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伟的个人经历和大刘有些相似。17年大学毕业后经历建材行业的消沉,19年创业失败,在疫情和现实的双重打击下,贾伟决定重回校园读书。经过两年的备考,他考入黑龙江大学。2023年9月,临近毕业的贾伟开始更多空余时间阅读,后来在抖音上遇到了“大刘读书”,加入了其读书群。
重读钱理群经典文集,贾伟和大刘、书友们在读书群互相分享当下遭遇的迷茫、困顿和阅读体悟。受书中钱理群给青年朋友们回信的启发,
贾伟
和书友们决定给钱理群教授写信。
通过三联书店,大刘把贾伟等十余位书有的信件传送给了钱理群教授。教授收到信件后,在85岁高龄,连续一周撰写了12封回信约一万多字,解答青年人们的问题。信中,他依然保持着对时代的敏锐思考和对青年的关怀。
以下是钱理群教授给抖音书友贾伟的回信,转载自“抖音和 ta 的朋友们”微信公众号。
钱理群
2008年我编辑、出版了《致年轻朋友——钱理群演讲、书信集》一书,集中了我于2002年退休以后至2008上半年对青年(主要是80后青年)的“演讲词十六篇”和在此期间与之前给青年写的“书信五十通”。
2015年,我又对2008年版进行了认真修订,改名为《26篇:致青年朋友》。保留了初版本主要文章,删去了与青年关系不那么直接的几篇文章,以及与青年的通信,准备以后单独出版书信集,同时补充了2008年以后写的演讲词。重新编为三集:辑一《漫说大学之大——致大学生、研究生》,辑二《为生命给出意义——致青年志愿者》,辑三《准备好了吗——致80后、90后青年》。
《26篇——致青年朋友》还以2014年的一篇讲话《我和青年》作为“代前言”,对我作为“30后”,与“40后”、“50后“、“60后”、“70后”、“80后”五代青年的密切交往作了认真回忆和总结。在《后记》里深情写到“和当代青年的交往对我自身的意义”。特别是2002年退休以后,与社会隔绝,我更加自觉地“通过和青年的接触,与现实保持或一程度的联系”。“青年们不仅给我提供了大量来自生活第一线的信息,而且用他们所提出的问题,逼着我面对当下中国的迫切问题。青年们活跃的思想,更给我增添了思想的活力”。
我特别提到80后、90后的青年。在我看来,“这些具有思想力、行动力的青年,正是鲁迅所说的存在于‘地底下’的中国的‘筋骨与脊梁’。但他们又同时处于被忽视、‘被抹杀’的地位。我也因此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即和他们站在一起,尽我的力量给予支持;更从他们那里吸取思想、智慧与力量,在相濡以沫中寻求生命的意义与快乐”。
我在《后记》里还强调:“青年不仅代表着未来,而且他们自身也在创造未来——青年一代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成长着,创造新的生命。正是青年使我在关心现实的同时,更多地思考未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未来”把我与青年连接在一起。
这样,我在2002年退休,离开了课堂以后,就通过在全国各地游学,与青年通信,最后汇集成《致青年朋友》一书的初版本与修订本,在2008年、2015年,与80后、90后的青年相遇,继续保持我与中国的现实和未来的密切联系。这自然是我晚年人生路上极为重要和光辉的一页。
我没有想到的是,时隔九年,2024年5月,我突然收到三联书店的朋友转来的十多位年青人(各年龄段的青年都有,相当部分是90后、00后的青年)的来信。他们是“抖音的一个读书博主”(账号“大刘读书”)网站上的网民,一起读了我的书,特别是《26篇——致青年朋友》,有许多想法要和我交流,就通过三联的朋友转来了他们的“心声”。这又是一次历史的机遇:我这个年过85的养老院里的“老头儿”,正处于历史“大变动”的时代困惑引发的大焦虑、大思考中,突然有了机会,与同样处于焦虑、思考、寻路状态的年轻一代讨论中国与世界的过去、现在、未来:实在太难得,太可贵了。于是,就有了下面老、少两代人的通信。——且让我一一道来。
(一)来信(摘要)
贾伟也是中年人,他用了六天时间,写了一万二千字,表达他对“三十而立”的理解。把自己已经过去的生命历程总结为“大学生涯——选择回炉锻造前——回炉锻造中”三个阶段。重点在人生“第四阶段”的“未来规划”。并且在信的结尾处,提出自己的两大思考:其一,“不管如何选择,总要回归日常生活”。“不同于父辈,我们这代人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更精彩。不仅是物质生活,更多的是精神生活”。其二,“我理解的‘三十而立’并非物质上立,而是是否建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是否能守住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份本真”。
(二)回信
读到来信的最后,我不禁笑了起来:怎么,我们又想到一块儿了?
您把自我总结的重心放在“未来规划”上,我很赞同,其背后的思维方式更是我最为欣赏的。这也是我这一段一直在讲的:我们不能总是“从过去和现实看未来”,那极易导致悲观与绝望;我们应该“从未来看未来”,就会看到希望。何况你们中青年一代本来就代表了未来。
而您在规划未来时,所强调的守住内心深处的“本真”,以及“回归日常生活”,更是我当下思考的重心。
我的思考,最初完全出于“养老学”的角度:这是我晚年研究的重点。我提出,晚年人生的最大目标与意义,就是“回归个体生命的本真状态”。并且提出其主要内涵,包括“五大回归”:“回归童年,回归自然,回归家庭,回归日常生活,回归内心”。
但最近一段时间,我在思考高科技人工智能的时代,“人类何处去,将以什么方式存在”时,又突然猛醒:“回归人的生命的本真状态”,岂止是“老年人生”所需,它所提供的,是“人类”自身应有的生命形态啊!这样,我所概括的“五大回归”:“回归童年,回归自然,回归家庭,回归日常生活,回归内心”,就很有可能是人类原先的生存功能逐渐被机器人取代,人类转向“休闲人生”以后,可供选择的一个路向。我原先关注与思考、讨论的“养老学”问题,就具有了“未来学”的意义,就和您的“未来规划”想到一起了:多有意思!
最后,还要多说几句。这一次和抖音平台上的青年的通信,写了一万多字,还意犹未尽。这是有一个背景的。尽管我的“精神”仍处于高峰,但我的“身体”已经衰老,以至生活上不能自理,只能聘请护工,日夜照料了。坦白地说,一个多星期的拼力写信,已经难以为继。我这个85老人和相距50、60年的中青年倾心交谈:这是“最后一次机会”了。现在,要真正“告别”了。
拜拜,再见!
2024年6月28日——7月4日下午7时,7月6日中午12时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