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明确下对象、范围,我本文说的是“企业级信息技术(Enterprise Technology,简称 ET)”的应用,指的
是
大企业的业务运营和管理系统,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销售管理等,这些系统的用户是企业管理者和员工,
不是
互联网公司的信息技术应用,或者企业的数字化业务技术栈(智能制造、数字化营销等等)。这里说的“企业”(enterprise)是指的
大型企业、跨国公司
,也不是指中小型企业。
谈下我最近这段时间观察到欧美大型跨国公司的企业级信息技术应用的最新状态,以及和中国大型企业的应用现状对比,欢迎对号入座:
1、ERP仍是全球公司总部数字化重点
已经有三十年历史的ERP,作为企业级信息技应用的核心系统,尽管技术已经发生了代际变化,但是 ERP 系统覆盖的业务范围并没发生本质变化。今天,仍然有很多大型跨国公司在启动 ERP 项目,通过全球性ERP实施,将多个割裂的信息系统整合到一套系统和一套业务流程里。ERP 实施项目并不是一个技术系统项目,而是大型企业的流程统一、数据统一的管理工程项目。
应该是因为全球大公司最普及的 ERP 软件SAP的版本升级到 S4 的原因,全球大公司迎来了第三波ERP建设高潮——第一波高潮是90年代(初次出现标准化套装软件整合企业多个系统),第二波高潮是2005年前后(技术上是互联网技术推动业务流程管理等应用、外部原因是安然事件后的会计合规要求),每一波都会有大量的大公司用新系统替换多个遗留系统。
欧美大公司的 ERP 项目实施时间长、变革管理细、功能应用深,在做新一轮ERP前,一般会用一年左右时间来做系统架构和实事方案的规划,设计变革管理和项目治理的机制,实施周期一般是3-5年,分成若干个实施波次以及工作主线,逐次展开——所谓的“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相比之下,ERP 进入中国也有二十年时间了,在 2005-2010年期间也掀起过一轮 ERP 建设高潮,中国 100 强企业至少一半已经使用了大型ERP 软件,然而除了极少数企业实施良好外,很多项目缺乏总体规划,实施过程粗制滥造,很多有上百家子公司的大型集团在一两年内就全部实施完ERP,还把快速搞上线做为先进经验广为宣传。此外,今天在 ERP 的代际替换时,很少的大企业把 ERP 升级或替换看成是管理工程,而仅仅当作技术替换,换个工具。
2、企业级数据分析技术栈成熟
ERP和其他企业级应用(例如 CRM、HCM、SCM 等)是生成数据的事务处理系统,企业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各种分析,支持业务决策。汇聚、处理并管理企业数据的平台称为数据仓库,简称“数仓”,从数仓中进行数据分析的工具称为商业智能(BI)。
这部分技术的商品化软件出现比 ERP 要晚十年来,从 2005年前后开始大量进入大企业实际使用,在市场发展早期,技术路线混乱、厂商众多,然而随着云计算普及,最近几年,云数仓(例如Snowflake 或Databricks)加BI工具(例如Power BI或Tableau)的套装,已成为大型跨国公司的标配,企业内用户众多。前述头部几家厂商已经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尽管在欧美,数据分析软件的创业公司众多,但是主要是在新兴互联网公司或者中小企业市场中活跃,大企业的数据分析软件市场格局已成。
相比之下,尽管国内有帆软等低成本BI在中小型企业市场上有较高普及度,但是大企业还缺乏 BI 普及,也没有明显领先的厂商,大企业也普遍缺乏企业级数仓建设。前些年国内流行的“数据中台”概念,约等于数仓加 BI,市场诉求混乱,缺乏核心技术(大多数用各种开源软件拼凑、魔改),没有出现领导性厂商。
3、SAAS市场整合初成,微软独霸天下
微软在企业级前端SaaS普及率令人咋舌——超乎我的想象,重塑了我对企业 IT 的认知——坦白说,我因为有多年在 IBM 做大型复杂系统背景,过去还一直有点看不起微软这种“轻量级”的生产力工具,最近两年才醒悟过来我轻率了。
今天微软M365一统天下,十年前大型跨国公司的邮件、工作流、员工门户、沟通协同等还有多个软件,而我最近这段时间见到的国外大公司全是使用微软产品全家桶,把这些领域一网打尽;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出现的 Co-pilot ,更是成为几乎每个大公司管理者的热门工具,大家都在研究怎么玩好这个企业新工具。微软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公司,已经远超当年 IBM 的成就,是有真正的市场基础的。
面向大企业的 SaaS,包括HR领域内Workday,CRM 领域内的 Salesforce, 在其目前领域内功能越来越全,挤跑了原来那些边缘性SaaS。例如十年前 Workday 还只是提供核心人力资源管理功能,周边的绩效、培训等还需要整合第三方 SaaS,今天我观察大多数使用 Workday 核心 HR 的大公司也同时使用了 Workday 的绩效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