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每逢周末、过节或过年,回了趟家,或者跟父母通个电话,总有股无名火,只要待在一个屋檐下就会觉得压抑。
明明在自己家,能和伴侣、孩子一起平和地生活。
即使有情绪,也会很好沟通、处理、及时调整。
情绪已经非常稳定,完全告别了过去的自己。
可是一个电话,一不小心就激活了那个还在旧时候、小小的自己,瞬间回到解放前。
有个明星在采访中提到,自己为了减肥在家里跳绳,她爸爸过来指着她的腿说:
“你的腿是不是比男朋友的还要粗。”
当时她低落地回答:
“爸爸,你知道为什么我成为不了谷爱凌吗?
因为谷爱凌的妈妈从来不会指着自己女儿的大腿说,是不是比男朋友的都粗。
我好难过。”
这样的对话屡见不鲜。
小时候,考了一百分,你兴冲冲回家告诉父母,他们说:
“这样就骄傲了?人家王阿姨的女儿考了双百呢!”
长大后,你顶着待业的压力,终于有了算很不错的工作,把快乐分享给父母,他们说:
“听说王阿姨女儿都收入百万了,经常给爸妈买这买那,我啥时候才能享得起你的福哟……”
在你已经工作十几年后,能顺利养活自己,也有能力赡养父母了,他们依然会说:
“你看看你自己,一个人多可怜!赶紧给我结婚生子,踏踏实实才是正事。”
不知道为什么,很多父母把这样的话当作是对孩子的深爱。
总觉得我不说你,在社会就要被别人说,爸妈说话可能只是有点难听,但反正是为你好。
父母与子女之间仿佛横亘着一条看不见的鸿沟。
即便没有“苦大仇深”,却总在始料不及时“隐隐作痛”。
读到这里,相信你也想起了那句话:
“父母一辈子在等子女感恩,孩子一辈子在等父母一个道歉。”
有的人在经历无数失望后,无奈选择回避。
不再亲近父母,和父母形同陌生人,没有交流,也没有分享欲望。
积攒的失落多了,渐渐不敢再有任何期待。
心也因此好像被掏了一个洞,尤其是夜深人静的时候,空落落的。
憋久了,也便成了“心病”,聊起父母时,会忍不住悄悄黯然伤神。
分明是至亲,却变成熟悉的陌生人。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博士斯蒂芬·吉利根说:
“原生家庭的伤痛不会消失,伤疤也不会完全愈合,我们能缓解的,是自己与这份伤痛的关系。”
这是在告诉那些并不足够幸运被爱的人:
你不必一辈子都这样生活,你的后半生,属于你自己。
聊到这个话题时,总有许多人还是没能走出原生家庭的困局,困在“童年创伤”里走不出来,反复被多年前的旧伤刺痛,好像不受控地对痛苦“上瘾”。
武老师向吉利根博士提出一个建议,精心策划推出了这个课程,希望大家都能摆脱创伤的桎梏,可以有更多的空间和力量去做自己、成为自己。
作为一名在家庭关系领域有着丰富经验,并且亲自疗愈了自己问题重重的原生家庭的心理疗愈导师,吉利根博士说:
我们必须承认自己有原生家庭的心智,同时,我们也都有可以自主创造的心智。
关键是我们要运用后者的心智,去疗愈前者。
导师原声亲授 原生家庭疗愈课
苹果用户后台回复 原生家庭 即可订阅
从无数案例里,吉利根博士看到:
一次次难过的背面,是内在受伤的孩童在呼唤未被满足的父母之爱。
有一个来访者,分享了她的故事:
我本来想这周末带孩子去看妈妈,因为也很久没见了。
但是妈妈说:“天气太冷了,就别折腾了......别来了,我很忙。”
接连几次被拒绝,我心里隐隐不舒服,思绪不禁飘回小时候——
那是个夏天,我们都在地里收大蒜,突然天空阴云密布,妈妈叫上我,飞奔回家给棚子上的大蒜盖塑料布,不然淋坏了发霉就卖不了好价钱了。
到家时,已经下起了大雨点,我从地下捡砖头时,没想到风太大,棚子上的一块砖头砸在了我头上,一下子疼哭了,妈妈在对面,只问了句没出血吧,然后继续忙着盖大蒜。
时隔这么多年,每次回忆起来,我都在想,要是妈妈能走过来摸摸我的头,问我疼不疼呀,那就好了。
大概是和妈妈的这种相处模式,让成年后的我,也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事儿”比“身体”和“感受”更重要。
以往,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工作上,我会常常忍着不舒服,勉强自己坚持做一些事,近一两年接触学习了心理学后,才开始有不一样的想法。
我开始看见并区分自己的内在小孩:那个饱受伤害的、情绪化的,小小的自己。
自己在疗愈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属于内在小孩的“避风港”,一个内心的安全港湾,打开了自己。
感到安全和被正向能量包围后,我回溯触发了那些让自己回到内在小孩状态的场景。
问题场景在脑海里重现,我彻底理解了,也明白了,应该怎样面对和妈妈相处时,感到的无力和困顿:
我们需要尊重彼此,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即使作为父母,也需要放手,每个人只需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后面这几年,我跟父母的冲突次数直线下降:
希望他们断舍离,但以前生活艰难,他们养成了习惯,我能做的是适时提醒一下;
在意他们的身体,但他们觉得做保洁很开心,比以前在老家干农活轻松,那就支持,我能做的就是定期带他们去体检;
虽然希望他们不再用守旧的思维方式,但难于上青天,我选择耐心下来,用学习的沟通方式,去跟他们聊天……
“更重要的是,我已经跟过往握手言和,跨越了原生家庭带来的不良影响,也破除了一些固有的人生模式。”
过去无法改写,但我们可以借由过去,成全自己。
很多人看了各种书,学习了很多课程,总想要疗愈原生家庭,但就是做不到。
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带着陈年创伤的生活模式,认为自己不配被爱,不配活得更好。
想要疗愈原生家庭,需要放下那些迫切和焦虑的想法,以“我”为中心,有意识地让正向能量流动起来。
“ADORE”5步法,就是很好的方式,练习探索意识深处,挖掘内心力量,开启所有未觉知到的资源。
在实操练习里,不需要有多深厚的心理学基础,更不需要做多充分的准备。
你只需放松自己的状态,跟随导师的指引,去感受那些细细流淌的话语,探索有创造力的正向方式,然后不断地根据实操要点进行自我疗愈。
如果你也:
想疗愈原生家庭的创伤;
想与父母建立更好的关系;
想和另一半创建亲密和幸福;
想让孩子不再经历代代相传的痛苦;
想释放积压已久的情绪;
想活出更加真实的自我;
想重新好好养育自己一次。
欢迎你参加《五步法疗愈原生家庭》,跟随大名鼎鼎的心理学博士吉利根,学习如何转化原生伤痛,重塑家庭能量场。
导师原声亲授 原生家庭疗愈课
苹果用户后台回复 原生家庭 即可订阅
这位吉利根博士,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他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米尔顿·艾瑞克森的嫡传弟子。
武老师对吉利根博士也盛赞不已,曾说道:
“如果说,我只承认我有一位老师的话,那就是斯蒂芬·吉利根博士。”
而当学员问起他是如何成为心理学家时,他谈起自己混乱糟糕的童年,那时浑浑噩噩,受到过的各种创伤,然后带着玩笑地说了一句:
“这样的家庭,是不是注定了要出一个心理学家?”
在后来,他开启了漫长的心理学学习和传播之路,不断努力修复自己的创伤,同时希望可以把爱和能量传递给大家。
他在中国授课近20年,每场工作坊都一票难求,开设课程更是创下百万销量的记录,好评不断。
不同于高昂的工作坊价格,自由灵活的线上课程,便利了全国各地的学员,不管有没有心理学基础,这门课都展示了非常便捷的学习方式。
课程保留了吉利根老师的原声音频和英文原稿,就是想让大家在线上也能体验到原汁原味的疗愈之旅。
当然,不用担心听不懂,我们邀请了资深专业的中文传译团队,可以无障碍聆听吸收导师智慧,理解自我疗愈的实操要点。
同时,课程配套提供中文译稿和中英对照译稿。
此次线上学习费用不到线下的1/100,就能体验到享誉世界的心理导师的超值好课。
我们都需要一个重新养育自己的机会,好好被爱一次。
导师原声亲授 原生家庭疗愈课
苹果用户后台回复 原生家庭 即可订阅
这门课程,适合渴望摆脱原生家庭伤痛的每一个人。
吉利根博士会亲自精细地拆解自我疗愈的结构,有步骤地深入意识层面的疗愈:
在困境中回归自我中心;
你与母亲的关系;
你与父亲的关系;
你与另一半的关系;
你与孩子的关系;
同时教授疗愈创伤的其它方法和进行深度疗愈的日常练习。
你活得更好了,围绕你的一切重要关系也越来越好。
课程音频共为中文、英文、中英双语3种形式,支持无限回听。
5步法如何支持疗愈原生家庭?
打破原生家庭的魔咒:学习如何看到并应对原生家庭中的伤痛与限制,尽可能走出负面影响,让正向引导发挥强大作用;
理解情绪和压力:学习调节情绪,化解原生家庭带来的情感创伤,调频到一个正向、充满创造力的状态,重建内心的“能量场”;
更和谐的家庭关系:总结了吉利根博士近50年经验,学习听见内在召唤,以“我”为中心,来应对复杂的家庭关系、婚姻问题、亲子问题;
学习自我成长:挖掘深层的自我意识,给予接纳自己、肯定自己的能量,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
导师原声亲授 原生家庭疗愈课
苹果用户后台回复 原生家庭 即可订阅
- 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