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看理想
“看理想”诞生于知名出版品牌“理想国”,以“做出版”的态度,开发视频节目、直播、音频及周边产品等一系列媒介,探寻文化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电建  ·  开门红 | ... ·  2 天前  
老铁股道  ·  A股:真牛逼,杀疯了! ·  2 天前  
老铁股道  ·  A股:真牛逼,杀疯了! ·  2 天前  
中国电建  ·  亚冬会时刻 | 中国电建为冰雪之城添动力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看理想

还是要走出去看世界 | 新节目

看理想  · 公众号  ·  · 2024-04-08 13:25

正文

《幸福的拉扎罗》
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大部分出游的朋友应该都看过人山和人海了。不管是国内的所谓“冷门”“小众”旅游地,还是国外的传统热门“新马泰”,摩肩接踵大概是我们行万里路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近两年除了往东和往南去的脚步,将目光投向西边的人越来越多了——行至青海湖边、天山脚下,或是西出国门,沿着丝绸之路去往中亚。
对很多人来说,旅行是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在旅行中观赏当地的文物和世界遗产是认知文明最直接的途径。历史长河中不同国度、文化的交织,都蕴藏在那些独一无二的世界遗产里。
系列音频节目 《漫游世界遗产:大十字路上的文明故事》 已在看理想App上线,这是博物馆达人姜松继《漫游全球博物馆》后,又一档“在路上”看文物的重磅节目。
🔹
这一路,我们将从世界文明大十字路的中心撒马尔罕出发,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前行,向西至地中海辉煌的岸畔,东抵东亚的丰韵之地。
借助“人类共有”的全局眼光,与独家的姜式细说拆解,为你呈现亲身经历的旅行故事,还原每处遗址的真实历史与文明印痕,玩转近百个国家世界遗产的畅游指南。
你将收获1趟环游欧亚非瑰宝之旅,1种看待人类文明的全球视角,3条穿越时空的人类发展线索,60座世界遗产里的文明史,以及120+集有关文化交流的经典故事。



讲述 |姜松

来源 |《漫游世界遗产第一季》发刊词

自从和看理想制作《漫游全球博物馆:100件文物里的文明故事》这个节目以来,已经有两年没跟大家见面了,我利用这段时间基本上在国内外游历了一些重要的文化景点。
就我这两年的旅行经验,发现我去的地方很巧合,都围绕着欧亚大陆。
正是在几千年里形成的那条“高速公路”,物质交换的高速公路,也是信息和技术的高速公路,也正是那条到19世纪末期才被一位德国历史学家李希霍芬命名的丝绸之路,当时叫做青金石之路,也叫佛教之路、玉石之路。其实在几千年前,它就已经存在了。这个“信息高速公路”完全改变了我们现在人类的文明状态。
我发现世遗项目是人类最经典的一些文化遗址,之后我就针对这一个思路去规划游览更多有关的世遗项目,再去检索这些名录,看哪些名录之间是跟我之前去过的地方有很紧密的联系。这也是为什么我在进一步考虑能不能做一个与世博项目相关的精品节目。
1.
人类的优秀文化、最好遗存,在世遗
在游览过程中,当然你会有一定的具体的规划,自然而然会让你至少有一个兴奋点——时时刻刻盼望能够尽快亲眼站在这件仰慕已久的世遗项目之前。真正实施后,我发现游览的惊喜一定大过预期,我每一次都这样。
比如最近一次去日本,尽管时间很短,差不多一周的时间,我们还结合季节去看日本的红叶。因为今年气候比较暖,所以红叶季延迟了。
可这次行程去到了本来就想去看的日本建筑的寺院,它有一个规则,到了一年中的夏天,因为有台风特别潮湿,所以整个寺院是关闭的,只有在秋天短短的小半个月,它是把整个寺门全打开,展出所有国宝,是一个特展季。
这是为了防止一年中室内长期的潮气聚之不散,所以在秋天的时候,按照传统礼仪习俗,把这些宝贝拿出来“晒一晒”,我们中国也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些有机质的宝物,比如古代字画、木雕、佛像都1000多年了,这些南北朝唐朝以来都能保存完好。
所以这一次短短7天中,我看到了几乎是难以想象的一些国宝。比如法隆寺的百济观音、救世观音。百济观音在2020年在东京公展,可是由于疫情没有展出,那救世观音更是神一样的物件了,在唐代以来这个观音一直是用布、纸包裹放在一个密封的柜子里。这是为什么?因为大家认为法隆寺是一个魂寺,创立者是圣德太子,可圣德太子一家人死得不平静,有冤魂在这里。所以法隆寺是用来镇魂的。这就是为什么五重塔上面要插四把大镰刀。
在日本有一个迷信,就是救世观音不可以打开,打开以后一定有坏事发生。不是海难,就是地震,或者火山爆发。所以当时的日本东京大学的学者冈仓天心 (おかくら てんしん) 把木柜打开时,发现里面从唐朝时候开始积了厚厚的一层灰,有蛇和老鼠逃了出来。
这样的神物,我们在这20天中就能看到,是巨大的惊喜。所以类似每一次在策划中,是永远预测不到哪种惊喜会等待着你。我们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是会发现这件事情里有着找不到答案的一些奇怪问题,这个疑惑点是原动力,推着你进一步去学习、了解,包括进一步去跟人分享的原动力。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我在游览了众多的世遗项目之后,我静下来反复思考,就会发现有一个问自己的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些世遗项目作为自己的旅行目的地?
其中特别有意思的一点是,这就好像你去到特别知心朋友的家里,正是因为你们是好友的关系,所以你的好朋友会把他家里最重要的、收藏的宝物拿出来如数家珍地向你展示。
那么我作为一个地球人,如果把整个地球看成自己的家园,所谓的“家珍”是什么?实际上我们手头上就有一个“名录”,也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举出来的这些世界文化遗产。
当然,在选择旅游目的地之前,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最值得看的,什么是最能够反映人类文化的优秀遗存,或者是最壮丽无比的自然遗产。那么我想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和自然名录都是难以或缺的一个重要资源。
2.
我们该如何看世遗?
我们再回过头来,用一些比较个人的情结来看待联合国世界遗产项目,你就会发现可能你在适宜旅游的年龄段,如果不停地看、不停地接收,你可能一辈子都不可能把所有的项目看完。
如果要对我们最值得关注的遗产项目进行探索,我们时时刻刻不要忘记一件事实——需要一个特别确认、具体、详尽的计划。这个计划也是我做这个节目的初衷。
纵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出来的世界遗产项目,我们就会发现它不光有很独立的景点,也包括很多不同地区、各个国家统一联合申报出来的项目,有时跨越几个省份,有时跨越几个国家,比如大运河、丝绸之路就是类似的项目。
所以我们在选择世界遗产项目来进行讲解时,因为它博大精深、包容万象,我们就要尽可能地把它通过一条暗线联系起来。在讲述之初,我们是从一件艺术品或者一个古迹、一个建筑来作为切入点,从单件作品的历史背景、艺术风格来进行详细的讲解,之后带入到一个情景之中,去了解它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
这是我们讲述的一个特点,也就是从微观逐渐向宏观发展,互相切换视角,从更多方向和不同角度来了解我们所要讲述的问题。
《飞屋环游记》
很巧的是,我去年9月刚刚游览了慕名已久的中亚地区。真正到了这个艺术品面前,这一瞬间好像被点燃了。这个艺术品究竟是什么呢?具体来说就是在撒马尔罕古城一个遗址区,它叫Afrasiab。
在上世纪末,当时考古人员在大使厅发现了一组壁画,受损很严重,大家是通过他零零碎碎的一些信息来进行解读。来自于不同国家的考古人员,最早是苏联、俄罗斯,之后是法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日本人都进行解读。现在对这个壁画的解读程度就极其详尽,它不光解读出它的图像内容,还通过图像进行对比,来了解当时发生的历史。
我们每位中亚学者、考古学家、大文豪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当然各家之间存在着不同,但这种不同也是精彩的,就好像你在看两个武林高手对决,他们各自拿出自己的证据来证实自己的理论如何正确。
因为中亚的壁画它存世太少太少了,我们能够了解到的不过10处。那还好,在中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尤其是近20年,我们就发现了很多在河南、陕西、中原地区有色彩艳丽,可是内容对我们现在陌生的墓葬形式,有的是棺椁,有的是绘画。
后来通过专家解读,这些墓葬是中亚地区来的商人,也就是粟特人,他们远离家乡,客居中国,死后就埋藏在中国。于是,他们既结合了中国的艺术形式,也把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内容加在这里。所以结合在中国发现的粟特墓葬和中亚大使厅壁画其中有着无尽的联系,双方之间的契合程度相当强。
当然这是历史书上完全没有写的,是在重新还原历史,这是也特别有趣的一点。对这个中亚艺术的解读就好像在看“大片”一样,它结合了当时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事件。
我们去了解这些故事,同时也结合了各种长期被人忽略的艺术观点。比如他们用的、穿的、吃的是什么?那日常生活怎么样?婚礼时有什么样的仪式?葬礼有什么样的仪式?那在家乡的葬礼跟在中国的葬礼又完全不同。所以我们就会一段一段解释出一层一层的联系和改变,从中也能体现到很多文化交流之中的有趣故事。
撒马尔罕是一个古代丝绸之路的中心,放眼望去东南西北各个方向都在历史上出现过强大的国家形式,包括波斯萨珊、贵霜国、印度各王朝,北方的强大游牧民族,东方的汉唐王国,再往远处有塞尔柱和后来的奥特曼帝国,当然还有东罗马和西罗马这些文化积淀十分深厚的这些重要的强权。
每一个强权都对中亚产生了影响,更不用说阿拉伯帝国兴起以后,把很多的穆斯林艺术带到了这里。到现在我们去游览中亚,第一个感触是它是伊朗文化、阿拉伯穆斯林文化的融合体。
可如果要再探寻它的过往,就会发现撒马尔罕这个城市就像一只火凤凰一样,是经过多次在烈火融化了后又在灰烬中重生,一次一次被毁灭、建立出来的。所以我们对它的文化和艺术推演,就会发现世界各大文明的累积是一层一层积淀出来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