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还在娘子关火电站做工程师的刘慈欣发表了中篇小说《流浪地球》,并凭此获得了当年的
中国科幻银河奖特等奖
。
当时在科幻圈内,刘慈欣已经是众望所归的新一代旗手,但在科幻圈之外,他只是个nobody——在这个离省会太原5小时车程的地方,没人知道居然有个中年男人在写一种叫科幻小说的东西。
大概那时候刘慈欣自己也不会想到,他能在日后获得世界科幻界的最高奖项雨果奖,一夜成名,并
在这个春节迎来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改编电影《流浪地球》。
作为小说的《流浪地球》已经凭借银河奖证明了自己,那
作为电影的《流浪地球》究竟成色如何呢?
作为科幻迷和刘慈欣的老读者,我在观影之后长松一口气:幸好幸好,这不是一部骗钱的烂片。正如这几天的各类影评所说的那样,
这不止是一部合格的商业片,还是一部特效出色,配得上刘慈欣原著水准的中国科幻电影。
接下来,我就从视效和剧情两方面,来谈谈我个人对这次改编的一些看法,以及一些让我惊喜的点。
视觉效果
刘慈欣的作品,大多是货真价实的
「硬科幻」
,着力展示科技本身的美感,甚至不乏以光年为尺度的大场面。
比如《流浪地球》的核心设定,就是膨胀的太阳将摧毁地球,于是
人类给地球装上了一万架推进器,要将地球推离现有轨道
。在转向并远离太阳的过程中,
地球表面温度急剧降低,冰封千里
。人类为了避难,只能钻进地下城。
光听设定,就知道这是一个冷酷硬核的科幻故事,
需要精湛的视觉效果,来为全片奠定基调。
如果是成本低下的五毛钱特效,或者是给人物加上了低级的磨皮滤镜,那……我可能会中途退场。
不过这些担心在我看见地球表面的那一刻就烟消云散了。
巨大的等离子推进器、充满粗粝工业感的车队、被坚冰包裹的城市
,一瞬间就把我抓进了刘慈欣的世界——没错,就是这个味儿!
接下来的另一个近乎炫技般的
特效长镜头
更让我惊喜:镜头从主角开的车上拉远,越过高耸的脚手架,俯视整个灰白的地球,再快速拉远,穿过空间站,继续拉远,直到木星……整个过程中,我一直在奋力深呼吸,这是人感受到震撼时的本能反应。
等这个长镜头过去之后,我已经彻底兴奋了起来。同时脑中回闪过另一个想法:
二刷一定要去看3D IMAX版本的!!!
如果说这些镜头让我彻底放下心来。那能让我
「惊喜」
的点,就是下面这些画面了:
在昏暗但热闹的地下城里,一闪而过的是
王府井大街的路牌
;
在主角上到地面之后,一抬头看见了
被冰封的中央电视台(大裤衩)和国贸建筑群;
主角为了执行任务穿越上海,头顶上是
被冰层封冻的上海滩三大建筑
……
为了避免剧透,多的我就不说了。反正济宁、杭州、淮安等城市,都以不同的方式在影片中露了脸。
我看到这些画面的时候,真的是惊喜。在各种电影里,华盛顿的白宫,纽约的帝国大厦,伦敦的塔桥,都被外星人、恐怖分子、变异的大猩猩摧毁过上千次,过瘾是过瘾,但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些建筑只具有符号意义,并无切身感知。
而一旦
大银幕上出现天天上下班路过的建筑群,看到这些熟悉的城市和标志性建筑
被毁灭的时候,那种
强烈的代入感,
是看白宫被炸100次也感受不到的!怎么说呢,光冲这一点,我就觉得值回票价。
剧情
我上初中时就看过《流浪地球》小说,这次在观影前,我又把它翻出了看了一遍——反正也不长,
半个小时就看完了
。
问题就出在这儿,
《流浪地球》原著设定宏大,其实最适合处理成体量厚重的长篇小说
。但刘慈欣拿着这个点子,却只写了个几十分钟就能读完的小中篇。看起来是酣畅淋漓,但更像是一个长篇小说的缩略版:有非常漂亮的骨架,但细节不够丰满,很难撑起一部电影。这对改编来说是个难点,
它意味着编剧必须自己给这具骨架添加血肉,也就是新的故事线和细节。
幸运的是,导演团队在这一点上的处理也很恰当,这是一个
有头有尾,有悬念有矛盾,一波三折又三折的拯救地球的故事。
全片有
两条主线
,
一条是以屈楚萧(儿子)为主角的地面故事线,另一条是以吴京(爸爸)为主角的空间站故事线。
在地面故事线里,有叛逆,有冒险,有热血,还有大量的灾难镜头和科幻背景,算是主线。顺便一说,这虽然算是一部灾难片,但其中的各种
插科打诨
等幽默元素很多,完全不必担心过于严肃或悲情。
拿着原著的点子,加上这条丰满的主线,已经可以做到合格了。所以我的预期是,吴京这条太空站的故事线,只要按部就班,展现一下跟儿子之间的纠葛关系,最后再助把力,就算完成任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