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壹心理
壹心理官微 | 关注心理公开课,每周听心理大咖用心理学解读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夏天的陈小舒  ·  平时都会,一考就废?读不懂题该咋办! ·  3 天前  
夏天的陈小舒  ·  平时都会,一考就废?读不懂题该咋办! ·  3 天前  
武志红  ·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找回来 ·  4 天前  
壹心理  ·  为什么和别人越亲,我越容易发脾气?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壹心理

我发现很难快乐起来的人,大部分都是得了这种“病”(不是抑郁)

壹心理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4-11-28 10:56

正文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发了工资和朋友去心仪的餐厅吃饭,本来吃得很开心,内心却突然涌出一阵愧疚感:“爸妈还没来过这么高档的餐厅呢,我这样是不是太奢靡了”;
出去旅行,本来觉得风景很美,但转念一想,觉得这次旅行的花销太大,不断心疼钱包,责怪自己太过贪图享乐;
咬咬牙买了一件自己很喜欢的大衣,试穿的时候觉得很好看,但又突然觉得自己的衣服没必要买那么贵的,应该给娃买好点的,然后又狠心退掉了;
劳累了一天后,深夜躺在床上玩手机,明知第二天还要早起,却一边沉浸在刷短视频的快乐中,一边不断在内心自责......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些表现属于一种“内疚式快乐”——
指人们在享受某些事物时,会觉得很快乐,但同时又伴随着一种“我不应该这样做”的内疚感。
这种内疚感,让我们不敢快乐,或者压抑了自己的快乐,反而把太多精力和能量都花在内耗上。
有时这样做,可能显得自己很懂事、很会自我反省,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我们享受生活、追求当下快乐的权利。
因为我们总是在权衡利弊,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合适、是否对得起他人,却忽略了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和感受。
那么,为什么我们在快乐的时候会内疚?如何减少这种“内疚式快乐”,真正享受自己的人生?
今天,壹心理就来和大家好好聊一聊。

我的朋友小西,就常常陷入这种“内疚式快乐”中。
每次和她出去聚餐或逛街,明明上一秒还很开心,下一秒她就开始说“这顿饭太贵了”“我还有书没看、很多家务没做”之类的话。
有一次,我们吃完饭路过一个卖花的小摊,所有人都开开心心地给自己买了一束鲜花,唯独小西在选花的时候明明是笑脸盈盈的,但付完款后却愁容满面:
“我后悔了,感觉这花没几天就谢了,这20块钱花得太冤。”
后来才知道,小西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在父母的“吃苦教育”和“愧疚式教育”中长大。
小西的父母很节俭,常常告诉她家里很穷,要省着点花,不仅拒绝了小西的很多基本需求,还经常在她面前诉苦:
“我和你爸为了养活你们,已经够辛苦的了,你现在不懂事点、不努力读书,长大后不多挣点钱,对得起我们吗?”
于是,“吃苦”便成了小西童年挥之不去的印记。
尽管后来家庭条件变好了,也买了房车,但小西的父母依旧坚持这样的生活方式,动不动就对小西说:
“现在好不代表未来,不要在最能吃苦的年纪选择享受。”
于是,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小西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思维:吃苦光荣,享乐有罪。
每当她的生活变得幸福一些时,她就会因为觉得自己这段时间过得太轻松、太顺遂了,而惶恐这份幸福被上天收走。
小西在潜意识里,一直认为自己不配拥有享受快乐的权利。
虽然只是一束花、一次旅行、一个品牌包包,小A却觉得这些应该是生活很富裕、没有后顾之忧的人才能享受的,自己不是那样的人,所以不敢享受。
如果父母一直过着极为节俭、克制欲望的生活,从不允许自己享受哪怕是很小的快乐。
那么,孩子就会在潜意识里认为,这就是正确的生活态度,并且会模仿父母的行为。
当孩子想要去体验一些快乐的事情时,就会想起父母的做法,觉得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违背了父母所树立的榜样和形象,从而产生内疚感。
这也是一种害怕违背他人期待和不符合社会标准的感觉。
在人类学家团队的调查中,74% 的参与者表示,自己沉溺于“内疚式快乐”时会“感觉被评判”。
比如在享乐时担心家人没有自己过得好,是因为害怕被批判“自私”;
在休息娱乐时不敢完全放松,是因为害怕被人说“堕落”……
除此之外,一个人常常陷入“内疚式快乐”,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对自我一致性的期望。
我有个同事晓晓,每年年初都会给自己制定一系列详细的减肥计划,决意要在夏天来临之前,瘦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但在减肥过程中,晓晓常会因为嘴馋而忍不住吃高热量的食物。
每次她享受美味的同时,都会因为违背了自己的减肥计划,而陷入“内疚式快乐”中。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情况。
这是因为,当一个人处于享受快乐的情境中时,往往会从自我认知的视角出发,去仔细斟酌这种行为是否契合自己的标准。也会站在期望的层面上,认真思考该行为是否背离了自己期望达到的目标。
如果在这个审视和考量的过程中,我们察觉到自己的行为与目标存在偏差,就很容易陷入一种内疚的心理状态中。
简单来说就是,虽然我们都知道什么时候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不该做,但人的行为是会受当下的情绪和需求影响的。
我们会在压力大的时候做一些令自己开心但“不正确”的事情,这时我们就会认为自己在不恰当的时候享乐是不对的,因此感到心虚、内疚。
我想,在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都或多或少感受过“内疚式快乐”的拧巴。
但其实,吃苦一点也不比快乐高尚。
因为我们大概率不会因为当时过得太快乐而遗憾,却可能会因为当时“没苦硬吃”而心疼自己。

想起之前网上很火的一句话:“内疚是最没用的负能量。”
“内疚式快乐”,会让每一次本应纯粹的快乐体验,都变得复杂而沉重。
仿佛在内心深处有一个严苛的审判者,时刻准备对我们享受快乐的行为进行指责与批判。
但在很多时候,你都无需因为快乐而感到内疚,因为这样做除了消耗自己,并没有任何好处:
1、加剧内耗程度,影响心理健康。
长期处于“内疚式快乐”的状态,会容易让人感到紧张和不安,加剧内耗程度。
一方面,身体和心理本能地在感受快乐、放松的情绪;
另一方面,又会因违背自己内心既定的标准或偏离期望路径而感到内疚。
这种快乐与内疚的矛盾长期不断地冲突,会让我们的情绪调节系统承受巨大压力,然后像一根绷紧的弦,随时可能断裂,进而引发诸如焦虑、抑郁等更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2、降低“自我效能感”,模糊自我形象。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
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通过努力付出、克制不必要的享受,才能取得成果,实现目标。
而内疚式快乐,意味着我们在享受快乐时违背了这种一贯的认知模式,即没有按照预期的“吃苦”和“努力”模式行事。
例如,本来你计划利用周末时间学习,提升技能,结果却选择去游玩享乐,之后可能会因为觉得自己没有坚持努力,而怀疑自己以后是否有能力达成目标,从而降低自我效能感,影响自尊心和自信心。
3、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与维护。
在人际交往情境中,情绪具有感染性。
如果我们在社交时,总是表现出“内疚式快乐”,内心潜藏的情绪可能会在无意识地通过非言语线索(如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语气语调等)的微妙变化传递给其他人。
这种负面情绪的外溢,会使本来快乐的氛围变得压抑,让他人觉得很扫兴。
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他人对个体产生抵触情绪,阻碍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
就像我上面提到的朋友小西,每次聚会都在各种抱怨,不断散发负能量,逼得大家只能不断关注和安抚她,压根没法享受聚会的乐趣。久而久之,大家也就比较少联系她了。
4、形成负面的生活模式。
内疚式快乐,容易使人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因为享受快乐时会内疚,所以我们可能会尽量避免做一些取悦自己的事情,而选择一直埋头苦干。
但长期压抑自己的需求,偶尔忍不住去享受一下时,又会产生更强烈的内疚感,觉得自己违背了之前的坚持。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循环的负面生活模式,既无法真正地享受生活,也不能以健康、轻松的心态去过好每一天。
要明白,享乐并非是一种奖励,而是基本需求,每个人都需要。
在快乐的时候,我们越少感知到内疚的情绪,就越能充满能量地过上更好的人生。

那我们可以怎样打破“内疚式快乐”的不健康状态,找到享受快乐与履行责任之间的平衡呢?
我想分享3个建议:
1、学会课题分离。
学会课题分离是摆脱内疚、拥抱真正快乐的重要一步。
可能我们的父母会秉持着“没苦硬吃”的生活态度,并将这种态度传递给我们。
这时我们就要做好课题分离,明白父母这样做是基于自身经历形成的选择,是他们的课题。
而我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境遇,可以不用被他们的观念所束缚。
比如,父母总觉得休息娱乐是浪费时间,但我们需要认识到:
在辛苦工作、学习后,合理安排休闲活动来放松身心,是一种正当需求,不要因父母那种“吃苦才对”的观念而自责内疚。
明确这是我们关于自己的生活方式的课题,我们有权利按自己的感受去享受快乐,不用为了迎合父母和他人的期待而压抑自己。
在其他人际关系里同样如此,他人的选择和看法都与你无关,我们要专注自己的生活课题这样才能减少不必要的内疚,更自由地追求快乐。
2、提高自己的配得感,接纳自己。
我们为了生活每天都很努力。
比如你也曾为了学业挑灯夜战,为了工作加班加点。
而我们之所以做这些事情,都是为了生活能变得更好、能得到更多的快乐。
没有人做这些努力,是为了把日子过得更“苦”。
所以,当你想享受一顿美食、看一场电影时,别质疑自己是否配得上。
试着回想那些努力的过往,然后告诉自己:我有资格享受此刻的乐趣。
当我们提高了配得感,内心真正认可自己的时候,我们就能毫无阻碍地投入到快乐的体验中,不再被内疚困扰。
3、认真做好规划,在计划内享受“快乐”。
前文说到,有时候我们之所以陷入“内疚式快乐”,是因为所做的事情偏离了自己的计划,而感到非常不安。
所以,认真做好规划,也能帮助我们减轻内疚感。
做计划时,我们可以给自己安排一部分“享乐时间”,进行劳逸结合。
比如,每天完成工作或学习任务后,预留一小时时间做自己感兴趣且能感到放松的事情。
如果在周末也有规划,可以先处理好必要事务,再尽情享受休闲活动。
规划快乐时要注重适度平衡,既不过度放纵,也不压抑需求。
当我们按照规划有序生活,在计划内享受快乐时,就不会因为觉得“不务正业”而内疚。
反而会为自己能履行责任同时满足需求,而肯定自己

高尔基曾说过:“快乐是人生中最伟大的事情。”
所以,在适当的范围内,放肆享受快乐吧!
而且,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尊重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
这些都是你在慢慢变好的迹象,无需过度内疚。
尽量多吃美食、多看美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活着。
请记住:人活着不需要有那么多内疚感,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对不起他人的事,对得起你自己就好。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幸可

编辑:一颗多肉、笛子

图源:网络、unsplash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追求快乐是人类的天性
如果你也常常在快乐的时候感到内疚,无法肆意享受快乐,甚至陷入自我内耗,不妨加入【壹心理疗愈互助群——情绪加油站】。
在这里,你可以与群友温暖互助,获得群友的支持与共鸣,减轻内疚感,体验纯粹的快乐;可以免费学习《470个心理学疗愈小妙招》,提升心理弹性,改变固有思维认知与行为模式,提升自我效能感与配得感;还可以免费观看心理咨询师干货直播课,获得专业心理指导,从“内疚式快乐”中解脱出来,真正地享受生活!

立即点击海报,免费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