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山浮生
来跟我一起打开脑洞,认识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联想正与DeepSeek探讨更多深入合作,股 ... ·  昨天  
罗辑思维  ·  史上最强春节档:一场“理性主义”的胜利 ·  2 天前  
界面新闻  ·  雅诗兰黛全球裁员规模扩大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山浮生

基辛格认证!九千岁附体!美利坚为何与明朝如此相像?

北山浮生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4-12-02 17:58

正文


接上文: 为什么岳飞必须死?从宋朝的兴衰,看美帝的注定归宿!

上文中,我们说美国一次性集成了中国历代王朝的所有主要弊病,并借宋喻美,分析了为什么美帝必然走向崩溃。但要说和美国的相似度,那个朝代都比不上我大明。
本公众号曾经分析过,晚明与美国的相似性: 以金融视角看世界:从万历十五年到2017年,大国衰落的轮回又将重演?
明末 “六大作死 症状 ”: 军队军阀化,文臣犬儒化,文化极端化,皇帝理想化,百姓赤贫化,富人无税化, 美利坚也是一个也不能少啊!
本文将告诉你,美国不是到了后期才开始像大明的,而是从诞生的一开始就像,而且越来越像。简直就是异父异母的孪生兄弟。
这不是我瞎说,而是由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政治家亨利·基辛格官方认证的。

美利坚与大萌王朝


2023年2月,100岁的基辛格语出惊人:“你们可能不相信,但我认为现代美国和明朝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作为一名喜爱中国历史的犹太精英,国际政治老江湖,基辛格此言在美国舆论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美国诸葛基辛格

首先,建立者的背景。
基辛格认为明朝开创者——明教徒朱元璋,很像美国建立者清教徒(按照明朝的命名逻辑,美国岂不是叫清国更合适?原来清国正统在北美啊!)。
基辛格指出:“朱元璋励志要统一中国,而清教徒们也是怀揣信仰之火,跨越大洋来到美洲,试图在这片未知的土地上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
基辛格没有提到的是,明朝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推翻元朝殖民统治,而美国是从英国的殖民地独立,英国本土相当于仍然长期存在的北元。两者都是从殖民地身份获得独立,并且和殖民母国长期对峙。
一些大殖子喜欢攻击明朝国父朱元璋,那就等于变相攻击美国的奠基者们,倒反天罡了属于是。
其次,内部党争。
在明朝万历时期,东林党与三党之间的斗争可谓激烈。而在现代美国,民主党与共和党的争斗同样引人注目。基辛格表示:“无论是东林党还是现代美国的党争,都带来了内耗和分裂,使得国家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第三,财政困境与政治动荡。
在万历时期,由于“三大征”的影响,明朝财政陷入困境。而现代美国同样因一系列军事冒险而面临财政危机。基辛格指出:“历史的轨迹居然如此相似。”此外,他提到明末三大案之一的“梃击案”和前总统特朗普被迫出庭审讯,显示出社会规则正在被打破,内部斗争日益加剧。
第四,未知挑战。
基辛格还提到明末的“萨尔浒之役”,暗示着现代美国当前的强势地位可能面临挑战。他说:“我们还没有见到明末的‘萨尔浒之役’,但这并不代表未来不会发生。”
经过基辛格认证的“入关学”,已经传到美国精英耳中。美军只敢到处晃悠,但是绝对不敢下场跟解放军正面冲突,多多少少是有担心搞成美国的“萨尔浒”的成分在里面。
但是美国又刹不住车,为了挽救它马上要上天的美债,不得不在全球各处煽风点火,挑起事端,迟早一天要翻车。这两天不是又在叙利亚搞了一波大的吗,中东战争有全面爆发的趋势。明朝后期“三大征”把自己财政拖垮,但是它为了维护亚洲秩序又不得不出征,也是十分神似了。
要搞清楚为什么美国和大明这么像,我们要回溯到美国的起源。殖民地猥琐发育的过程这里就不提了,咱们直接从独立战争开始!

北美小明朝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之后,其实美国作为一个国家并不存在,而是意见分歧,矛盾重重的十三个自由州,也就是从英国手里独立的十三个殖民地。
究其原因,美国独立战争这个名字并不准确。这场所谓的“殖民地独立战争”,其实跟美国人关系不太大,而是英法全球争霸以及相互制衡的产物。
公元1756年到1763年,欧洲的两大军事集团——英德(普鲁士)同盟与法奥俄同盟,为了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史称“七年战争”。这场被称为“第零次世界大战”的七年战争,又是英法第二次百年战争(1689年-1815年)的一部分,直到拿破仑落败才算最终结束。
七年战争的最大赢家是英国,其中一个重要的结果是,英法西在北美的殖民地被重新划分。法国 在七年战争战败后被逼签下了巴黎条约1763(Treaty of Paris of 1763),根据该条约,法属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东部地带的整个新法兰西地区全部要割给英国,法国仅仅保留纽芬兰附近海域的两个小岛。因此, 英国获得了从加拿大到美国东海岸的广大地区。当时,北美殖民地居民主要都是英国人的后代,他们非常肉麻地 为英国国王乔治三世 歌功颂德, 称颂其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自由保护者”。
七年战争前后北美殖民地的变化

于是我们就有了“常凯申之问”:
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景象犹在眼前,为何短短十几年之后,这里成为大英第一帝国霸权的葬送之地了?
优势大师常凯申
原因在于,殖民地居民只是关心如何搞钱,但英国国王需要考虑的问题就多了。
英国虽然打赢了战争,却造成了国库财政空虚。英国一下子花掉了1.5亿英镑,还另外背上1.3亿英镑的债务。为了将战争中的损失弥补回来,那就只能苦一苦北美殖民地的百姓了。比如说,在北美殖民地增加税收,阻止殖民地商人与敌国(法国)商人通商,授权海关搜查船舶和仓库,以打击走私。
1763年,乔治三世为了增加皮毛生意的利润,同时避免 跟西班牙人冲突再引发战争, 把阿巴拉契亚山以西地区作为皮毛贸易区,阻止北美移民越过阿巴拉契亚山,只能由英国公司垄断经营。
补窟窿天师乔治三世
在此后几年中,英国又颁布了《糖税法》、《印花税法》、《汤森税法》等,增加英国在北美的税收,影响力最大的是1773年颁布的《茶叶法》,允许东印度公司直接将茶叶运往北美殖民地,垄断了北美的茶叶市场,而且《茶叶法》除了规定茶叶贸易之外,还涵盖葡萄酒、香料、布匹等几乎所有当时北美的主要贸易商品。
说起来好像加了很多苛捐杂税,导致北美人民的反抗。但问题是,不谈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税负也是一样。
北美殖民地的原始税负低得惊人,据统计,北美殖民地人均税负不到英国本土的1/25至1/50,一年也就七万英镑的样子,平均到当时的三百万殖民地人口,一年的人均税负是三分钱(便士),也就是聊胜于无,加完税之后,人均税负也远远低于英国本土居民。英国的加税政策对于普通人,比如农民和手工业者几乎没什么影响,但是对于 北美贸易商、种植园奴隶主的利益影响比较严重,因为会直接跟他们抢生意。
如果这点税负都能激起造反,当今世界就不应该存在什么正常的国家,人民不是在造反,就是在造反的路上。
那么,北美殖民地造反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光看美国的历史,你是看不明白的。但对比明朝的历史,就可以一目了然。
朱元璋兴起于江淮一带,通过北伐建立明朝。整个明朝,都受南北双中心斗争的困扰,明朝一切大事,都与南北博弈脱不开干系,也贯穿了整个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
对比明朝初年,北美十三州相当于京津冀一带,由于军事行政财政一体化,已经成为尾大不掉的独立王国。
因此,英国政府和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一样,考虑进行“削藩”,这不是很合理吗?
削藩圣手朱允炆
与建文帝的激进削藩不同,英国政府采用的,甚至是宋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策略,从收归财政权力的角度,首先削弱殖民地的经济基础来缓缓图之,合理程度更是倍增。 参见: 为什么岳飞必须死?从宋朝的兴衰,看美帝的注定归宿!
不列颠和北美之于大英第一 帝国,就如同河北和江南之于大明帝国。 明朝的历史告诉我们,这两个中心如同跷跷板的两头,不管你压住哪一头,另一头就会给你来点灵魂震撼。
这还真不是我开玩笑,葡萄牙王室曾经考虑搬到南美,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曾经考虑过把中央政府搬到印度,但是明朝的故事已经告诉我们,别折腾,折腾也没用,该出事还是会出事。
美国就是在Bug中诞生的一套系统,这套bug没有被修复,但是通过矛盾不断转嫁,反而塑造了后来的美国。美国从大英第一帝国双中心对峙中诞生,诞生之后长期存在南北对峙的问题。 南北战争统一美国,发展到今天,又变成了东、西对峙的问题。
今天的 美国,终于避无可避,必须要直面冲突。歪脖树上的崇祯,等人跟他作伴呢!
树下小飞龙朱由检

犹太人煽动反英宣传


同样是经济削藩,为何宋太祖搞成了,乔三翻车了?
如果类似的问题出在欧洲其他国家身上,那么根源往往是大英搅屎棍。几百年的磨炼,让英国在其他国家制造内斗纷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这回主角是大英自己啊,他总不能自己搅自己吧?
答案:问题出在犹太人身上。
国有难, 犹必乱 ”。
犹太人不一定是动乱的主力,但绝对是动乱的推手。
没有祖国、四处流浪、极度缺乏安全感、且依赖金融为生的犹太人,把削弱其他民族的民族认同,挑动国家内乱、并且从中牟利,作为本民族的生存之道。
犹太人才是这个世界上真正的搅屎棍,只是曾经长期披着英国这层皮而已。
这也是犹太人总是拉仇恨的一个重要原因。
围绕北美殖民地,盎萨民族因为利益问题,产生了分裂的种子。
犹太人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他来了,他来了,他带着钱袋子走来了!他挥一挥手,带来战争与死亡,又从中收获了更多的资本收益。
犹太金主爸爸,为何舍得在美国身上下血本?
虽然 当时犹太金融资本主要寄生在英国,但是犹太人对于英国依然怀着深深的 戒备之心, 提防排犹历史再次上演。
有机会 让盎萨民族内斗,不仅能从中渔利,还能建立一个新的更容易控制的金融分基地。 这种好事,犹太人怎么可能不掺和一脚?
在欧洲长期被排挤的犹太人,早就把北美看做他们的“应许之地”。 与英格兰相比,美国距离欧洲更远,更安全,作为金融中心更有发展前途。只不过,当时的美国在欧洲人眼里还是遥远的蛮荒之地,美国的经济总量,更是距离当时已经掌握海洋霸权,并即将登顶世界霸权的英国差得很远。因此美国作为一个很有潜力的未来之星,这犹太金融资本所做的一个长线布局。
在犹太资本的支持下, 在北美殖民地, 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各种报纸、小册子,如同今天的脸书,推特,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反英宣传“认知战”。其中最典型也是最成功的代表作,是托马斯·潘恩的《常识》。
美国革命之父潘恩
潘恩宣称,如下都是如常识一般的真理:“乔治三世只不过是大不列颠皇家畜生”,他是北美事件的万恶之源。英国王室并不神圣,因为据英伦三岛征服史记载,英王的“始祖是某一伙不逞之徒中的作恶多端的魁首”。“只要我们能够把一个国家的专权形式,一个与众不同的独立的政体留给后代,花任何代价来换取都是便宜的”。
一家英国报纸惊叹:“很多读过这本书的人改变了态度,哪怕是一小时之前,他还是一个强烈反对独立思想的人。”华盛顿曾承认这本书在“很多人心里,包括他自己在内,引起了一种巨大的变化”。在《独立宣言》中强调的那些民主原则,早已被《常识》以更酣畅淋漓的语调阐述过。《独立 宣言》的作者杰斐逊也曾坦率承认,他引用过《常识》,并对此“引以为荣”。

《常识》宣扬“异端的激进主义”,强调个人自由、思想自由、反抗暴君的权利、宗教宽容和议会改革,被誉为“美国独立革命的教科书”,也被誉为“全世界第一本真正的畅销书”,短短几个月内被印刷了五十万册。当时在许多北美乡村茅舍,如有幸拥有一本藏书,那自然是《圣经》,可是如果拥有第二本,那就是《常识》。许多大陆军士兵都是因为读了《常识》而应征入伍。

潘恩只受过非常初等的教育,而且他 只在北美殖民地生活了一年零两个月,却能写出这本轰动一时、并深刻影响殖民地政治前景的小册子。这本书堪称美国版《我的奋斗》,对于煽动北美人民造反起到了巨大作用。潘恩到底是如何写出本书,又如何能迅速风靡北美,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谜。

潘恩以“世界公民”自命,为英、法、美三国革命都做出过贡献,尤其是美国,简直就是“美国革命之父”,但最终却被三个国家抛弃,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骸骨无踪,也许就是他思想中的犹太气息太浓烈了?

在这些各种各样的反英宣传下,乔治三世在殖民地的形象每况愈下,逐步从自由保护者变成了独裁暴君。随之而来的是,伴随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分离情绪的滋生,母国英国逐渐成为无诚信而言、蔑视宗教、腐败横行、贪财忘义的国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北美殖民地,则是欣欣向荣、富足安全、热爱自由、充满希望的代名词。
北美殖民地的既得利益者们,玩得就是明末东林党那一套,在人民普遍关心的税收问题上大做文章,提出了“不代表,无纳税”的宣言。 北美长期轻徭薄赋,人民自由惯了,对于远在大洋彼岸的母国,国族认同不断下降,稍微增加一点税就叫苦连天。 他们也很容易找到外国势力给他们撑腰,因此遍地都是反骨仔。
“只能同甘,别想共苦”,这是北美人民心态的真实写照。类似的心态在我国的香港台湾也是随处可见。越是采用惠台惠港的政策,当地居民并不会心存感激,反而觉得理所当然,在境外势力的煽风点火之下,反叛之火反而更加旺盛。

“下金蛋的鹅”的深刻隐喻

当时,在北美殖民地流传如下一副漫画:英国贵族和国王围坐在桌旁,宰杀一只会下金蛋的鹅,这只鹅就代表了北美殖民地。看懂《常识》还得能认字,这幅漫画以具象的画面,让文盲和儿童也能一目了然其含义,成功地激发了北美人民反抗英国统治的不满情绪,成为战前宣传动员的又一典型代表。

下金蛋的鹅这则寓言,最早出自公元前三世纪成书的《伊索寓言集》,相传是亚里士多德的再传弟子,雅典哲学家德墨特里俄斯所编,并托名公元前六世纪的一位名人伊索。由于这则寓言深刻地洞察了人性中的贪婪,因此 在西方流传了两千多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寓言内容是这样的:
在乡下的一个小房子里,住着贫穷的农夫两口子,他们一贫如洗、靠天吃饭,就养了一只鹅,平时想改善伙食,也就是偶尔能吃上个鹅蛋。
一天早上,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妻子到鹅窝里拿鹅蛋,刚一进去,突然大叫一声,“快来呀,亲爱的。你快看,看看这个!”夫妻二人脖子一伸,发现他们养的这只鹅,竟然下下来一只金蛋。拿起来一看,这只蛋耀眼、美丽、沉甸甸、金灿灿,这太不可思议了,这真的是一颗金蛋,该怎么处理呢?随后,农夫拿着这个金蛋到市场上,卖了一个好价钱,他们终于可以买些肉回来改善伙食了,享受了一顿美味大餐。
随后的日子里,贫穷农夫和他的妻子每天兴奋的睡不着觉,什么也不干了,天天就去看他们的鹅,还有没有再继续下下来金蛋。
果然,这只鹅没有辜负他们,每天下一颗金蛋。夫妻二人发誓,从此之后,要把最好的食物留着给鹅当饲料,好好的照看这只鹅。因为只要有了这只鹅,他们很快就能富起来。
很快,这对贫穷的夫妻就摘掉了贫困帽,住进了大房子,变得非常有钱。但是,随着好日子一天一天过,这对夫妻开始有了新想法,他们认为鹅每天只下一个金蛋太慢了,他们想一夜暴富、想要立刻变得非常富有,立刻、马上!
他们认为,这只鹅之所以能下金蛋,一定是因为这只鹅肚子里装满了金蛋。于是,他们想要剖开鹅的肚子,一次性拿出里面所有的金蛋。于是鹅被杀死了,但是里面一个金蛋也没有,这对夫妇又回归贫穷。
我之所以要全文摘录这则寓言,就是因为“鹅与农夫”的这对关系的比喻实在是太精妙了,不仅精妙地概括了英国与北美殖民地的关系,也几乎概括了犹太人的全部历史。
在犹太人看来,他们所寄生的对象,就是那只会下金蛋的鹅。他们需要巧妙运营,让鹅能够持续给他们下金蛋。但最终的结果往往走向涸泽而渔,把鹅给彻底榨干,导致无蛋可下。这时候犹太人就可以考虑收拾行囊换个地方,重复这一流程。
在犹太人所寄生国家的统治者看来,犹太人就是那只会下金蛋的鹅。犹太人通过一系列投机经营,为统治者贡献了大把献金。如果这只鹅蛋下得少了,或者因为压榨太过激起民愤,统治者也毫不介意把鹅杀了。
换句话说,上面的那副漫画,妙就妙在利用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 同时对北美普通民众、犹太金融家、北美奴隶主权贵阶层,完成了思想层面的动员。三方怀着各自的心思,统一在北美独立的大旗之下,汇聚成了共同反对英国的力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