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研习社
顺时针研究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陈忻儿童心理  ·  《认知天性》为什么难读以及解决方法 ·  5 小时前  
陈忻儿童心理  ·  《从心理解孩子》在线课程2025春季班招生开 ... ·  23 小时前  
壹心理  ·  身体有这些症状,说明你心理出问题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研习社

中途岛大胜,中国有苦难言!

历史研习社  · 公众号  ·  · 2019-11-15 22:48

正文

顺时针研习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微信公众号:历史研习社


原创-NO.1246
作者:霍小山
审核:喵大大     编排:耕读


11月8日,美国爱国主义主旋律战争大片《决战中途岛》在国内上映,这部电影改编自1942年6月4日的中途岛战役,它是整个太平洋战争的关键转折点。


那天清晨,美日双方集结了各式潜艇、航空母舰、巡洋舰、驱逐舰等等海上军力、以及零式战斗机与 F4F 战斗机等等空中战力,就在中途岛海域,进行了为时将近 20 小时的海空大决战。


美军的运气实在是好,明明海空军力处于劣势,但却能以少胜多。战斗的结果,美军以沉没一艘航空母舰为代价,一举击沉日本主力航空母舰四艘、巡洋舰一艘。日本在这场决战中,几乎输光了海空军的家底。


不过,中途岛海战的胜利,却促使同盟国将战略重心转向对德战场。


这意味着,中国依然要独自抗衡武装到牙齿的日军,依然要付出难以计数的代价。




01 日军的报复


中途岛海战之时,中日两国军队正在浙江、江西两省激战,史称 浙赣战役


1942年4月18日,由美国航空母舰起飞的B-25中型轰炸机轰炸东京、大阪和名古屋等城市,之后迫降于中国浙江、江西等省一带。美国的这次轰炸,不但报了珍珠港的一箭之仇,而且鼓舞了美国军民低落的士气,但是,中国人民却为此血流成河。 宋美龄在事先得知美国的的这个计划时就极力反对,因为她担心日本会对中国百姓进行报复。


但是,美国政府置若罔闻,依然要执意进行这次规模不大的、象征性的轰炸行动,全然不顾中国人民可能要面对的残酷杀戮。


当美国空军飞行员跳伞降落在中国东部时,许多中国平民百姓和游击队员提供他们食物与庇护之所。果然,日本人很快就对这次的轰炸行动进行了报复,5月,日军动员了五十五个联队的十万名官兵,发动浙赣会战,去搜夺、摧毁他们以为曾给美国人使用过的机场。


日军浴血深入华东腹地两百里,所到之处,寸草不生。举凡美国空袭机曾经飞过的乡村,民居都给烧掉,人民惨遭屠杀,连小孩也无一幸存。


蒋介石当时拍电报给罗斯福,“在东京出其不意地遭到美国轰炸之后,日军开始在许多美军飞行员跳伞逃生的中国沿岸,展开报复行动,屠杀了这个地区的每一个男女老幼。我重复一次,日军屠杀了这个地区的每一个男女老幼”。


事实上,日军不仅大肆屠杀,而且还施放霍乱、伤寒及腺鼠疫的病毒,致使中国军民死伤无算。


更为残忍的是,日军还在浙江进行细菌人体实验。当时驻义乌的日军南京荣字1644部队打著“免费治疗”的幌子,在崇山村林山寺对鼠疫患者实施活体解剖,做成实验标本,并将从鼠疫患者或病死者身上提取的鼠疫细菌命名为“鬆山株”(鬆山即崇山)。事后日军为毁灭证据,于11月18日焚烧了整个村庄。


在整个浙赣战役中,虽然国军最后击退了日军,收复了失地,但是中国士兵和平民死亡达到25万人。


在这数据的背后,无一不是历史的血迹斑斑。


蒋介石在得知日军中途岛海战惨败后,以为未来的形势一片大好,6月16日,他在日记中说“日寇在浙赣尽力进攻,虽占有几个城市;而其最近在中途岛海军之损失如赤城、加贺各航空母舰均已沉没重伤。其所有之主力母舰几乎丧失殆尽矣。此岂得浙赣数城市所能偿其损失于万一乎!据此一点,日寇之失败可立而待也”。


事实证明,中国抗战的局势不仅没有随着日本在中途岛海战的惨败而得到好转,相反更趋恶劣。 这一点是蒋介石所没有料到的,因为按照他的思路,美军肯定会在中途岛海战之后,集中全力。乘胜追击,与中国一道打到东京去。更何况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国军民对日本恨之入骨,理应优先把日本作为暴揍的对象。


但是,美国政府显然没有按照蒋介石的预想走。
刘亦菲在《烽火芳菲》中饰演营救美国飞行员的村姑


02 不利的局面


美国在战前就已经初步拟定了“先德后日”的战略构想,在中途岛取得胜利后,日本联合舰队再也无法在太平洋上把持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美国由此掌握了在中太平洋的制空权,再也不用担心日本人打到美国西海岸了。罗斯福此时认为,太平洋局势已经大体稳定,美国可以放心的开始实施其“先德后日”的战略了。


1942年6月16日,美国陆军部正式签署命令,在非洲和中东设立区域司令部,为控制这一枢纽区域做准备。7月14日,罗斯福明确告诉马歇尔,他不批准将美国战略重心放在太平洋。至于原因,罗斯福在第二天又告诉马歇尔,“首先打败日本的想法是错误的,打败日本只有等到美国海军大大增强之时才有可能。”


而且,罗斯福还有一个天真的想法,“打败德国意味着打败日本,可能不需放一枪和付出一个生命的代价。”后来的历史证明罗斯福错了,打败日本不仅需要放枪,还需要放两颗原子弹。


美国把军事战略的重心放在中东和北非,这意味着美、英、苏三国集体围殴德国,而中国却要单挑日本,中国人民还要付出更多的代价与牺牲。


本来,中国在此之前的战争形势就已经岌岌可危了。


1942年上半年缅甸战役失败,日本彻底占领缅甸。众所周知,滇缅公路是当时国民政府最重要的联外通道,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抗日战争最重要的一条生命线。日本占领缅甸,不但切断了中国的供血血管,而且还可以直接威胁中国的大后方。此后,中国基本上只能通过中印之间的航空运输来获得外援物资。


而且,从印度空运而来中国的物资少之又少,中途岛海战之后5天,宋子文致电蒋介石,声称“综合各方消息,中印空运,六、七、八三个月,每月只能运五百吨”,“美方因缅路断绝,已将拨给中国之十余万万吨械料大部分收回”。


五百吨物资是一个什么概念?这还不够美军一个陆军步兵营的配给量。


大家都知道这么一个道理,当上帝为你关上了门,还会紧接着把你的窗户也封死。日本在中途岛海战失败后,眼瞅着在太平洋上暂时没有盼头了,就转而把进攻的重点放回中国。日本把相当数量的地面、航空兵力调回中国东北、中国内地。

具体而言,日本南方军陆军共有7个师团与7个守备队,其中有5个师团在缅甸和法属印度支那。也就是说,除了在中国的陆军主力师团外,中国战场的侧后也吸引着日本南方军的陆军主力。


然而,面对现代化的日本军队,中国当时的军事实力却是惨不忍睹。 就拿蒋介石最看重的空军来说,1942年6月29日,美国毕塞尔将军在独立调查报告中说,“整个中国空军的力量,不超过50架驱逐机和50架轰炸机,老化、破旧、缺乏零件,完全不适宜和日本飞机进行空战”。


而美国驻华空军的情况也难以直视,罗斯福的顾问居里1942年7月在华实地调查后,报告“我们整个在华空军只有45架驱逐机和7架中型轰炸机”。


初夏时节,中国陪都重庆的全部空防力量只有9架驱逐机和9个飞行员,重庆人民只能被动的在日军的炸弹下四散逃跑。相比之下,此时的英国,已经可以一次性出动上千架飞机去攻击德国的一个城市。


由于空军力量太过薄弱,导致日军可以肆无忌惮的一边轰炸重庆,一边蹂躏浙江。面对这种困境,中国政府自然要想方设法改变美国的全球战略。
高小华《重庆大轰炸》局部图


03 无用的努力


蒋介石开始做出行动,无论如何也要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


6月16日,他在给宋子文指示下次太平洋会议的提案中说,“观于日本最近在中途岛、阿留申岛之举动,可见如不先解决日本,则日对美始终可取攻势。且英美不取主动,日本即可坐大,则整个作战期中,美国始终限于两洋作战被动。若日本扩张其在东北太平洋扰乱之范围,则美国西岸防务更蒙不利影响”。


当然,蒋介石不能明说这是为了中国利益的考虑,而是有技巧的将其包装成为了美国的现实利益,“现时美国实为整个反侵略阵营之枢纽,美国之安危厉害即全体盟邦之安危利害所托。余实就全局观察,毫不为中国利害而作此主张”。


而且,蒋介石反对解决德国就能顺带解决日本的观点, “盖必先击破轴心国弱点之日本,以绝后患,而后可专心对德。反之,若予日本以坐大之势,且使以弱小兵力牵制我盟邦中心势力之美国,不仅贻误解决德国日期,而徒陷于逐两兔者不能获得一兔之大害,且使战事无限延期,最后仍必循先击破弱点而后再图强者之途径。何不早日修正之?”


以上,就是蒋介石日后反对美国“先德后日”战略的核心观点。

他一直努力想把美国的战略重心拉回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但是,罗斯福已经定的调子,是绝不会轻易改变的。 所以,无论蒋介石如何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诱之以利,都功败垂成。


6月25日,宋子文向蒋介石汇报太平洋会议的结果,虽然英美等国表面上都说重视中国战场的重要地位,但是实际上,“讨论集中在近东”。


宋子文还报告自己的观察结果,“美方对日除阿留申群岛附近决与周旋或可削弱其一部分海军外,并不取大规模攻势”,因此,“鄙见我们本年内不能盼望英美对日取攻势,如有此企图,费力而不能收效。”


宋子文的观察虽然实事求是,但无疑是给蒋介石浇了一头的冷水。但是让蒋介石更感到绝望的是,美国人给他安排的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不但蛮横无理,行为乖张,而且毫无才干,尸位素餐,尤为可恨的是他对为中国争取租借法案物资丝毫不上心。


6月18日,蒋介石给熊世辉发电,称“中国战区至今并未有何组织与筹备进行,对于维持中国战区至少限度与其可能之方案亦尚未着手,空军建立与补充,以及空运按月之总量,陆、空军作战与反攻时期之整个方案,彼(指史迪威)等皆视为无足轻重。”


史迪威不但对蒋介石盛气凌人,甚至对罗斯福也敢瞒报军情,他在给罗斯福写的一份报告中宣称,中印之间的空中运输,正在顺利进行。当罗斯福向宋子文表示,他对中印空运工作很满意时,宋子文当即告诉他,过去的几个月来实际运输量仅仅有500吨而已。罗斯福得知真相后,非常吃惊,立即命令陆军部展开调查。


当然,罗斯福还不知道,史迪威在私下里多次蔑称坐在轮椅上的他为“橡皮腿”。我想,如果罗斯福知道了,他肯定会立马让史迪威看不到明天的太阳。


罗斯福深知中国人的不满,为此,他对宋子文说,据他得到的很多情报来看,日军对中国不会再用重兵,顶多也就打打游击战,所以中国无危险。而且,中国已经抗战五年,再支持一两年,也是可以的。


宋子文为了打破这种论调,屡次对罗斯福等军政要人陈说,珍珠港事变后,上海、香港、缅甸相继沦陷,中外交通阻断,武器即将用尽。日军现在还打算三路包抄云南,中国的形势非常不妙。然而,宋子文的努力没有效果,美国政府始终以中国还能勉力支撑作为不加大对华援助的借口。


事实上,美国军政首脑也知道支持中国的不足会给中国战场带来消极的影响,但是他们不愿意改变这种情况,他们只是单方面要求中国“不要退出战争”。


7月4日,罗斯福还致电蒋介石,安慰他,“你最近来电称,中国战区在此间已不再被认为值得注意,对此我深感不安和扰乱。事实的真相很简单,我们正在竭尽全力帮助中国打胜这一战争,正如我们在帮助英国及所有其他盟国打胜这一战争一样。”


罗斯福尽管说的情真意切,但是事实就摆在那里:从1941年9月到1942年6月,中国得到的美国飞机是392架,而且大部分被扣留在印度,没有运往中国;而英国得到美国飞机2203架,苏联1201架,加拿大1027架,埃及857架。
▲蒋介石和宋美龄走出防空洞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8月14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为在大战略实施情况下对各战场的战略投入作了排序,毫无悬念,中国被排在了末位。


10月初,就连史迪威都感叹中国目前的处境,“这个战区已经完蛋了,没有援助会到来”,“中缅印战区没有什么希望,(同盟国)的主要战略目标在其他的地方,只是让我们靠自己的资源活下去。”


此后,蒋介石也认清了现实,不再把对美工作重点放在促使其转变战略重心上,而是尽可能的争取物资援助 。但是,在“先德后日”的战略指导下,美国给中国的物资援助就像挤牙膏一样,挤一点才出一点,不挤的话就完全停滞。


虽然说,历史没有如果,但是,我们就假设一下,美国在中途岛海战中失利,那么它必然要加大对中国战场的援助,以此来牵制住日军在太平洋上进攻的势头。这对于当时山穷水尽的中国军民而言,无疑是利大于弊的。


这就是历史的 蝴蝶效应 ,看起来一件不想干的事情,却能导致意想不到的结局。从大历史的角度看,中途岛海战奠定了太平洋战场的局势,加速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可对于当时的中国政府来说,这样突如其来的胜利,却有可能让中国战场的压力更加艰巨了……


参考资料:
[1]韩永利《战时美国大战略与中国抗日战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2]《中国抗日战争史》(1931-1945)第2卷,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
[3]齐锡生《剑拔弩张的盟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4]吴景平、郭岱君编《宋子文驻美时期电话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5]《蒋介石日记(1915-1949)》
[6]《美国外交文件》,1942年中国卷
[7]《史迪威日记》
[8]陶文钊主编《抗战时期中国外交》,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


查看往期精选 内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