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春节的“硬通货”
车厘子必定是
很多网友们购物车中必有的水果
和往年不同
近期
“果中贵族”车厘子的价格
呈现断崖式下降
🍒🍒🍒
话题
#车厘子价格被打下来啦#
也多次登上微博
热搜
但有买回家的网友发现
车厘子漂洋过海二十多天不坏
回家一洗,放不了两天就软了
是不是打药了?
车厘子的
“冻龄”秘诀
就靠
这三招
↓↓↓
1.采摘后先进行水冷,降低呼吸速率
在采摘时,果林温度在20℃~25℃,采摘后会将果实放在1℃的水中降温,这样不仅能降低虫害,也能降低果实呼吸速率,延长保鲜时间。
2.进入气调库,调节氧气浓度抑制呼吸保鲜
挑拣之后要进入气调库,调节氧气浓度,在包装袋中打入二氧化碳,抑制呼吸。无光条件下,果实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达到一定浓度,车厘子就“憋休眠”了。
3.全程冷链运输更保鲜
最后,将车厘子封装在0.04~0.06mm厚的聚乙烯袋中进行封口,海运全程冷链来到中国。
(2024年12月17日,上海口岸2024年冬首艘“车厘子快线”货船抵达外高桥港区码头,船上载有49个冷藏集装箱,共计931吨智利车厘子,在完成查验放行后,当天被迅速投入上海及长三角区域的水果市场。)
零售环节温度上来后,车厘子“醒了”,这个时候零售方需要打开包装,让车厘子透透气,使二氧化碳下降,
家中我们买到“坏果”很大程度是二氧化碳过高所致
。
总的来说
车厘子本身不借助化学成分
只靠物理条件
就有极强的保鲜能力
打药?其实没必要!
有不少网友表示
自己在吃了车厘子后
出现
胃痛
、
拉肚子
甚至还有网友称
车厘子吃多了
会造成
铁中毒
、
氰化物中毒
中毒的说法夸张了
“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
↓↓↓
1、车厘子吃到铁中毒,要吃300多公斤
铁中毒是由于摄入铁过量引起的,一次摄入铁量达到和超过每公斤体重20毫克时,即可出现急性铁中毒。对于一个体重60公斤的成人来说,大约是1200毫克铁。
不过,车厘子的铁含量只有0.36毫克/100克,以此计算,
要达到出现铁中毒的量,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大约要吃333公斤。
2.氰化物在车厘子中含量非常低
植物中的氰化物通常是以氰苷形式存在。车厘子的核仁也的确含有氰苷。不过,
果肉里不含氰苷
。每克车厘子核仁中的氰苷折算为氢氰酸后大约只有几十微克,人们一般不会有意去吃车厘子核仁,因此
车厘子核使人中毒的情况非常罕见
。
氢氰酸导致人中毒的剂量大约是每公斤体重2毫克左右,
网上说吃少量车厘子就中毒,其实不实际。
车厘子怎么吃更健康?
这些知识了解一下
↓↓↓
1.不宜空腹食用
人在空腹状态下,胃酸分泌增加,胃酸浓度较高。车厘子富含果胶质,在胃内与胃酸相结合后,就会变成难于溶解的沉淀物,而刺激胃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