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林采宜
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著名人文学者,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40人论坛特邀成员,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著有随笔散文《假装思考》、《肆无忌惮》和财经专著《中国理财地图》、《告别速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核集团  ·  卓越绩效大家谈⑥ ·  11 小时前  
中核集团  ·  开开开开开工! ·  2 天前  
中核集团  ·  校园招聘🤩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林采宜

做公益的你 为什么有时很受伤?

林采宜  · 公众号  ·  · 2020-03-05 15:51

正文

林采宜/文



前几天听到一个故事: 一位义务为600名病患送药的人,被举报了。 举报理由是他“非法卖处方药。 ”这个让人伤心的故事透露出公益活动常有的现象,热心奉献的公益人被他所要帮助的受益者误解、冤枉、甚至勒索,导致这些行善做公益的人很受伤、很委屈,甚至开始怀疑人生。

“好人再多的善良和仗义,也填不满坏人内心的黑洞和恶意。 ”一些媒体评论简简单单地就把热心公益的人和误解、冤枉他们的受益人分为“好人”和“坏人”。 把前者捧为天使,后者打成恶魔。

其实,这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矛盾、冲突和误解,都发生在好人跟好人之间。 从人性的角度看,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好人不是绝对的好,坏人极少数,而且也未必在所有事情上都那么坏,关键看你激发了他的哪一面。

你在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还是在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通常, 从事公益慈善的人通常有三种心态:

第一种,渴望通过帮助别人得到认可。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解释过这一种需求,人在获得温饱和安全感之后,希望得到周围人以及社会的认可,这样的人特别享受社会的赞誉和受助者的感激,来自他人的赞誉和感激会给他带来强烈的心理满足。 甚至可以建立他的道德优越感,重新定义自己的人格。

有这种心理需求的人,一旦发现接受他捐赠和帮助的人没有感恩之心,甚至有各种误解、微辞,立马就会感到特别委屈,甚至愤怒。

前段时间在网络视频中看到一位送药的自愿者跟记者说,有些收药人以为他是快递,要求他把药送到楼下而不是小区门口,觉得心理很委屈: “我是自愿者,又不是快递。

之所以有这种委屈,是因为他有除了“把药送至患者手中”这个任务目标以外,潜意识里还有一种诉求,就是得到患者的感激和认可。

但有些患者不了解他的背景,或者是处于病痛焦虑之中,关注焦点在于自己和家人的需求,对自愿者的帮助没有表达出充分的感恩之情。 这种情况下,虽然药是成功地送到了,但是得到患者的认可和感激这层内在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自愿者会觉得委屈和失落。

第二种,通过帮助别人来提升自己的价值感。 湖州一位83岁的拾荒老人,从微薄的收入中拿出1万元捐献给湖北疫区。 他和老伴都是大学生,小时候家里没钱,捐赠是“报答当年被照顾读书的恩情”。无独有偶, 杭州一位退休的环卫工人向武汉疫区捐出10万元之后,自己的账户上只剩下13.78元……这些老人自己都很清贫,但内心却有捐助他人的强烈愿望。

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看,手心向下,能够帮助(恩惠)他人,对社会有巨大贡献的人,是“上等人”,他们是强者,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大部分时候是“给与”; 用自己的能力工作挣钱,通过服务他人获取酬劳,过上体面生活的是“中等人”,他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交易,不求人也不欠人; 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大部分时候手心向上的受惠者,从费用减免、低保到各种捐助,长期的受惠者角色让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很低,如果有机会回馈社会,用自己的钱财或者其他能力帮助比自己更困窘的人,扮演一次施恩者(强者)的角色,会给他们带来很强的自豪感。 这种自豪感是一辈子活在底层的人很难拥有的。 正如那位83岁的老人所言,小时候家里没钱,一直是受人恩惠,捐赠让他们有了一次报答的机会,说得更直接一定,捐赠使得他们有了一次可以施恩于人的机会。 在精神层面、心理层面当一回手心向下的”上等人“。

第三种,是真正通过公益活动帮那些有需要的人解决问题。 大部分公益基金会的管理者和运营者大部分是这一类人。 这类公益人不仅仅有悲悯的情怀,更多的是具有理性的头脑,对人性的弱点有着深透的了解。 传说乾隆年间闹饥荒,朝廷烧粥赈济难民,和珅去施粥现场视察时,看到人们争先恐后端着碗、盆排队来喝粥,就当着所有灾民的面,往粥里倒了一盆沙土,同行的大臣不解。 和珅说: “真的没有饭吃饥肠辘辘的灾民,不会在乎粥里有沙土,而家里有存粮,依然端着饭碗来蹭朝廷福利的,就不一定愿意吃混着沙土的粥了,这样,才能保证朝廷的救灾粮食用在真正的穷人身上。

往粥里倒沙土的人,肯定不会得到灾民的感激涕零,但他保证了救灾粮食不会被有钱人钻空子消费掉。

第三种人从事公益活动,关注的是结果: 是否确实帮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解决了困难,而不是对方是否对自己的公益行动感恩涕零。

所以,当热心热肠从事公益活动,帮助那些弱势群体却得不到感恩甚至理解的你感到特别委屈和伤心的拾荒,先问自己一句: “我在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还是在帮别人解决问题?

如果是后者,那么事情解决了,目标就实现了,没什么好遗憾的。 这样想,委屈、伤心就会少很多。

让你受伤的不是你的善良 而是你的自恋

新冠肺炎的流行造成全国性的口罩短缺。 有一位自愿者,为了给武汉的医院捐赠口罩,找到了一位生产口罩的朋友,没想到对方对他的公益热情反应冷淡: “口罩目前是紧缺物资,不管谁来的订单,都要排队。 ”他很伤心。 原以为自己无私的公益举动会得到好朋友的大力支持,没想到对方连优先供给口罩这点便利都不肯给她。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自己的愿望。 尊重别人的合法权益和合理意愿,是每一个人的基本素养。 你可以被自己的高尚感动得热泪盈眶,但别人没有义务为你的高尚添砖加瓦。 即便是在做公益,也必须尊重他人合法地谋利。

但一些自愿者忘记了这一点,他觉得自己在行善,全世界都要为他让路。 这种道德优越感衍生出来的自恋使其一厢情愿地喷洒着“己所欲,施予人”的热血激情,漠视他人的意愿与合理权益。

最近网络上流行一句话: “要所有人都理解你,你得普通成什么样? ”依我看,即使你再“普通”,一样会有很多时候不被理解。 因为,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 不同的人,各有各的角度,各有各的诉求。

你的愿望是否超出了自己能力的边界?

能够致力于公益活动的人,几乎每一位都有一付热血沸腾的心肠。 但这些热心肠的后面,还有一颗清醒头脑的却并不多。

深圳有个著名的歌手丛飞,他生前捐助过183名贫困儿童,最后得了胃癌,因病而穷,没钱继续捐助那些孩子念书,结果有不止一位家长打电话来,理直气壮地跟他要钱,要求他兑现承诺的助养费。 公益做到最后,自己变成了被勒索的对象。

那些勒索者的确无耻,但公益做得这个份上,丛飞自己也有处事方式的问题。

丛飞小时候家里很穷,曾经为交不起2.5元的学费而上不起学。 因此,他成为歌手之后有个善良的愿望就是帮助所有上不起学的孩子。 可是,他在承诺帮助贫困儿童就学的时候没有考虑过自己的能力边界。 怀着伟大的救世主心态,被自己道德的光芒所眩晕,以为有愿望就必然有能力,结果在“拯救世界”的过程中遇到了自己的疾病,力不从心,无法兑现承诺。

此外,他对人性的弱点缺乏清醒的认知。 本以为“能帮一个是一个”,最后反而滋养了一批贫困家庭对他的依赖性,以及“能要多少是多少”的贪婪之心, 导致一个个家长上门来要钱而不可得时的抱怨和责备。

大多数人都有善良的一面,善良是人性的一部分。 同时,大多数人也都有贪婪和自私的一面,贪婪、自私也是人性的一部分,慈善公益事业在弘扬人性之善的同时,如何避免诱惑人性之恶的滋长,是一个公益人必须有的清醒头脑。

今年春天很流行一句话: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这是呼吁大众对为公众谋福利者的珍惜。

而我更想说的是: “为众抱薪者,请不要让自己冻毙于风雪。 ”这是提醒公益人了解自己能力的边界,量力而行。


做慈善,不仅要奉行人性之善,同时还要了解人性之恶


受伤的公益人,常有感慨: “做一个好人太难了”。 “我就是太善良。

其实,做好人没有错,善良也没有错。

公益人的“难”有时候是因为“自不量力”,不了解自己能力的边界。 也有的时候是因为对人情世故的无知。 这世上,不是所有的善良都得到了众口交赞,也有一些善良默默地被忽略了,甚至被辜负了,这是世道,是现实。

做慈善,不仅要奉行人性之善,同时还要了解人性之恶。

————————————————————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文学者、经济学家林采宜的原创 文章,欢迎转载, 转载请在文章标题下注明作者及出处。






相关阅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