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对于初学写作者来说,模写是非常好的提升写作的方式。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比模写更重要的,是模写前的阅读。
如果你只是毫不费脑地翻阅,合上书本时,全然忘记自己读过什么,那即便读得再多,也很难妙笔生花。就像作家毕飞宇说的,
“人家好在哪你都看不出来,你自己反而能写好,这是说不通的。”
所以,要提升写作能力,在阅读时就不能只被故事情节吸引,还要学会要转换思维,从作者视角,庖丁解牛般去具体拆解其中的写作技法。
诺奖得主莫言坦言自己早期的作品都是模仿之作,他会拆解那些高质量文学作品的氛围、语言、感受,节奏等等。像《金发婴儿》在叙事风格上就明显带着马尔克斯的影子。
作家余华通过剖析福克纳在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突破了心理描写的瓶颈。
在被誉为“中国作家的黄埔军校”的鲁迅文学院里,一些学员会学着用不同作家的语调写小说,然后几个人交换着看,分析其中的得与失,学习其中的语言、结构和贮藏在风格中的个人气息。
培养了诸多文学大咖的美国哥伦比亚艺术学院,给写作者们第一学年的任务,便是在教授指导下,系统地拆解阅读欧美和拉美的名著,然后临摹大师们各种类型的作品,直到高年级,才开始写自己的作品,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叙事方式和语言体系。
“知道有些主题人家早就写过了,有些方法别人早就运用了,你的写作才有可能超越前人。”
作家东西如是说。
为了帮助更多人能像在作家工作坊一样学习,我们请到了6位活跃在当代文坛的小说家们:
茅盾文学奖得主东西、鲁迅文学奖得主李浩、胡学文、石一枫、蔡东,十月文学奖得主王威廉
,共同打造
《南方周末小说阅读写作实战营:小说家的黄金读写法》
。
和大家一起阅读、拆解5本文学领域无法绕过的里程碑作品——
《城堡》《了不起的盖茨比》《太阳照常升起》《局外人》《霍乱时期的爱情》
,在阅读中精进写作。
点击上图,立即加入学习↑
我有阅读饥渴症,只要一有时间就会阅读。阅读就像喝水、呼吸那样自然得让我都忘记了它的重要。我从鲁迅和萨特的小说里学习如何冷峻地思考问题,从卡夫卡和加缪那里学习如何用荒诞的手法来表现现实,从福克纳那里学习如何细腻地描写,从马尔克斯的小说里学习天马行空的想象......
因为阅读,写作才会有坐标。
只有建立写作的坐标,知道前人达到了怎样的高度,我们才有可能在前人的肩膀上起跳。
——东西
茅盾文学奖得主
小说的“故事性”诉求是不能忽略的,尽管它可能会以一种陌生的、多重的甚至不易把握的方式来完成。
而卡夫卡的《城堡》,是从古典方式向现代方式“过渡”的重要节点,当我们拿出自己全部的热情和足够的耐心,
将《城堡》不断拆解,捣碎,文本里的一切可能,一切创造的、精妙的和突出的都将补益于我们的创作
——这既有利于我们理解传统方式,也有利于理解现代方式。
——李浩
鲁迅文学奖得主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
写小说的人要找到写作内容和个人经验的联结点
,
在你思考最多也最深的领域,处理你最珍贵、最深刻的生命经验。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写给未来的作品,历经百年而光华依旧。菲茨杰拉德写透了这种生命体验,他对城市文学的书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历经百年后,依然是极具想象力、穿透力和生命力的象征式存在,至今启示着一代代的城市生活书写者。
——蔡东
鲁迅文学奖得主
一个好的故事,一定能够概括时代。
一个好故事,能容纳人的种种需求,能反思时代、人性,还得带劲、有意思。
《太阳照常升起》就非常贴切地体现了文学和时代的关系,小说里的个人都面临着生活的迷惘,他们的小迷茫,最后构成了一个时代的大迷茫。
海明威给出了他的观察、他的发现,这种发现足以让《太阳照常升起》成为一部对于今天仍有重要意义的作品。
——石一枫
鲁迅文学奖得主
对于
一个小说家来说,只有当他的写作摆脱了灵感的那一天,才是进入到了文学最艰难的地方,才是触碰到了文学的核心。
而已经离开世界六十多年的加缪,他的作品和他的思想依然闪耀着特殊的光芒,
重读《局外人》,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反思今天的局限性与生命的可能性。
一个写作者,不可能不对这样内在而关键的主题作出思考,它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王威廉
十月文学奖得主
小说的
爱情题材最容易写,也最让读者着迷
,但爱情小说要写好却不容易,大家都可以写,那你的优势在哪里?你的独特在哪里?
《霍乱时期的爱情》其实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其中最让我着迷的是马尔克斯的想象力,在他的小说中,细节的繁殖能力、情节的生长能力都极为强劲。
也因此,小说的逻辑是结实的,初读感觉怎么可以这样?但读后都是信服的。这种让不可能成为可能的力量,也对小说的叙事做出了巨大贡献,
要学会怎么叙述,马尔克斯是极好的老师。
胡学文
——鲁迅文学奖得主
跟着作家们一起阅读拆解的好处是,能看到很多我们自己阅读时看不到的风景:
比如从阅读中获取写作灵感。
作家东西的短篇小说《商品》便是如此。上个世纪90年代,他深感小说和爱情都有了商品化的倾向,于是想写这样一篇小说,结构都已经想好了,但如何表现爱情的商品化?一直没找到灵感。
纠结时,他忽然想起上海作家陈村先生的短篇小说《一天》。小说写了一个工人早上上班,晚上退休,几十年的工作就像一天似的。受此启发,他突然找到了灵感。于是在自己的小说里找到了处理方式——让作品的主人公上车时认识一个女孩,下车时他们有了孩子。
除此之外,东西在阅读时还会
有意去捋作者获得灵感的路径,以找到更多获得灵感的方法:
卡夫卡的《变形记》灵感是怎么来的?他怎么就想到了把人变成甲虫,而不是变成一只蟑螂、一只蜻蜓?
莫言的《生死疲劳》如此巧妙的构思,灵感除了来自佛教的“六道轮回”,会不会也从卡夫卡的《变形记》里得到了启发?
司汤达的小说有没有影响过福楼拜?福楼拜的小说有没有影响过托尔斯泰?
在作家东西看来,把好的小说储存在记忆里,构思时它们会自动跳出来启发你。
除了写作没有灵感,
写作没有画面感,是不少初学者的难题
。《霍乱时期的爱情》其实做了很多关于细节描写的示范。
我们自己读,关注点可能都在男女主角的爱情上,但鲁迅文学奖得主胡学文从中剖析出了马尔克斯的创作手法:
小说一开篇,就是德圣阿莫尔自杀,医生乌尔比诺去查看遗体,而他还有另一层身份——死者的朋友。
这时他的心情应该很复杂,但如果直接写他沉重而悲痛,就太直白没味道。
那应该怎么呈现呢?
马尔克斯写道:
“他用食指和拇指肚像拈起一枝鲜花似的掀开毯子的边缘,以一种神圣的稳重,一寸一寸地让尸体显露出来。赫雷米亚·德圣阿莫尔浑身赤裸,躯体僵硬而扭曲,两只眼睁着,肤色发蓝,仿佛比前一晚老了五十岁。他瞳孔透明,须发泛黄,肚皮上横着一道旧伤痕,还留有很多缝合时打的结。由于拄着双拐行动十分吃力,他的躯干和手臂就像划船的苦役犯一样粗壮有力,而他那无力的双腿却像孤儿的两条细腿似的。”
不到200字的描写,在作家胡学文看来,至少暗藏了三个写作技巧。
一是展示而非告知,用细节去呈现人物的心情和身份。
如果写“乌尔比诺揭开毯子”,那我们只能知道他在查看。
但马尔克斯写“用食指和拇指、一寸一寸”,这样具体的动作,既是作为医生的细心和稳重,又有作为朋友的悲痛和对死者的敬重。
二是伏笔要巧妙地埋在细节之中。
肚皮上的伤疤透露了德圣阿莫尔的身份。乌尔比诺和他虽然是朋友,但对他的过往并不了解,也为下文德圣阿莫尔在信中坦露的秘密作了铺垫。
三是细节描写也讲究顺序
,类似于电影里的运镜,比如从上往下,先整体后部分。
而这个片段里所含的技艺,还仅仅只是《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冰山一角,当你跟着讲师细细读来时,会发现每一个字甚至是每一个标点都有它的作用。
还有读《了不起的盖茨比》,我们可能记住了悲情的故事、盖茨比的神秘感以及他出场时那饱含深意的笑。
但鲁迅文学奖得主蔡东却会去
分析盖茨比是哪一章出场,又是如何出场的
,由此发现菲茨杰拉德几乎是用浸染的方式,设置“盖茨比是谁”的悬念,再一层一层铺垫,让盖茨比的出场不停延宕,渲染人物的传奇色彩。
类似这样的写作技巧分析,在课程中比比皆是,6位老师光讲稿就差不多14万字!
△李浩老师课程试听片段
你不仅能听到城市小说、爱情小说、哲理小说等不同类型的小说要怎么创作,
还能从中学到具体的实战技法,比如
如何在虚构中建立可信度?如何发明一个独特的人物?爱情小说要怎么设计情节?
精选5位文学巨匠经典之作
一站摸透作家们不说的创作诀窍
很多人高喊“文学无用”,但其实
经典小说里的写作技巧可以说是叙述的高峰
,鲜明的人物、迫人心弦的情节、环环相扣的故事,这些都对技艺有着硬性的要求。
像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局外人》里的零度写作等等,至今还影响着各个领域的写作者。
而这一次精选
影响了一代
又一代
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