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不由己了。我的专注时间大大缩短,很容易分心。更糟的是,我似乎在主动寻找并欢迎这种分心。我的注意力应该集中在手头的任务上,也就是写这篇短文。可我却一直在用手机上网。我环顾这家咖啡馆,好像每个人都在盯着自己的手机。过去我们不是这样的,我在想:是技术让我们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吗?如果是,这是好是坏呢?
●亚当•格萨里(Adam Gazzaley)和拉里•罗森(Larry Rosen)在最近合著的书籍《不集中的精神:高技术世界中的远古大脑》(TheDistracted Mind: Ancient Brains in a High-Tech World,麻省理工出版社,2016)中,从神经系统科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检视了这一现象。两位作者认为,正如远古人类寻找食物一样,我们现代人搜寻信息。他们断言:“我们是搜寻信息的生物。”我推断他们的确打算把个人通信和娱乐囊括到信息的一般概念当中,否则他们的观点在每天数不胜数的颜文字文本和猫咪视频面前就站不住脚了。
●格萨里和罗森把我们的行为比作松鼠在不同生境斑块中的觅食。当松鼠发现目前的生境斑块中食物越来越少时,会本能地决定何时转移到另一生境斑块。松鼠的潜意识中显然是知晓边际价值原理的,当一个生境斑块中食物减少的速度达到一定程度,足以让松鼠为移动到预期回报更高的新生境斑块而付出成本和时间时,这一原理就在它心中确立了。这大概是一位伟大的松鼠数学家在许多年前算出来的,而后便广泛地流传于松鼠界。
然而环顾四周,我们好像没有松鼠那么聪明。我们在一个信息斑块中浏览时,已被厌烦和焦虑引入歧途。我们很容易无聊,因此有了社交控效应,强烈地担心自己错过什么。于是我们不断高估新斑块的感官回报,并迅速跳到另一斑块,而不管边际价值原理的智能应用会怎么说。例如,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在一个页面停留的时间只有短短几秒钟。
●■●
当然,我们认为自己擅长这种多任务处理,但果真如此吗?远古人类的大脑并没有为了这种行为而进化,尽管大脑中存在并行架构,但有效思考采用的是单核处理程序,每一项任务都需要用掉大量资源和时间以联通语境。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代价越来越高昂。实验显示,从20岁起,我们的大脑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在互联网、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历程中,技术也主动影响了我们的行为。诚如《不集中的精神:高技术世界中的远古大脑》一书的两位作者所言,技术“把手伸向了我们”。技术充满了诱惑,它所诱导的行为有很多后果。有研究表明,孩子同时做的任务越多,分数和成绩就越差。多任务处理往往是危险行为,跟我们在开车的同时说话、发消息或摆弄GPS控制等等一样。多任务处理的倾向也让我们不愿意进行自我反省。我们不再期待深思熟虑,而是追求即时的满足感。
但我还是不断地重新陷入这种困境中。如果这种行为糟糕透顶,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也许存在还未被量化的好处吧。但万一没有好处,而这种行为趋势还在继续,几十年后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问题如此之多,答案却少之又少。
如果这篇文章有点语无伦次,请见谅。我的年纪有点大了,而我只有一颗远古大脑。
作者:RobertW. Lucky
>>>本文为原创,转载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