细菌微生物的报告频率(来源:Open Forum Infect Dis. 2020 Apr 17;7(5):ofaa124.)

当前,新一代LVAD装置、手术技术的改进,以及缆线植入方式的改进,譬如传统绒面-皮肤界面(Velour-to-skin interface,VSI)至硅胶-皮肤界面(Silicone-skin interface,SSI),如下图11,已极大地降低了DLI[16]。然而,预防LVAD感染仍是当前的一大挑战,需要多方考量。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发现,在比较持续血流泵的单药和多药抗生素预防策略时,患者的1年死亡率或感染率并未出现明显差异[17]。在另一篇两个中心的对比中,单纯围手术期预防和终身预防用药相比,随访期LVAD的感染率也没有显著差异[18],如下图12。

图11 伤口愈合相似阶段的照片,(A)绒面-皮肤界面VSI,(B)硅胶-皮肤界面SSI,注意绒面上沾有血迹,而硅胶上没有碎屑,皮肤干净地粘附在缆线上(来源:Cardiovascular Pathology. 24(2015):71-75.)


图12 2007年2月至2011年9月,两个不同中心不同感染预防策略下,HM II植入患者的随访DLI情况。(实线)Mayo Clinic,仅保证无菌换药,不在随访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虚线)University of Michigan Hospital,保证无菌换药的情况下,患者每日预防性口服强力霉素和左氧氟沙星 (来源: ASAIO J Am Soc Artif Intern Organs 1992. 2013;59:570-4 .


微信公众号版面所限,不如先和大家聊到这里。作为一名2007年就接触左室辅助装置的老兵,后期我将与大家一同探讨心衰辅助治疗的各类细节,梳理脉络、整理内容、溯古问今、无所不谈,也欢迎感兴趣的同行发邮件到:[email protected] ,与我一同探讨。

本文所有内容版权归属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的刘彤老师,请勿擅自转载和引用。



引用文献:

1. DeVries WC, Anderson JL, Joyce LD, et al. Clinical use of the total artificial heart. N Engl J Med.1984;310:273-8.

2. Copeland JG, Levinson MM, Smith RG, et al. The total artificial heart as a bridge to transplantation: a report of two cases. JAMA.1986;256:2991-5.

3. Hannan MM, Husain S, Mattner F, et al. Working formulation for the standardization of definitions of infections in patients using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s. J Heart Lung Transplant. 2011;30:375-84.

4. Shimon Kusne, Martha Mooney, Lara Danziger-Isakov, et al. An ISHLT consensus document fo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mechanical circulatory support infection. J Heart Lung Transplant. 2017 Oct;36(10):1137-1153.

5. James K. Kirklin, David C. Naftel, Robert L. Kormos, et al. Fifth INTERMACS annual report: risk factor analysis from more than 6,000 mechanical circulatory support patients. J Heart Lung Transplant. 2013;32:141-156.

6. James K. Kirklin, David C. Naftel, Francis D. Pagani, et al. Seventh INTERMACS annual report: 15,000 patients and counting. J Heart Lung Transplant. 2015;34:1495-1504.

7.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