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公告退网,不会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任何东西,直到另行通知。
作为社媒顶流,随手发点东西已是詹姆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在X平台拥有五六千万粉丝,IG粉丝多达1.5亿。
以往詹姆斯有个习惯,季后赛来临就退网两三个月,直到赛季完全结束。在常规赛中途突然退网,这是第一次。
表面上看,詹姆斯这次突然退网,是对一位朋友发表的感想心有戚戚焉,但深层分析,詹姆斯内心对自己在社媒上的角色认同充满焦虑。
这位朋友就是里奇·克莱曼,也就是杜兰特多年的商业合作伙伴。昨天克莱曼心血来潮发了一点感想,大意是说:
世风日下,到处黑来黑去,充满负能量。可是全国性的体育媒体仍以发表负面新闻为乐,觉得这样才能抓人。体育本应起到人和人之间沟通联系的作用,在这个到处撕裂的世界,体育已经是最后一块阵地。为什么媒体不做个表率,把体育作为我们逃离社会负面的清净之地呢?
克莱曼的帖子最后提到了詹姆斯,他说:现在的体育媒体真没法儿看,除了奥运会,以及雷迪克跟詹姆斯做的那个讲战术的播客节目。
詹姆斯立刻转发响应,随后他又加发一条公告:大伙儿注意啦!我要告别社交媒体一段时间,各自珍重吧。
克莱曼没有特指哪一个新闻引发了他的感想,但能触发詹姆斯如此不寻常的举动,显然这位篮球大神也已经忍了很久。
我们同样天天身处负面新闻、各种热搜,会觉得有点奇怪,到底是什么触怒了詹姆斯呢?天天莺歌燕舞才让人不习惯,不是吗?
况且,詹姆斯退网的时机更是蹊跷,因为头天他刚刚推出自己的第22代新鞋,蓝绿配粉红,满满的热火时代的回忆,正是要宣传的时候。
或者,难道是詹姆斯要用这个以往只在季后赛发生的举动,做个表率,让湖人队集中精力再次冲冠?要知道他公告的当天,克内克特进了9个三分,拿了37分,让湖人队拿到6连胜,冲到了西部前三。
但既然是克莱曼吐槽后他做的响应,我们姑且理解为詹姆斯表达不满的一种方式。这个社媒老江湖,率性愤青了一把。
让克莱曼和詹姆斯不满的现象,原本就是当代新闻传播的基本特征,用老话说,就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不要说如今的移动互联时代,就是过去天天看读报纸看电视获取信息的传统媒体时代,也是如此。
媒体是一种产业,在美国尤其如此。产业要攫取利润,什么样的报道能让更多人看,就会出现更多这样的报道,在移动互联时代,这叫流量。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所以有关坏事的报道就会更多。20多年前我在美国采访,坐飞机碰到一位黑人大妈,她说自己从来没有出过国,因为外国太乱了,不是打仗就是爆炸,要么地震要么洪水,不敢去。我说你从哪儿知道这些的?她说看CNN。我问看的是国内版还是国际版?她说不知道有国际版,反正演到外国新闻都是打仗爆炸地震洪水。
到移动互联时代,传播方式和平台变了,信息和言论交到每个人手里,但本质不会有变化。
20多年后,用惯手机的那位大妈应该懂了,打仗爆炸地震洪水哪儿都有,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也哪儿都有。因为有了算法,关键在你喜欢看什么,经常点开着什么。
作为篮球运动员,詹姆斯经常点开篮球新闻,这是本能,就像没有手机的时代,NBA球员赛后第一件事,就是去看ESPN的电视评论,第二天看报纸的评论。
手机只是让球员和比赛评论零时差零距离了,本质不会改变。克莱曼说的coverage,原意是报道,其实就是评论,比赛过程是客观的,他们在意的是你怎样评价他的表现。
对詹姆斯的评论,当然以正面的居多,毕竟以他这个年龄,表现前无古人。但詹姆斯会遇到角色认同的焦虑。
移动互联网上人分为两种,一种是围观者,一种是被围观者,名人大咖、重大事件的主角,都是被围观者,詹姆斯就是后者。手机上文字少,简单直接,往往被围观者只有一个身份标签,或者叫角色标签。移动互联网需要抓眼球,搏流量,往往会选择反差最大的标签给你贴上。
比如一个人可以同时是教授、父亲、丈夫、老大爷、健身爱好者、钓鱼高手、地铁乘客,等等。如果这个人卷入一桩公共事件,比如在健身的时候跟人打架,更抓人眼球的是某高校教授跟人打架。高校保安考上本校大学,保安和大学的反差最大,而忽略了这个人原本学习基础不错,好学上进,一直有考大学的梦想,他真正的角色标签应该是有志青年。
詹姆斯同样有多重社会角色,最突出的是22年来一直很厉害的那个篮球运动员,影响力巨大。但他同时也是丈夫,父亲,红酒爱好者,甚至更多。在他带儿子布朗尼进NBA打球这件事上,他的角色标签就是打篮球最厉害的人,反差来自儿子还没有做好打NBA的准备,就进了NBA。
如果我们把他的角色标签改成一个望子成龙的父亲,就好理解多了。但这样没有传播的动能。
移动互联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被围观者,越普通的人,越容易遭遇角色标签的错乱,差异越大,传播越广,流量越大。
詹姆斯自带流量,有很多普通人想做的平常的事,他不能做,想说的话,他不能说,就像克莱曼吐槽的那样,你一张嘴,就咬钩了。
这样活着很累,如果喜欢天天逛社媒,那就更累。
退网一段时间,让自己清静一下,挺好。如果不能改变世界,那就改变一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