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央视新闻报道,中国科学院科研团队成功突破“多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该技术不仅能检测常规磁共振能看到的氢,还可以检测到磷、钠、氙等多种原子核,突破了传统磁共振单一成像维度,为疾病诊治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和视角。
据介绍,在多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获得的医学影像中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人体元素,可以清晰地反映氢、钠等元素在脑部分布聚集的状况。多核磁共振成像还能够反映出人体内更精细的信息,包括结构、功能和代谢信息,能为人体健康,包括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更全面的、可视化的工具,也能够为精准医学提供全新的仪器和技术。
本周医械圈还有哪些“械”闻值得关注?行业新政策洞见、企业新动向观察、市场投融资回顾,《医药经济报》跟踪报道!
锥形经颈动脉支架系统亚洲首植
近日,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陈忠、王盛教授团队成功完成亚洲第一例经颈动脉途径的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经颈动脉血运重建术,TCAR),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并转入普通病房进一步观察。
该术式由Silk Road Medical开创,其在美国率先推出锥形EnRoute经颈动脉支架系统。健适医疗此前与Silk Road Medical达成合作,两家公司签署独家经销协议,健适医疗把新型“经颈动脉血管重建(TCAR)”技术及核心产品引入中国。
此次亚洲首例TCAR手术的成功实施,不仅填补了该技术在国内乃至亚洲的空白,还为更多颈动脉狭窄患者带来更为安全、高效的治疗选择,标志着国内颈动脉狭窄治疗迈入微创新时代。
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毛细管电泳法)创新产品获批上市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上海普洛麦格生物产品有限公司的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毛细管电泳法)创新产品注册申请。
该产品采用了荧光
PCR-毛细管电泳法,通过对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基因组中的8个微卫星位点定性检测,可实现癌组织样本位点状态的精准判定。
该产品主要用于辅助结直肠癌中可能的林奇综合征检测,有利于直肠癌防治、提升患者生存率。
心脏脉冲电场消融系统和一次性使用磁定位心脏脉冲电场消融导管创新产品获批上市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伯恩森斯韦伯斯特(以色列)有限公司的心脏脉冲电场消融系统和一次性使用磁定位心脏脉冲电场消融导管2个创新产品注册申请。
心脏脉冲电场消融系统由控制台脚踏开关、连接电缆、电源线等组成,一次性使用磁定位心脏脉冲电场消融导管由环形头端部(含电极)、导管管身、手柄组成。
二者联合使用,主要用于治疗药物难治性、复发性、症状性的阵发性房颤。
该产品利用脉冲电场的非热效应原理进行房颤治疗,与传统的射频消融及冷冻消融产品相比,可实现对心肌组织的选择性破坏,避免温度传递导致的周围组织损伤风险。
国产械企龙头冲刺IPO
近日,国产ECMO龙头、国产首台ECMO缔造者——深圳汉诺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诺医疗)在深圳证监局进行辅导备案,辅导机构为中信证券。值得一提的是,医械一哥迈瑞医疗也是汉诺的大股东。汉诺医疗重点从事危机重症方面的高端医疗设备与耗材的创新研发和加工生产制造,对标业内国际巨头。
公司成立7年来,已累计申请知识产权177项,发明专利达到65项。实现了体外生命支持核心关键技术的攻克和产品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可控和量产。至今已进行了7次融资,是资本市场眼中的“香饽饽”。
公司主攻的ECMO技术被全球医疗界公认为可以代表一个医院,甚至一个地区、国家危急重症救护水平。
需求端上,近年来国内 ECMO 市场快速发展,尤其是2019年后更是呈指数倍的增长,另一边的供给端上却是一机难求。由于核心技术被国外厂商所垄断,ECMO设备的市场价格被哄抬至极高水平,近乎“天价”。
重症监护室的生死的较量,是一场异常艰难的拉锯战。而眼下,随着以汉诺医疗为首械企的成功突围,这一艰难局面正在“破冰”。
简达生物获得近亿元投资
近日,创新疫苗和新型佐剂研发开拓者——简达生物医药(南京)有限公司宣布完成由汇鼎投资独家投资的近亿元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将用于创新型佐剂带状疱疹疫苗Ⅰ- Ⅱ期临床试验、重组流感疫苗临床申报以及相关技术平台的扩展建设。简达生物是一家临床阶段创新疫苗研发企业,由国内外疫苗研发、产业化及商业化专家精英团队创建,科学顾问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国际著名病毒研究专家和中国疫苗专业领域权威学者。简达生物以自主创新技术为驱动,聚焦于创新疫苗及新型佐剂研发,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佐剂和DC靶向疫苗技术平台。
Orthobond推出OSTAGUARD™涂层外科植入物
近日,Orthobond推出OSTAGUARD™涂层外科植入物,OSTAGUARD是一种非洗脱涂层,旨在主动杀死污染手术室医疗器械表面的细菌。OSTAGUARD的独特定位是解决医疗器械中细菌控制的未满足需求,因为它是第一个被授予这种从头分类的同类产品。专有表面技术旨在主动杀死污染手术室医疗器械表面的细菌,并已在许多表面上针对一组微生物进行了测试,这些微生物几乎代表了所有与器械相关的感染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