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钱币从夏代开始就有,历经现在已经四千多年了。古钱币版本繁多,不同的年代,古钱币的版本也是不同的。它不仅代表着近代中国的钱币文化,反映了我国近代历史经济金融的兴衰和沧桑。由于圆形方孔铜质钱币,其形状外发天,内地法,取义精宏。自战国后期以后,铜钱是把宝之一,象征富贵,辟邪。
明崇祯十七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多事之秋,在这一年中,闯王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并建立政权,崇祯皇帝煤山上吊自杀,明旧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进逼北京,闯王不得不率大顺军西撤,满清乘机入京。同年10月,大清定都北京,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在北京即皇帝位,改元顺治。顺治年间,顺治通宝也未统一定型其币型,按照背文,可分为五种,也就是顺治五式。便是这五式定义了,大清后续的铜钱币型。顺治通宝分五式,一式仿明朝钱币;二式仿唐朝开元通宝、明朝洪武通宝钱制;三式仿唐明朝钱制,在此基础上钤有直书“一厘”标明其币值;四式则是其钱币背面钤有满文“宝源、宝泉”铸局,五式则是将其四式背面满文做更改,采用满汉文,其钱币背面钤有一满文与一汉文,标明其铸局。共有十二局:即“临、宁、原、宣、同、江、东、河、蓟、昌、浙、陕。此后各朝每更改一次年号,新铸一种年号钱,便以此五式为样本进行铸造,从康熙通宝至宣统通宝,共十种。其外还有同治初期铸造的未发行的祺祥通宝。道光通宝亦是仿顺治通宝的五式,又偏向嘉庆通宝。因此道光通宝具有顺治五式的影子,亦有嘉庆通宝的风格。
道光通宝铸于清宣宗道光年间(1821-1850年)。钱文“道光通宝”四字以楷书书写从上而下而左而右直读,钱背是记有宝局二十名的满文。此钱币外圆内方,字迹深俊,铜质精良,铸工精细,字体清晰端庄,笔画圆润工整,中间穿正方形孔,在日光的照射下更散发出熠熠光辉,整币纹脉清晰。道光通宝形制特点基本与嘉庆钱相同,所不同者只是新疆际克苏、库车因缺少黄铜而开始铸折五当十升值平钱,这是清代虚值大钱的滥觞。因此造就道光通宝价值同比其他清代铜钱还要高。
人们通常认为,道光通宝没有前五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钱制作精美,存世量也多于咸丰、同治、宣统钱,大体和光绪通宝一样,在清代古钱币中,是较为低价的一种,疏于了解和开发它的价值。其实,古钱币除文玩珍藏价值外,还有民俗、风水等众多消耗途径,道光通宝就是风水六帝钱(第六帝)的必需品之一。
此藏品铸于清宣宗道光年间,历经无穷岁月的洗礼,钱币表面有轻微磨损,但不影响其整体美感,反而多了一分历史沧桑感,历史沉淀丰富,过渡性自然,历史价值深厚。藏品为方孔圆钱,边廓略宽,色泽素雅,包浆醇厚,锈色古旧;钱币正面楷书“道光通宝”四字,上下右左分列其中,钱文端庄大气,字体深邃挺拔,横直竖立,遒劲有力,书法艺术价值颇高。钱币背面有满文,为制造此币的钱局名称。此枚钱币保存较好,色泽自然,文字和图案纹饰深浅适度,自然细腻,深浅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