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一张《6-20岁能够熟练使用方言人群比例》图在微博上被热传
,图片显示,苏州、上海、杭州、宁波、温州等吴语地区,
能熟练使用方言人群均不超过23%。
“册那,吴语要亡了!”
魏主任突然喊了一声,徐徐摸了摸自己的秃头,
然后捡起桌上一张脏兮兮的名片掏起了指甲缝。
我一点都不觉得惊讶。一些像魏主任这样目光短浅的人开始以此大做文章,哭天抢地,我却不以为然。
吴语并没有势弱,而是与时俱进,变换了内容。
今天,真正的吴语早就不是所谓“吴侬软语”,
而是多种方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中之一,就是英语。
2
一些网友指出,
吴语式微的主要原因是吴语内部差异较大,人口基数又都较小,才导致日益衰落。
这种说法一看就是站在象牙塔里看世界。
每一个真正的上海人都会告诉你,吴语从来不是上海真正的方言。
早在19世纪,洋泾浜英语就取代吴语成为了上海真正的方言
,它是英语与上海话结合的产物,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宁波话与粤语的影响。这种语言从来就没有失传,并且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普遍,
最终演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熟悉“三文治英语”。
早上9点,只要你随便走进一间陆家嘴写字楼,就能听见这种“新时代吴语”在格子间内此起彼伏。
”Fiona,每月把资产组合分析send给整个group。”
”这个project的schedule有些问题,尤其是buffer不多。另外,cost也偏高。目前我们没法confirm手上的resource能完全take得了。”
”anyway我们还是先pilot一下,再follow up最终的output,看能不能run的比较smoothly,更重要的是evaluate所有的cost能不能完全被cover掉……”
中午12点,吃饭午休的时候,人们也熟练的使用着这种接地气的方言。
”我一会儿坐subway去静安temple找你,那有很多高端的restaurant,我们一起吃个brunch或者喝个coffee,check一下周末的schedule。”
”Roma horse一定要flash,我个人对食材的要求很严格,食材必须flash。”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德州人,
我一开始对新式上海方言非常不习惯,但是当我在吴语区考察许久之后,竟也不由自主的学会了这样新奇的语言。
我觉得上海真的非常的fashion,
是一个international之都,连方言都very有style。
不像北京,在儿哪儿说儿话儿都儿必儿须儿卷儿舌儿,
难度跟俄语没区别了。
3
现代语言学之父、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其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里指出:
“语言是形式,不是实质。”
一门真正活着的语言,最重要的特质就是不断兼容并蓄新元素,
而这正是“新时代吴语”的主要特征。
回顾过去,
一名学者只要懂得英文、拉丁文、希腊文,就会被封为大师
,这在今天看来已然十分好笑。
试问当代吴语区的年轻人们,哪个人没有掌握着五门以上截然不同的语言?
他们不再受制于地域这种狭隘分割的桎梏,
而是根据个人兴趣与梦想自主选择方言
,使得新时代的吴语变得丰富多彩。
比如,
一部分立志于投身科学事业、想要登上火星的有志青年,就选择了火星语。
这种语言由符号、繁体字、日文、韩文、冷僻字或汉字拆分后的部首组成。诸如“侽喷叐”、“蒶ロ耐”、“伱傃谁”等等词汇,
在不了解火星语的外地人面前,就是一团毫无意义的乱码。
正是这样严谨的语言解构,
才使得火星语具备了密码功能
,极为有效的保护了火星科学家们的学术隐私,使他们能够在QQ空间等学术机构中进行科学研究,
被称为吴语界的摩斯代码。
又比如,那些刻苦勤奋、充满正能量和骑士精神、热爱鞍马和吊环的年轻人,将淋语带入了新时代吴语中。
在工作和学习中广泛使用“不努力就去死”、“你已经被锁定”、“天啦噜”、“珍素可怕”、“揪咪”、“你知道的太多惹”等词汇,提醒大家努力拼搏的重要性,
为新时代吴语平添了一份正能量色彩。
在各大中小学校,新时代吴语也无处不在的发扬着自己的勃勃生机。
你经常能看到“三字”、“二字”、“四字”的支持者为了错别字个数而进行严肃紧张激烈的讨论。放学后,许多小学生会在“墙头”下练习“隔空扫弦”,
面对黑网吧的诱惑“抱走不约”,回家为劳累了一天的父母洗洗脚,做孝顺的“洗脚婢”。
那些大呼“吴语要亡”的人,并没有意识到,
我们之所以不能再感受到吴语的存在,就像鱼感受不到水一样,正是因为新时代的吴语早已不再局限于吴语区,
而是不分年龄的融入了全国人民的生活。
保护一门语言最好的方式就是使用它,
俙望傢苁訡迗幵始,多多use吴语,要素儴牠滅蕝就太terrible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