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净宗18
我是净土宗,我是净宗,这里是净土宗【净宗18】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闹闹每日星运  ·  超会赚钱的天蝎座 ·  5 天前  
跨境电商Eason  ·  eBay是如何将一个单一的商品变成一个受欢迎 ... ·  3 天前  
跨境电商Eason  ·  eBay是如何将一个单一的商品变成一个受欢迎 ... ·  3 天前  
闹闹每日星运  ·  春节快乐!好运壁纸&全年运势请查收!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净宗18

《净土宗概论》第四章(附朗读)

净宗18  · 公众号  ·  · 2020-12-13 15:37

正文









附/

原文






第四章 净土宗相承论释


第一节 相承论释之意义


“相承”又称法脉相承,指一宗一派教法的递相承接,如生命体之血脉运行,同源,同质,始终一贯。


“论”为菩萨所造,“释”为祖师所解。论与释共同解释正依经典。


虽有净土三经,但各自解释不同,或说为凡,或说为圣; 或判报土,或判化土; 或重观佛,或重念佛。若无相承,则学者终无所依。故依相承,建立正宗。


相承一般表述为两方面: 一、人相承,也称相承祖师系谱; 二、法相承,即相承祖师有关论著。


人以传法,法由人显,二者不离。


净土宗的创立,以印度龙树、天亲菩萨,中国昙鸾、道绰、善导大师共五位祖师相关论释为相承,而一般习知的中国净土宗十三祖系谱,以“功高德盛”为立祖原则,在法义上并无相承关系。



第二节 相承论藏


一、《易行品》一卷


《易行品》为龙树菩萨所撰述之《十住毗婆沙论》第九品,晋安帝义熙八年(412)鸠摩罗什三藏法师译。


《易行品》的主旨,在引导通途大乘行者舍难取易,归入弥陀本愿称名。其目标是菩萨道之“现生不退”,方法是“执持称名号”。


全品由两重问答组成,第一重问答从佛法无量门中决出易行道,第二重问答从诸佛菩萨易行中突出弥陀之易行。


作为净土门尊崇的第一部祖典,其对于净土门的贡献是根本性、方向性的,主要体现在两点: 


(一)难易二道判——此为历代净家教判之根底; 


(二)本愿称名释——即对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简略解释。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常应忆念。


此释揭示净土门教理的根本核心在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即称此愿为“本愿”,此本愿所誓在“称名”。由此,“本愿称名”成为净土门教理展开的根本基础。离开弥陀本愿称名,即无净土法门,也无净土宗。


龙树菩萨另有《十二礼》一卷,为专门礼赞阿弥陀佛之七言偈,甚受净业行人的喜爱。


二、《往生论》一卷


《往生论》,天亲菩萨所造,全称《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又称《净土论》,或《无量寿经论》,后魏永安二年(529),菩提留支三藏法师译。


本论的主旨,在以身示范五念门行,劝导一切众生共同往生弥陀佛国。


五念门即: 一、礼拜门; 二、赞叹门; 三、观察门; 四、作愿门; 五、回向门。


全论由“偈颂”及解释偈颂的“长行”两部分组成,以《无量寿经》为主,总摄净土三经要义,为三经通申之论。


本论对净土门建设最重要的贡献有两点: 


(一)确立行道者的目标——愿生弥陀净土,速疾成佛; 


(二)确立往生净土的方法——五念门。


观察门为观察国土、佛、菩萨二十九种庄严而起“信”,作愿门为“愿”,赞叹门为称名之“行”,故五念门涵盖“信愿行”。


解门之要,在观察门之“观佛本愿力”; 行门之要,在赞叹门之“称彼如来名”,故五念门浓缩即是“本愿称名”。


可知《往生论》为继承《易行品》弥陀本愿称名之骨髓,而在目标上,将一般大乘佛法之此土不退,推进为彼土往生、速疾成佛; 在方法上,将单一称名加以系统理论化,丰富扩展为五念门。“愿生”为对外的目标宣示,“五念”为对内的行业规范。由此净土教门从普通大乘法门之发菩提心(目标)、六度万行(方法)之中迥然独立而超出。



第三节 相承释文


一、《往生论注》二卷


《往生论注》,简称《论注》或《注论》,北魏昙鸾大师著,为注解天亲菩萨《往生论》之书。


《往生论注》的主旨,在揭示弥陀本愿力之增上缘,劝导一切众生乘佛愿力,往生净土。


全注二卷,上卷解释偈颂,明其五念; 下卷解释长行,分为十章。自开章之“自他二力判”,至结论之“核求其本释”,始终以“佛本愿力”为主线,贯穿全注。


《往生论注》对净土宗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于全面、系统地显明“弥陀本愿力”,稳固奠定净土教之理论基础。其最后结论: 


问曰: 有何因缘,言“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答曰: 论言修五门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


然“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

……


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


今的取三愿,用证义意。


接下来分别列举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第十一愿、第二十二愿,证明: 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一证); 住正定聚,必至灭度,无诸回复之难(二证); 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三证)。因此横超三界,速得成佛,广度众生。此成为有名的“三愿的证”,显明净土门之此土往生(第十八愿)、彼土成佛(第十一愿)、还度众生(第二十二愿),若凡若圣,若因若果,若往若还,自利、利他,皆完全依靠阿弥陀如来本愿力。



从净土宗教理发展阶段来说,《往生论注》综合了龙树菩萨“称名易行”,与天亲菩萨“五念门往生”的思想,将二者融为一体,而探求其背后的根本原理,在阿弥陀佛本愿力。也就是: 依佛本愿力,称名易得生。


简言之,《易行品》首先明“称名”,回答“是什么”,此为易行之相,属方法论; 《往生论》进一步明“往生速成佛”,回答“要如何”,此为易行之用,属目标论; 《往生论注》更明“佛本愿力”,回答“为什么”,此为易行之体,属本体论。三者相融相摄,一体不分。


由此《往生论注》,中印两土之净教思想豁然贯通,浑然一体; 净土一宗之教相判释、正依经典、相承论释涵盖无余,净土宗呈现雏形。



二、《赞阿弥陀佛偈》一卷


《赞阿弥陀佛偈》,昙鸾大师著,依《无量寿经》,以七言偈的形式歌叹阿弥陀佛依正二报之德,并述称名得生之义。


全偈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冠头,由五十首共三百九十句赞文及五十一礼拜组成,是仿照龙树菩萨《十二礼》、天亲菩萨《愿生偈》特别所作的赞歌。


《往生论注》为广释论义、劝他往生为主,文理精绝,睿智无方; 此赞偈为总摄经义,表白一心归命愿生之自督,品高词美,至情感人。


三、《安乐集》二卷


《安乐集》,唐道绰大师著,全二卷,共十二大门,内容为综述《观经》要义,广集诸经论释,劝生安乐。


本集主旨在“约时被机,劝归净土”,就末法之时、造罪之机,而劝导必须信受弥陀救度,求生弥陀净土。


本集对净土门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于圣净二门之教判。


此教判顺时契机地指出,末法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显明净土教善契时机的优越性、当机兴起的必然性、未来常盛的永续性,而成为净土门开宗立教之先声。


至于净土门的内容,正是承续龙树菩萨以来“本愿称名,往生成佛”之根本义。


四、《观经疏》四卷


善导大师留世的著作共有五部九卷,其中《观经疏》一部四卷,为建立净土门根本教理之作,称为“本疏”,也称“解义分”,属于教门。其余四部五卷,即《观念法门》一卷、《法事赞》二卷、《往生礼赞》一卷、《般舟赞》一卷,皆附属于“本疏”,确立净土门的行业规范,称为“具疏”或“行仪分”,属于行门。亦即“本疏”述教相之安心,“具疏”述实践之行仪,二者一体,相辅相成。由兹,教门、行门毕备,安心、起行无缺,净土一宗确然建立。



对比五种正行,《观经疏》主要在说称名正定业,《法事赞》属于读诵正行,《观念法门》属于观察正行,《往生礼赞》属于礼拜正行,《般舟赞》属于赞叹供养正行。见下图:



《观经疏》,唐善导大师著,为净土宗开宗立教之根本教典。本疏为详细解释《观经》之书,总四卷,一般称为《观经四帖疏》,具名《观无量寿佛经疏》,也称为《楷定疏》《证定疏》,又有称为《观经义》《观经要义》《观经义疏》等。由其名称之多,可窥知此疏被引用之广与尊崇之高。


《观经疏》为总称,其四卷各名为《观经玄义分卷第一》《观经序分义卷第二》《观经正宗分定善义卷第三》《观经正宗分散善义卷第四》,简称《玄义分》《序分义》《定善义》《散善义》。


其《玄义分》一卷,乃是在随文解释《观经》之前,预先从总体上揭示《观经》一部的根本义理; 余三卷皆为随文解释,《序分义》一卷解释序分经文之义,《定善义》一卷解释正宗分定善十三观之文义,《散善义》一卷解释正宗分散善九品及流通分之文义。


《观经疏》的主旨,在楷定古今对《观经》的错解,广开净土门,使五乘齐入报土。其表述方式为“初明其二,终合为一”,以最初“要弘分判”为始,以最后“要弘废立”为终,由此通贯全疏。即释迦、弥陀二尊二教,终归弥陀一尊一教; 要弘二门,归于弘愿; 念观二宗,归于念佛; 正杂二行,归于正行; 正助二业,归于正定业。


《观经疏》对于净土门建设的重要贡献略有四点: 


(一)要弘二门判


将净土门分为定散二善回向求生的“要门”,与专称佛名直接往生的“弘愿”,以要门为方便,导归弘愿。此种分判,为圣道门及世善行者开辟了转入弥陀本愿称名的渠道,完善了净土门的教理结构,强化了净土门的摄化功能。


(二)正杂二行判


以与弥陀净土直接相关的行业为正行,分为五种,即专读诵净土三经之“读诵正行”,专观察极乐庄严之“观察正行”,专礼阿弥陀佛之“礼拜正行”,专称弥陀佛名之“称名正行”,专赞叹供养阿弥陀佛之“赞供正行”。


其余一切行,本来与弥陀净土无关,必须回向求生才相关,故为“杂行”。


正行往生一定,杂行往生不定。


此正杂二行的分判,成为净土行业的根本规范,如同金科玉律。


(三)正助二业判


五种正行中,第四“专称弥陀佛名”为决定往生极乐之业——“正定业”,以顺彼佛愿故。其余四种为“助业”。


由此正杂二行、正助二业的分判,弥陀本愿称名成为佛法一切行业之最高顶峰,“一向专称”成为净业行人的最高准则。


(四)凡入报土论


判弥陀是报佛,极乐是报土。凡夫称名,乘佛愿力,直入报土。


此为诸宗法门绝无,净土一宗独有。


“要弘二门判”楷定净土之教在弘愿,亦即本愿; “正杂二行判”“正助二业判”楷定净土之行在称名; “凡入报土论”楷定净土之机为凡夫,净土之益为直入报土。显明一宗之机、教、行、益,确立净土宗“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之根本义。 


五、《观念法门》一卷


《观念法门》,全称《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意为阿弥陀佛相好功德广大如海,无有限量,或观或念,皆有无限功德,简称《观念法门》。


本书目的在引导好乐定心观佛、念佛的行者,契入本愿称名; 内容为别时行法,五种正行中别明观察正行,助入称名正定业。


本书大分为三: 先于《三昧行相分》说明定心观佛三昧及念佛三昧之实修仪则; 次于《五缘功德分》说明念佛具有灭罪、护念、见佛、摄生、证生五种增上缘功德利益; 最后总结劝导专称佛名。


其中,《五缘功德分》内题《依经明五种增上缘义一卷》,尤其“摄生增上缘”的部分,在教理上最重要。


另外,本书说到临终助念方法,以及说明念佛现世利益之灭罪、得护念、延年转寿、不遭横难等,对净业行人有很大的影响。


六、《法事赞》二卷


《法事赞》题号有三种: 上卷首题《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尾题《西方净土法事赞》,下卷首尾皆题《安乐行道转经愿往生净土法事赞》。简称《法事赞》或《净土法事赞》,内容为教导转读《阿弥陀经》并绕行念佛之仪则,以此法事愿求往生; 为临时行法,五种正行中别明读诵正行,助入称名正定业。


全书三分: 前行法分,正转经分,后行法分。以正转经分为主,将《阿弥陀经》分为十七段,每段附加赞文,以解释经文之义,历来备受重视。如解释“生因段”经文说: 


极乐无为涅槃界,

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

教念弥陀专复专。


此即是广为传诵的“称名入报之偈”。以极乐是无为涅槃的境界,也就是报土; 以念佛之外“随缘杂善”(即《观经》定散二善),解释“少善根福德因缘”; 以“念弥陀专复专”解释“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又最后咒愿,显明因施主别请,大众共行转经念佛,为之回愿祝福,为接引信众所共修之法事。


七、《往生礼赞》一卷


《往生礼赞》全称《往生礼赞偈》,简称《往生礼赞》《礼赞》,又称《六时礼赞》。本书目的在于劝一切众生愿生极乐,内容是将一日分为“晨朝、日中、日没、初夜、中夜、后夜”六个时段,教导于六时之中各唱赞文而行礼忏之法; 为寻常行法,五种正行中别明礼拜正行,助入称名正定业。


本书由“前序”“正赞”“后序”三段组成。“前序”“后序”显明愿生要义,“正赞”示正修仪则。


其中,前序所明净土宗之“安心、起行、作业”,本愿称名易生、专杂二修得失,正赞中大师自撰之《礼赞偈》,及后序“本愿四十八字释”,最为切要。


又,为利净业行人之念佛相续,本书提到十声称阿弥陀佛之临睡入观法,称大有现验。


八、《般舟赞》一卷


《般舟赞》全称《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


般舟三昧又称“常行三昧”“佛立三昧”,为《般舟三昧经》中的一种定行,七日至九十日之间,常行不坐、不住、不卧,三业无间,心至所感,佛境现前,身心内悦,亦名“立定见诸佛”。


本书并非教导如何修持般舟三昧,而是依据《观经》《大经》《小经》《般舟三昧经》等,说明般舟三昧行道的意义在称名往生,以引导圣道门的行人归于称名念佛法门。


全书由简短的前、后序,及长达一千一百二十六句的七言赞偈组成,并未规定特别的行法仪则,只是尽情歌赞净土依正庄严,以发起行人归命愿生之心,得无量法乐; 为别时行法,五种正行中别明赞供正行,助入称名正定业。


本书以赞偈的形式解释净土三经、特别是《观经》一部的教理,大体依循《观经》玄义、十三定观、九品往生、得益分、流通分之次序,可与《观经疏》对照,是研习《观经》教义的重要著作。










// 《净土宗概论讲记》精要摘录回顾

29

10-2020

精要摘录35 |《净土宗概论讲记》

Namo Amitabha Buddha

28

10-2020

精要摘录34 |《净土宗概论讲记》

Namo Amitabha Buddha

27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