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为什么说,尽量不要读“畅销书”? ·  昨天  
三联生活周刊  ·  房价跌去三分之一后,我决定不再焦虑 ·  5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邵艺辉:我就是适合做导演的天选之女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生活周刊

不爱收集的我,中年开始帮孩子“攒破烂”

三联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24-12-08 18:00

正文

本文系杂志“个人问题”专栏稿件,来稿请投至:

[email protected]
|晓萧
我家有一个柜子,专门用来摆放孩子各个阶段的“纪念品”,虽然孩子年龄尚小,但柜子已经被塞得满满当当了。从孕期的四维照片、婴儿期的满月照、剪掉的胎发、脱落的脐带,一直到上幼儿园时随手画的画、封皮不知所踪的课本、同学送给他的祝福卡片等,但凡我认为孩子长大后能从中找回一些童年记忆的物品,一概都留存了下来。

《三十而已》剧照
先生第一时间注意到了他记忆中的我和现在的我,对“收集”这件事表现出来的极大反差。记得当年我们结束了异地恋后,先生将一沓信件和信物摆在了我的面前,深情款款地望着我。我只能尴尬地说:“都修成正果了,以后还是多向前看吧。”多年后,突然热衷于收集孩子“周边”的我,再次遇上了先生充满不解的眼神,我只能说:“人一到中年,尤其是有了孩子后,突然有了怀旧的习惯。我自己的过去是不可追了,就只能帮孩子多留存点记忆了。
或许是新生命的出现,让我不由得回想自己年少时的模样。这才注意到,我的成长过程中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可供参考的物质资料。要想回忆,只能依靠自己模糊的脑补,以及从长辈那里听到的精彩片段集锦,勉强拼凑出一个不准确且不完整的版本。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父母一直以来也很喜欢收集。只不过他们有自己的偏好,谁也没有将目光投向我用过的物品。母亲偏爱收集诸如纽扣、彩绳、礼品袋、毛线团之类,在她看来总有一天会派上用场。父亲的收集则是以他自己的兴趣为导向,包括邮票、古书、旅行纪念章等。人在年少时,并不懂得往回看的道理,心里只有未来,我也不例外。多年来我一边对父母的收集行为不以为然,一边将自己所有能供日后忆旧的物品,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地处理掉了。

《致1999年的自己》剧照
这样没心没肺地成长起来的结果就是,过往的种种对我来说是断片状态。直到最近,我一边后悔可供自己回忆的资料太少,一边想通过各种可靠的物品,而不是我并不可靠的转述,来帮孩子记录下成长中的各种里程碑式事件。也许在每个母亲眼中,孩子普普通通的一举一动的意义会被无限放大,因此不只是柜子里的实物塞得越来越多,照片、视频等电子资料也日益浩瀚了起来。
前些日子,我帮父亲收拾书房,打算将暂时不用的物品打包放到储藏室去。没想到,从他的书柜深处,翻出了几本我高中时的读书笔记。时隔多年再读这些自己写下的字时,我不禁感慨,这本笔记简直让我与高中时的自己再次重逢。这个念头倒是给了我一些新的灵感,我为孩子保存下的物品,是不是都能担负起让孩子与曾经的自己重逢的作用呢?在保存的过程中,有没有可能,因为我童年记忆的缺失,所以在不知不觉中,我会对有些物品赋予过多的个人情感,从而忽视了物品对于孩子本人的意义呢?

《小夫妻》剧照
有一天,当我打算把无意间从衣柜里翻出来的一条泛黄的围兜装进柜子里“珍藏”时,从未过多关注过我的收集行为的当事人,也就是我的孩子,突然在一旁纳闷地问:“妈妈,你为什么要收集破烂?我想故作高深地告诉他:“‘破烂’能让未来的你看到过去的你。”但当我低头看到围兜上一片片醒目的污渍时,一时也想不到它会让孩子与童年产生什么样的联结。看来,在收集的路上,我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排版:桃桃 / 核:然宁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个人问题”栏目读者投稿文章。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三联生活周刊》投稿邮箱

个人问题投稿

[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号投稿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读者来信投稿

[email protected]

生活圆桌投稿

[email protected]

头条号“粉丝信箱”

[email protected]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