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乡村与城镇建设
住建部《小城镇建设》杂志社官方新媒体平台,村镇第一科普平台!我国村镇建设领域权威政策宣传与学术交流平台!《小城镇建设》杂志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会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连云港市场监管  ·  市政协副主席韦怀余调研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  昨天  
中国交建  ·  公司召开2025年市场、投资工作部署会议 ·  2 天前  
中国城市规划  ·  科普 | ... ·  3 天前  
兵团零距离  ·  兵团:各师市重大项目陆续开复工 ·  3 天前  
中国城市规划  ·  要闻 | 打造更多数据应用场景,有关部门这样发力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乡村与城镇建设

【2018.6期】浅议生态社区营造策略——以台湾桃米村为例

乡村与城镇建设  · 公众号  ·  · 2018-07-20 18:20

正文

------据说搞村镇的都关注了我们------


引 言

社区(Community) 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提出,他认为 社区 是指地域范围较小的、其居民具有较紧密的相互关系的、传统性较强的地方性社会[1]。这种社会通常具有较为统一的管理制度及人情关系,多以居民公认的 公约 作为约束管理的准则。而生态社区是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的社区运作模式。良好的生态社区应兼顾人类的生存状态、动物保育的状态、生态涵养的状况等多方面。这就对聚落的产业类型、产业业态、功能建筑的物理能耗等提出了较高要求。在当代乡村转型升级的路径中,单一农业产业已很难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生态社区低耗能、高效率的发展模式备受青睐。


桃米村曾被当地人戏称为 鬼都不敢来的 穷乡僻壤。埔里县作为台湾南部唯一一个不靠海的县,在经济区位、交通区位等方面具有先天的弱势。桃米村原为传统的农耕村落,以种植麻竹笋为主要产业。而随时代的发展,传统农业生产效率的低下及农耕经济的衰颓,导致桃米村经济的日趋衰落,年轻劳动力外流、人口结构老化等问题成为桃米村发展的障碍,加之地理位置处于垃圾填埋场之上,区位条件恶劣,直至20世纪 90 年代桃米村仍是南投县最为贫困的地方。 1992 年的 921大地震 对台湾造成了巨大的创伤,桃米村是重灾区,原本就贫瘠寥落的村庄更加无处发展[2]。在民间组织新故乡文教基金会的帮助下桃米村在十年内从一个地处偏僻且经济落后的内陆乡村成长为一个风格独特的生态社区,接连完成产业升级、生态涵养、动物保育等多个课题,是目前国内较为成熟的生态社区。


村落概况


桃米村位于台湾省南投县埔里镇境内,南投县埔里镇是台湾的地理区位中心,是台湾唯一一个不靠海的县。聚落的西北紧邻暨南国际大学,南部距日月潭直线距离仅10公里(图 1 )。建筑布置因地就势,随形而建(图 2 )。


图1 桃米村地理区位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图2 村庄肌理

资料来源:卫星影像图。


台湾中部的南投县地处中央山脉西北,山岭茂林环绕,水汽资源充沛;居于埔里南部的日月潭山水青碧,民居建筑散布于山丘池塘之间。整个村落沿中潭公路呈带形发展,并集中于公路西侧建设。桃米村的水资源丰沛,有6条溪流穿村而过,水质甘冽,素有 埔里泉水甲台湾,桃米泉水甲埔里 之誉,清冽的泉水灌溉农田、滋养山林,形成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桃米村拥有全台湾一半以上的青蛙种类,坑谷湿地之上、溪流水系之旁尽是青蛙蝌蚪的身影。郁郁葱葱的山间茂密植被为青蛙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同时以青蛙保育为主导的桃米村生态系统,强化完善了桃米村的自然系统网络。其以社区营造为主要策略的发展模式,使得桃米村成为文创社区的典范。


社区产业类型


1
生态社区产业


a.产业定位


生态社区是指社区居民将支持性社会环境与低环境冲击的生活方式相结合的都市或乡村社区。通过生态设计、生态建筑、永续栽培、能源替代品等手段达成此目标①。桃米村的社区营造措施从生态切入,源于农委会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生态调查及规划,发现桃米村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拥有台湾地区 29 种蛙类中的 23 种,台湾地区 143 种的蜻蜓类昆虫中有 49 种长期出现于桃米村。优渥的先天自然环境决定了桃米村的产业定位为以生态涵养为前提的生态旅游为主的发展模式 [3] (图 3 )。巨大的 生态资产 资源禀赋的条件下,桃米村选择了生态保育策略,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社区发展模式。


图3 桃米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生态社区自身的生态属性是其根本属性,置身其中可以感受到土壤、水、大气、风、小动物、植物之间的交流互动,其中完整的产业链及食物链赋予人群安全感,营造出与自然亲近的自给自足的社区环境;生态社区具有社会属性,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给予他们深度的社会归属感、生活安全感,让每个人的声音都被听到,每个人都被赋予同等的权利,在平等互助的原则下让人群在社区中找到温暖。生态社区具有文化属性,它以抽象的文化精神带给城市的人群心灵上的关怀,以多元的文化产业、浓郁的艺术家情怀感染其中的居民及游客,熏陶出人们对生态社区的精神向往。


b.产业特色


与旧时单一农耕经济的发展状况不同,桃米村采用了以生态产业发展为主导的多元产业发展模式。新故乡基金会充分利用桃米村湿地,溪流等丰富的地理资源,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引导其完成对青蛙、蜻蜓等昆虫从认知到保育的一系列工作;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及人工干预活动,营造出桃米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循环系统。从社区全体成员集体维护、监督桃米村的生态发展,到开展多样的人与自然亲近的社会活动激发社会各阶层人对生态社区的了解及认同等多种方式推动生态社区的运营,使生态生活的理念在社会上蔚然成风,为桃米村生态社区营造良性发展环境,进一步促进桃米村生态产业的完善。根据特生中心的调查结果,桃米村现有常年可见鸟类约40多种,蛙类约 15 种,蜻蜓类约 26 种。在社区的内部生态环境成熟后,开始修建湿地、步道、公共设施,引入文创产业等工作,最终将桃米村转型为以动植物保育为主导的、人与自然亲近的生态社区(图 4 )。


图4 桃米村的湿地景观

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通过自然环境质量的提高进行动植物的综合保育工作,结合其社会、文化属性综合发展,以丰富的产业业态促进生态社区的良性发展(图5)。土地伦理及保育美学大师李奥波的观点: 一件事情要是倾向于保存生物群落的整体性、稳定性及美便是对的。若它的倾向不是这样,那么它就是错的。[4] 首先,桃米村从生态规划及水池规划设计的角度改善动植物物种的生存环境,遵从自然规律涵养生态环境是生态社区的基本要义;其次,桃米村从单一农业向第三产业的成功转型给桃米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潜力,衍生出的观光农业、建筑业、文创业、服务业等产业业态均基于生态和谐的原则进行特色发展,形成以生态社区为核心的多元产业协同发展的社区营造模式,复合产业协同发展其与不同社会群体相互呼应,体现出生态社区的社会属性;最后,结合当代文化潮流,把握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汇现代文化时尚,催生出与时代共振的生态社区。


图5 生态、社会、文化产业业态集合韦恩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2
文创产业


a.产业定位


台湾文创产业的发展缘起于20世纪 90 年代初成立的台湾省手工业研究所,旨在推进建立社区文化、凝聚社区共识。文创产业的发展要义即为不同行业与不同领域的 跨界 合作,桃米村利用种类丰富的昆虫资源,结合对台湾影响最早的宫崎骏动画风格,塑造了许多可爱、饱满的卡通形象。它们或散落池塘边,或陈于店内,形成浓郁的文创产业氛围,桃米村也被外界亲切地称为 青蛙王国 [5](图 6 )。


图6 桃米村民宿内景

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b.产业特色


桃米村拥有台湾大部分的青蛙种类,在数量上更是占据了当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故在文创产品和建筑的装饰方面予以强化,不仅有各色各样的青蛙文创玩偶和竹帘装饰,室外平台的栏杆柱头等各处装饰上均有雕刻精美、形态活泼的青蛙形象。在房前屋后的景观小品建造上,各种姿态的青蛙或匍匐于池塘山石旁,或攀附于陶缸的侧壁上,配合灯具和灯光的设置,形成了不同时间段的形象强化。通过造型设计,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材料制作成当地的豆娘、蜻蜓形象,将其安放在池塘边、木桩上,烘托生物与自然和谐栖息的氛围。配合志愿者讲授的青蛙主题生态课程与青蛙保育知识的普及,将桃米村对青蛙的生态保护扩展到对青蛙文化的保护。村中建筑的室内室外处处可见青蛙的社区主题形象,从室内到室外各功能建筑细部装饰乃至建筑小品命名,无处不在刻意强化当地青蛙主题的形象(图7、图 8 )。置身其中仿佛深入了青蛙的王国,整个社区充满童真自然的气息,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社区建设原则。


图7 社区中随处可见的青蛙元素

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图8 室外青蛙雕塑

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桃米村文创产业的发展得益于1994年台湾文建会倡议的 社区总体营造 策略,透过文化的视角将艺术与产业相结合,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第三产业精细化管理分工,打破一产、二产与三产之间的界限,融合发展之下创造出新的创意增长点。搭载不同领域的优质资源,文化创意以不同形式得以传达,以二产、三产融合发展的模式作为产业升级路径,可以实现文化创意产业永续发展。


社区营造策略


1
社区公约管理


20世纪 90 年代,台湾戒严基本解除, 草根民主 等政治文化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自下而上推行的运动,这种自下而上的社区营建模式成为台湾村庄建设的一股新力量,随着1993年 社区总体营造运动 的兴起,桃米村的社区营建活动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在村民上下一心的努力下,桃米村成为自下而上、无政府组织(NGO即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的社区营造的典型 [6] 。桃米村先天丰富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原为报社记者的廖家展、颜新珠夫妇,在经历了 921大地震 的创伤后发起新故乡文教基金会,义务承担起了桃米村的重建工作,传统农耕产业逐渐衰退让他们将关注重点转向了生态社区营造的多元产业类型,重建中的村落的发展重点,也转为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的生态旅游,并结合生态社区的营造模式发展桃米村的经济。新故乡文教基金会从最基本的清理溪坑行动入手,村民由最开始的应者寥寥,到后来通过社区影响力较大的成员的带领引导全体成员加入社区改造。在集体行动中凸显每一位村民的价值,激发村民的创造力。


充分利用桃米村良好的自然资源,结合桃米村种类多样的青蛙品种,对青蛙开展保育培育工作。通过整修自家旧房屋,提高社区空间品质,投入以民风淳朴好客、亲近自然生态环境、特色餐饮美食为主旨的民宿运营,形成待客亲切,装饰新颖的民宿群,并在此基础上对村民进行专业化、标准化的培训,形成标准明确的规范化民宿经营模式。桃米村借助民宿产业开展周边环境整治、主题景观营造等行动,形成生态科普、农业体验等功能综合的观光休闲旅游地(图 9、图 10 )。


图9 桃米村的街巷空间

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图10 与环境呼应的创意民宿

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为保证社区这种自组织运作中组织成员的平等,处处体现其公平的态度,作为发动主体的新故乡文教基金会,其工作内容包括对于村民社区营建意识的提高、民宿单体的建设导引、青蛙形象的引入与创造、水系生态性治理等问题的建议与指导等,在社区重建的过程中一直扮演着 协作和指导者 的角色,而非具体项目的 直接参与者 ,他们作为社区营造的 第三方 ,引进人才、资源,协调桃米村现有资源与引进资源的关系,对桃米村进行充分宣传。由此形成了村民自主经营、良性互动的社区营造模式。


2
社区产业引导


旅游经济和文创产业推动了桃米村经济的重振,逐渐吸引了外出劳动力的回流,在新故乡文教基金会的支持和鼓励下,桃米村逐渐变成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及生态社区营建典范,吸引了更多设计师在此展示其作品。村落中沿街开设有各种文创产品的工艺商店及风情民宿;村中景观小品建设处处渗透并贯穿着青蛙的主题元素;台湾本土艺术家们将其象征爱与希望的文创作品布置在村落中点缀村落景观;地震导致的大坑也被改造成景色秀丽的人工湿地,村落中心结合山水环境的建设,移筑由建筑师板茂设计的日本鹰取的纸教堂(Paper Dome),营造了一个开放通透的公共空间,吸引了大量的文创者将自己的作品展示于此(图 11 13)。在观光产业的基础上引领台湾文创产业的发展,同时借由文创作品作为桃米村宣传旅游的吸引点,丰富了桃米村的产业类型。


图11 民宿单体及外部环境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图12 社区中随处可见的景观小品

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图13 纸教堂的半开放空间

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建筑单体形象


1
生态建筑


村内的建筑营造,注重发挥设计在物质空间形态上的创造力,将科普画廊、咖啡屋、便利店、休息廊和卫生间的空间进行组合,设置于整治过的景观水池之上,构成形态独特的建筑形象(图14)。为强调纪念性建筑,鼓励修缮改建既有建筑,避免资源浪费,移筑日本地震纪念建筑 纸教堂 作为社区公共活动中心,由新故乡文教基金会会长廖家展出资,村民通过与义工合作的方式移筑了由坂茂创作的位于日本神户大地震十年 服役 期满的纸教堂。纸教堂成为桃米村综合当地村民集会、婚礼庆典、社区中心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活动空间。在灾后及时为受灾者提供简易祭拜场所的背景下,纸教堂的建设无论从建筑结构选型还是各种材料的运用均倾向于选择装配式且易于搭建的方式,也为后续纸教堂的移筑打下良好基础。建筑立面由长方形拼接而成,一半的长方形可完全打开,增加了人群的活动空间,有利于室内外空气流通;内部椭圆形空间可容纳至少80个可移动增减的座位 [7] (图 15 )。作为社区内最具有纪念性意义的建筑,在周围山水环境的映衬及周边文创元素的烘托下,纸教堂成为桃米村的重要地标景观。


图14 景观水池之上的功能建筑

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图15 纸教堂内部空间

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桃米村的单体建造充分利用建筑细部处理,营造出微物理环境的循环,起到节能环保的作用。培养桃米社区的建筑、版模、景观人才,成立桃米社区工班,充分运用当地材料,结合当地做法,迎合当地人的生活习惯,打造出具有桃米特色的 在地建筑 [8]。


2
建筑生态物理环境营造


桃米村的社区营造同样注重建筑细部营造,如通过对无障碍坡道的设计,将其与外部路径线性进行曲折对接,既满足了行动不便人群的需求,又起到美化社区环境的效果(图16)。在具体的工程做法上注重坡道侧壁形态及灯光光线的影响,强调材料的变化将其与池岸连贯并体现出对使用者的关怀。


图16 建筑入口的无障碍坡道

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在建筑物理环境的营建上,桃米村强化通过生态措施降低运行费用和提高建筑的室内空间舒适度。部分坡屋面建筑上设置水管滴灌,浇灌房屋周边的植物同时调节室内外气流,形成空间气流的微循环;木质材料建筑的墙板高处开设通风百叶窗等设施,丰富立面层次,同时加速室内热空气向外流动,达到节能环保的效果(图17、图 18 )。


图17 水管滴管调节室内外温度

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图18 立面高处的百叶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