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如夏,海岛风光旖旎,这大概便是菲律宾给人的第一印象。然而,对于建设者来说,这里的自然环境却满是挑战。特别是在卡利瓦大坝项目建设中,要在洞内又湿又闷的环境开挖蜿蜒曲折长达21.9千米的隧洞,非得有一股子专注执着的劲儿不可。
就在这样艰苦的项目现场,有一个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便是出口区施工队队长方庭宽。他的身材不算高大,却十分灵活矫健,每一天,他身着标志性的能建蓝工装,忙碌地穿梭于隧洞内外,时而俯身检查每台设备的运作情况,时而与工人们亲切交谈,比划着工作细节。别看他年纪轻轻,实则已是一位拥有近十年一线工作经验的 “老兵”。在到卡利瓦大坝项目前,他已经参与了国内外不少项目的建设,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施工经验。如今在卡利瓦大坝项目上,整个出水口工区TBM掘进段的技术引领、质量把控、环境保护及现场协调这些担子都压在他肩上。
方庭宽的细心在同事中是出了名的。初到项目出口区不久,他在检查工作中,便敏锐察觉到隧洞TBM施工段衬砌重型管片ɸ20的钢筋损耗问题极为严重。每切割一根钢筋,竟有约2.7米的余料被白白浪费。望着这长长的隧洞,他知道这个事情必须赶紧解决。
于是,他一头扎进钢筋加工现场,深入研究钢筋加工流程。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原来,在加工重型预制管片2号和3号弯弧筋时,若使用12米长的钢筋进行加工,必然会产生2.7米的余料。找到问题关键后,他赶忙找到钢筋师傅们商量:“这钢筋损耗太大了,我打算调整下料单,你们看这样行得通吗?”师傅们平日里就觉得这个小伙子踏实又靠谱,大家围坐一起讨论后,觉得他说得在理,值得一试。于是大家一起对照图纸,对2号及3号弯弧筋开料重新组合,改成采用10.5米加12米长或13.5米长加12 米长的钢筋组合,调整下料单并对工人进行交底。事实证明,
经他调整后,
钢筋损耗明显降低,余料从2.7米降到0.6米,极大节约了材料成本
。
方庭宽的心里一直有杆秤,
“小错不补,大错吃苦”
这句话就像个警钟一直在提醒着他。他留意到,工人在预制管片钢筋骨架绑扎的时候,偶尔会出现拿错钢筋的情况。
在他看来,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问题,却存在潜在风险。不仅会增加生产成本,还可能导致钢筋骨架的受力不均匀,从而影响整体结构的强度。于是,他对工人们说:
“大家千万别小瞧这些小问题。”
随后,他指导工人们把不同规格、不同用途的钢筋分类摆放,并贴心地立了一块牌子,上面清楚地写明每种钢筋的用途。这一小小的举措,
有效降低了工人取用钢筋时的出错率,预制管片的生产成本也随之显著下降
。
老工人李师傅看在眼里,忍不住夸赞道:“这小伙子,既细心又机灵,心里总装着工程的事,真不简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TBM掘进预制衬砌管片时,除富水地段外,管片背后和围岩面360°的范围均需使用豆砾石回填灌浆。起初,填充注浆后的取芯合格率始终达不到验收标准,只能返工补灌。这一状况致使施工进度受到影响,成本也节节攀升。方庭宽见状,立即投入对豆砾石的研究中,他蹲在石堆旁观察,反复进行各种小实验。经过严谨思考和试验,他大胆提出对豆砾石进行整形筛分,并向大家解释粉尘和片状颗粒可能是影响合格率的关键因素。工友们听后深以为然,他便带领大家积极行动起来。
大家干劲十足,他自己也没闲着,一会儿帮忙搬运设备,一会儿检查筛分效果。经过重新整形筛分后的豆砾石,粉尘颗粒和片状颗粒的含量大大减少。
当再次使用处理后的豆砾石进行回填注浆,效果出奇的好,施工质量显著提高,回填注浆取芯合格率也顺利达到验收标准,成功避免了返工补灌,为项目节省了大量成本。
年轻工人小刘钦佩地说:“方哥真厉害,每次在关键时刻都能想出好办法。”
面对荣誉和赞美,方庭宽总是很谦虚地说:
“我只是做了分内之事
。”他宛如一颗钉子,牢牢扎根于岗位上,一步一脚印、一行一进步,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将对工程的热爱与对细节的追求,融入每一立方米混凝土中。他的故事,是对工程匠心的礼赞,也是对所有坚守岗位、追求卓越者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