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微软的股价上涨,老牌“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又重新成为了世界首富。在一场媒体见面会上,有记者向比尔·盖茨提问:
“重新成为世界首富,请问您有什么感想?”
比尔·盖茨笑着说:“这不会对我的个人幸福造成0.1%的影响,买汉堡的钱已经足够了。”紧接着,他换成严肃脸说:
“关键是,这让我的基金会更有能力做事了。”
(It’s really about the capacity of the foundation to be more ambitious)
这个“基金会”,指的是比尔·盖茨和他的妻子创立的慈善基金会。关注这个基金会的朋友可能知道,他们近年来投资的一个重点是
“血液研究”
。
比如,如何从血液中提取中有益的成分,来预测癌症的发生,甚至研发癌症疫苗。
比尔·盖茨对这个项目非常重视,也给予了厚望:
“未来,我希望我们能找到更多的方法,利用我们血液中的物质,来减少炎症和促进愈合。利用血液中的免疫细胞,找到抗击癌症的新方法,我尤其感到乐观。
我还希望,激活血液中的免疫细胞,最终能让我们更好地抵抗那些导致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蛋白质。”
就在今年,他还专门在自己的个人网站上,推荐了一本跟血液相关的书——喏,就是他手上抱着的、右边数第二本书。
这本书的英文名字叫
“Nine Pints”
。Pint是一个英美的容量单位,翻译成中文叫“品脱”。1品脱差不多有五六百毫升,约等于一瓶矿泉水。所以,这本书的名字直接翻译过来就是
《九品脱》
。
为什么起了这个怪名字呢?因为这本书讲的是人体内“血液”的故事,而人体内的血液总共加到一起,差不多就是9品脱这么多。
就是这区区9品脱的红色液体,困扰了人类几百年。几百年来,有很多人想弄清楚血液到底是怎么回事,比如到底从哪里流到哪里,不同的人之间到底能不能输血,具体又是怎么个输血法。
为了弄明白这些,他们闹出了好多笑话。比如,他们曾经把牛羊的血液输到人的血管里,还以为能治病;还有人严肃地讨论,输进动物的血,人会不会变成动物……
今天看来,这些举动简直是“犯二”,但是如果没有当年的那些人,或许今天根本就不会有我们存在。他们对血液的探索和研究,拯救了千千万万的人,其中或许就包括我们的祖辈。
正如比尔·盖茨所说:
“这本书提醒了我,正是对血液及其成分的更多了解,才有了更多拯救生命的发明创造。”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聊一聊那些人的那些事。
· 01 ·
把动物的血液输到人体内
,
还包治百病?
您别逗我!
今天,连小学生都知道,血液是在身体里循环的。可是,几千年来人们根本没想过这个问题。好在,400多年前,终于有人开始想这个问题了。
这个人叫做
威廉·哈维
(William Harvey)
,是当时的英国国王查尔斯一世的御用医生。
▲ 威廉·哈维
当时哈维特别想知道,血液到底是怎么在身上流动的。对这个问题,他心里也没有数,所以想先在动物身上做实验。
好在他是御医,跟国王请示以后,国王表示非常支持,对他说:咱们皇家苑囿里不是养了好多鹿么?你拿去做实验吧!
于是,在1616年,哈维找来一些皇室饲养的鹿,趁着鹿还活着的时候,切开它们的身体,观察它们血液的流动。
我知道,看到这里你肯定难受,觉得“那些鹿多可怜啊”!用现在的眼光看,哈维的实验的确残忍了点,但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恐怕还真只有这样才能搞清楚血液流动的原理。
不过,因为鹿的血液流得太快,哈维有时候啥也看不清楚。所以他先后做了几十次实验,有时候也观察动物尸体。
经过反复研究,最终才大概弄明白了血液流动的整个过程:先是心脏把血液推到动脉里,然后血液流遍全身,再从静脉返回心脏。
哈维猜测:如果鹿是这样,人也应该差不多。于是在1628年,哈维就发表了自己的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个猜想,这就是
“血液循环”
理论。
▲ 哈维后来在著作里提到人的血液循环问题
人们知道血液循环以后,就开始了最早的输血实验,不过不是在人身上实验,而是
在动物身上实验
。
当时的科学家经常用的动物是狗、马、羊,还有鸡,他们把动物的血液抽干,看看会发生什么。发生了什么呢?这些动物当然会死掉。
有的人更夸张,他们给动物抽血以后,输送回去的不是血,而是另外一种液体。
比如,在1659年,英国的
克里斯托弗·雷恩
(Christopher Wren)
爵士就进行过这种实验。雷恩把烈酒注入了动物的静脉里,然后观察动物们的表现。
动物们有的会呕吐,有的会昏迷,有的就直接死掉了,不过也有一小部分能勉强活下来。不过,雷恩爵士始终没有搞明白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那个时候,有些胆子更大的科学家,还尝试着在物种之间做输血实验。当时英国血液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叫
理查德·洛尔
(Richard Lower)
,他就在狗的身上做过这种实验,实验的结果是:的确可以把一种动物的血,输送给另一种动物。
▲ 科学家用狗做实验
不过,跟下面要说的这个人相比,上面那些实验都不算什么了。这个人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御用医生,名字叫
让-巴蒂斯特·丹尼斯
(Jean-Baptiste Denys)
。
丹尼斯相信,如果把一种动物的血输给人,那就可以把这种动物身上的某些特点转移到这个人的身上。
比如说,把一只小羊的血输给你,那你的性格就会变得乖巧温和;如果把一只豹子的血输给你,你就会变得凶猛彪悍。
这个说法听上去真是天方夜谭,不过在当时还真的有人信。而且,丹尼斯还真去实践了他的理论。
在1667年,他把一只小羊的血,输给了一个日渐消瘦的小男孩,结果小男孩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后来还长胖了。
在今天看来,这简直就是胡闹,但是,这还真有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记录的活人输血尝试。
▲ 丹尼斯把羊身上的血输给人
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丹尼斯最后也败在了自己的这个理论上。有一次,丹尼斯又尝试把一头小牛犊的血,输到一个宫廷仆人的体内。
为什么呢?因为那个仆人脾气暴躁,总喜欢打老婆,丹尼斯希望用小牛犊的血,让他变得温和一点。
结果输完血之后,丹尼斯发现,那个仆人的脉搏立刻加快了,不久之后就满脸大汗,然后开始呕吐,最后连他的尿都变成了黑色。其实这就是血液细胞大批死亡的表现,但是当时的人还不能理解这一点。
不久之后,这个倒霉的仆人就死掉了,仆人的老婆指控丹尼斯犯了谋杀罪,让丹尼斯背上了官司。虽然最后他被无罪释放,但他的医学研究生涯也就此结束了。
丹尼斯的失败在法国社会引起了轰动,很多人都开始讨论应不应该给人输血。当时有个流行的说法是:
医生不应该给人输血,因为把动物的血液输进人体,会让人变成动物。
甚至连医生都相信这种说法。有一位叫乔弗里·凯恩斯的外科医生就说过:总是往人体里输牛羊的血液,人的头上可能长出角来。
还有不少文学作品也在讽刺输血,经常描述一个好好的人,接受了输血以后,是怎么一点一点变成动物的。
荒唐归荒唐,不过这些说法反映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当时的人类越来越不信任输血这件事了。
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热烈讨论之后,英国和法国的官方认为,输血这件事完全不靠谱,于是就下令禁止了输血。这一禁就是230多年。
一直到1901年,一名叫
卡尔·兰德斯坦纳
(Karl Landsteiner)
的奥地利生物学家,再次改写了历史。
▲ 卡尔·兰德斯坦纳
兰德斯坦纳经过研究发现,人类的血液实际上分成三种类型,他把三种类型的血液分别叫
做A型、B型和C型——C型其实就是后来的O型血。
他还提出,各种类型的血液之间不能随便混合,否则血液细胞就会大规模死亡。
正是有了兰德斯坦纳的这个重要发现,输血这个曾经“非常不靠谱”的方法,才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当中,现代意义上的安全输血才有可能诞生。
· 02 ·
一个无情的杀人狂魔,
结果却救了人?
兰德斯坦纳发现三种血型之后,过了6年,也就是1907年,在美国纽约的西奈山医院,一位名叫
鲁本·奥滕伯格
(Reuben Ottenberg)
的医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成功的活人输血手术。
不过真正推动现代输血制度诞生的,并不是这件事,而是7年后发生的另一件事,那就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
。
说起来也非常讽刺,输血这个拯救生命的医学方法,始终跟战争这个无情的杀人机器有解不开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恰恰是战争,推动了输血和献血的医疗实践。
1914年10月16日,一战刚开始不到3个月,在一个战场后方的医院里,有一位叫
亨利·勒格兰
(Henri Legrain)
的法国下士,在战斗当中受了伤,流血不止,急需救助。
在勒格兰旁边的床上,躺着一个叫
伊西多尔·科拉斯
(Isidore Colas)
的伤兵,他的腿被炮弹炸伤了。
看到勒格兰下士快要不行了,医生就问科拉斯:你能不能捐点血给他?科拉斯毫不犹豫地伸出了自己的胳膊,答应了医生。
▲ 伊西多尔·科拉斯,右二戴帽子者
当时医生手上连麻药都没有,但是勇敢的士兵科拉斯忍痛让医生用手术刀切开的自己的静脉,插上一根管子,又把管子的另一头插进了勒格兰的血管里。
就这样,伤兵科拉斯的血液,开始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勒格兰下士。接受输血之后,勒格兰下士慢慢恢复了体力,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
获救的勒格兰,最后还走到救命恩人的旁边,用非常法国的方式表达了感谢:他在对方的左右脸颊上分别亲吻了一下。
▲ 表扬科拉斯勇敢的报纸文章
这个故事听起来有点浪漫。不过就是因为在战场后方,这种事情时不时就会发生,这才让现代输血制度正式诞生了。
听到这里,你有没有发现,
刚才我说的输血和现在的输血,好像还是有点不一样。怎么个不一样呢?
伤兵科拉斯给勒格兰下士的那次输血,是两个人当面输血,需要两个人躺在一起。这种人对人的输血方式,叫做
“直接输血”
。
实际上,当时大多数输血都采用了这样的方式。因为这样可以快速地输血,避免血液流出来以后凝固。
▲ 直接输血演示图
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很大的弊端:要找到一个血型刚好合适,又健康的大活人,非常不容易,而且人家愿不愿意献血还不一定呢。
所以很多人就想:如果能有一种方法,事先把血液提取出来,放在一个容器里保存好,等到用的时候拿出来就能用,那就好了。这就是后来普遍使用的
“间接输血”
。
那怎么才能做到“间接输血”呢?首先要保证血液抽出来之后不变质,其次这些血液要容易保存。
后来,还真有人做到了这两点。一名叫
奥斯瓦尔德·罗伯逊
(Oswald Robertson)
的美国上尉,发明了储存血液的新方法。罗伯逊把血液与一种叫做柠檬酸钠的化学物质混合,然后把它们跟低温的冰袋储存在一起,这样血液就不会变质了。
▲ 奥斯瓦尔德·罗伯逊
罗伯逊用这种方法,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储存人血的“血库”
。而且,他还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采用“间接输血”方法的输血手术。事实上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在使用罗伯逊发明的方法来保存血液。
就这样,因为战争的需要,现代意义上的输血理念和输血技术都得到了发展,安全输血已经不是问题了。
不过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需要血液的人总比想献血的人多,很多人都等着血液急用,但是又没有足够的血液,这可怎么办呢?
· 03 ·
“兄弟,最近搞啥赚钱快?”
“人血!”
一战快要结束的时候,也就是1918年,战场前线的基地医院和急救站已经可以做到每天平均给50名伤员输血了。
但是,相比战争造成的大量伤员,50人这个数字可以说是杯水车薪,大部分伤员都得不到输血的机会,很多伤员因为流血过多死去了。
而且,就算是这点血,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如果有一个士兵需要输血,那么其他士兵就要献血。
当时士兵献血是没有金钱报酬的,部队为了鼓励大家献血,规定谁献血谁就可以得到三个礼拜的假期。结果放假这个诱惑非常起作用,很多士兵们甚至抢着去献血。
▲ 一战中救治伤员
但是,这种靠战友的献血模式,在和平年代很难延续下去。战争结束以后,有组织的献血制度也跟着消失了。
那个时候,如果一位医生需要新鲜血液,他就会跟自己身边的人要,有时候是实习医生,有时候是亲戚和朋友;更多时候,是自己的学生。
现在有不少人批评大学里的导师,说他们利用学生给自己做项目,认为这是剥削,但是在那个年代,医院里的导师甚至连学生的血都抽走了。
当时有个段子,说的是一位医生要求一个学生献血。但是学生说:“老师,过两天我就要参加期末考试了。”于是医生说:“好吧,那我就少抽一点。”
那当时社会上有没有人自愿献血呢?也有。但是你不知道他们得过什么病,而且他们都是要钱的,每个地方的价格都不一样:
比如在法国巴黎,献200毫升血要价100法郎,再抽100毫升的话,再加50法郎;在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每500毫升血要价是100美元。
▲ 印度的一家有偿“献血营”
因为这里面有利可图,所以献血和卖血很快就变成了一门生意,而且还诞生了“一条龙服务”——有人负责购买设备,采集血液;有人是中间商,负责“倒腾”这些血液;还有人是销售,负责到处贩卖血液。
那时候也出现了职业的
“卖血贩子”
,也就是专门从事采集血液和贩卖血液的商人。
当时的《纽约时报》有一篇文章是这样写的:“由于利润可观,人们倾向于尽可能频繁地买卖血液。”
实际上,在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也就是欧美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的时期,各行各业都不景气,“卖血”竟然成了为数不多的可持续产业。
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买卖血液这门生意就从来没有中断过。现在,仅仅在美国一个国家,买卖血液就是一个价值超过200亿美元的产业。
▲ 记者偷拍位于美国和墨西哥边境附近一家有偿献血站的内部
2016年,美国“血浆蛋白治疗协会”做过一次统计,发现全美国差不多有3800万人在卖血。
这些靠献血挣钱的大多数都是穷人,而且里面又以年轻人居多。“星巴克”的创始人
霍华德·舒尔茨
年轻的时候,就曾经靠卖血来挣钱。
对于有的人来说,卖血的收入甚至成了他们唯一的经济来源。这些人每献一次血,可以拿到50到60美元的报酬,但是采集血液的制药公司,转手就能把这些血液卖到500美元一份。
由此可见,卖血是一个多么暴利的行业。无论什么,一旦变成一门生意之后,总有人垄断市场,总有人操纵价格,总有人想获取利润而不顾人命。
你可能会说,不是还有无偿献血制度吗?确实是,还好人类社会除了血液买卖,也有无偿献血制度,不然的话血液买卖的市场可能会更大、更暴利。
不过,我们现在使用的无偿献血制度,一开始其实并不是医生和政府发起的,而是一个外行人发起的。
· 04 ·
别看我外行,
我可能救过你的命
这个外行人的名字叫
珀西·莱恩·奥利弗
(Percy Lane Oliver)
。
他长相普通,很早就秃顶了。他的工作也很普通,就是一名低级公务员。唯一不普通的是,奥利弗不满足于朝九晚五,他还热心志愿工作,很早就做起了公益事业。1918年,因为经营了四家难民旅馆,奥利弗被授予了“大英帝国勋章”。
▲ 珀西·莱恩·奥利弗
奥利弗执着地相信,自愿的、无偿的公益,才是好的公益。
如果其他公益事业都是这样,那为什么献血不可以是无偿的呢?
1921年,听说有医院需要血液,奥利弗就尝试动员红十字会的人,进行无偿献血。他一共找到了3个人,加上他自己是4个人,一起到了医院。
最后,医院选择了其中一个人,她是一位护士,名字叫
做林斯蒂德
。就这样,这位护士成为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个自愿无偿献血的人。
在这件事之后,奥利弗和他的妻子就产生了一个想法,他们要创立一个
“无偿献血小组”
。
他们把那些“可靠的献血人”登记在一个本子里,还配上了索引卡,每张卡片上列出了某个人的血型和健康史,还有他的联系方式。最重要的是,在这个登记簿里登记的人,要保证自愿无偿献血。
奥利弗还设了一部电话,有哪家医院需要献血,都可以给他夫妻俩打电话。就这样,世界上第一个无偿献血的组织诞生了。
▲ 奥利弗故居墙上的纪念牌
效果怎么样呢?
第一年,只有4个人找他们去登记。
而且奥利弗只能要求他们提供一次性的援助。第二年,自愿无偿献血的登记人数变成了13人。十年以后,登记人数也只有2050人。
毕竟,谁都知道血液是身体里最宝贵的东西,把这么宝贵的东西给别人,而且还不要钱,这谁愿意呢?所以当时的社会上,人们都不太接受“无偿献血”这个理念。
而且,当时通讯不发达,医院也经常找不到愿意献血的人。
在20世纪20年代的伦敦,要找到一个有私人电话的献血人,是很困难的。很多时候还要靠警察帮忙,让他们用警车把献血的人带走,然后再送回去。
结果,普通老百姓一看,这个人动不动就被警察带走,估计不是什么好人,这就更加深了社会上对无偿献血的误会。
▲ 20世纪20年代的伦敦
另外,
保证献血人的安全也是个问题
。既然人家已经不要钱了,一旦再出点事,那就更麻烦。所以,奥利弗规定,在采集血液的时候,只能用针扎的方法抽血,不允许直接切开静脉采血,因为那样比较疼,而且更容易感染。
在奥利弗的四处演讲宣传下,无偿献血的理念还是慢慢传播开了。英国很多地方的人,都知道了无偿献血的事,也有人模仿奥利弗的做法,在当地成立无偿献血小组。
就这样,
一个无偿献血的系统慢慢建立起来了
。
到1930年,全英国已经有68家医院在使用这个无偿献血系统。到20世纪30年代末,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英国各地都已经建立了完全自愿的无偿献血组织。
这儿还有一个关键的事件:
二战
。
1939年7月,眼看战争就要爆发,英国的各大报纸开始呼吁,希望人们献血备用。战争的阴影鼓励了很多人的斗志。
奥利弗建立的无偿献血小组,成立十年后,登记的人数只有2000多一点。而这一次,仅仅头三天,就有5000多人报名献血。六天以后,报名的志愿者就超过了1万名。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当时的英国首相张伯伦,通过广播向全国宣布正式与德国开战。
这时候的英国,也已经储备了不少血液。后来,因为战争从伦敦撤离出去的人,又把无偿献血的理念传播给了更多的英国农村人,所以为前线战士献血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1941年,德国派飞机对英国的各大城市狂轰滥炸,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伦敦南部的一个医疗站,每个礼拜都有600到700人前去献血。
而且轰炸越是厉害,献血的人就越多,因为人太多,医疗站的工作人员甚至拒绝了半年之内已经献过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