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也有一段时间了,平时也接触了不少患者,也和不少医师打了交道,发现许多医师甚至包括心内的某些主任级别的医师,仍犯一些想当然的错误。
当然,我自己也常常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某些看法想当然地认为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
现在就把几个常见的错误认识写下来,并请大家把自己平时在查房、讨论及学习中见到的心内科常见的错误认识列举出来,共同学习,就当抛砖引玉吧。
(1)问题一:有室间隔缺损(VSD)的患者,一般是右心室先大还是左室先大?
很多人都会想当然地认为是右室肥大。你想呀,有室缺时,当左室收缩,由于左心室内压力高于右心室,左室血液进入右室,当然是右室大啦。错矣!理由如下。
A. 当左室收缩时,左室压力高于右室,产生左至右分流,但由于心脏几乎是处于同步收缩,因此,此时右室的血流直接射入肺动脉,血液在右心室停留时间较短,因此,较难引起右室肥大,相反地,此时回心血量却大大增加,左室容量负荷也相应加重,易引起左室肥大。
B.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左室与右室的组织结构有所不同,左室耐受压力负荷的能力强大。因此,这也是为什么高血压患者常常在多年以后才出现左室厚的明显改变。
而右室则耐受容量负荷的能力大,即便右室容量负荷增加,也不易引起右室肥大。只是病情发展到后来,由于左室血液射入右室,引起肺动脉的反复痉挛,导致肺动脉高压,此时则容易引起右室肥大,甚至可能引起右室左分流。这已是后话了。
(2)问题 2:听诊时,到处(指心前区,此引用某副主任医师的原话)可以听到心脏杂音。
我在心脏超声科学习时见过一张门诊超声检查申请单,对象为九岁患儿。当时超声科的老师看到单子后轻轻笑了一下。确实是,由于室间缺损患者胸骨左缘 3、4 肋间可闻及全收缩期的粗糙杂音,并向心前区广泛传导,听起来还真是「到处」可以听到杂音。当然,心内科与儿科的医师一般不会犯这个错误,这更常见于其它科室。
有许多医师都把心动过速的性质和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捆在一起,在鉴别一份心电图是室速还是室上速时,认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话,则室速的可能性大,而血流动力学稳定,则室上速的可能性大。
非也,其实,心动过速是否影响血流动力学要取决于心动过速的频率而不是性质,比如一个室上速的患者,如果频率太快,达到 180 次/分以上,则有可能引起血流动力学的不稳定。相反,一个室速患者,其心率只有 180 次/分以下,此时血流动力学可能并没有明显不稳定,但其危害性却非同小可。
部分医生认为,只要肺部有啰音,就有肺部感染。于是乎,抗生素马上就上去。
我有次值班时,晚上收了个病人,心衰的,肺部有啰音,当天晚上没有用抗生素,结果第二天一医师查房时,听到有啰音,就说了只要患者肺部有啰音,就有感染存在,于是就加上了抗生素。当时很郁闷,毕竟是上级医师,不好反驳,否则下不来台的。
其实,啰音有干性啰音和湿性啰音。湿性啰音的产生机理,说得简单点,就是气过水声。心衰患者,由于流水静脉压增高,肺泡内容易出现水肿,此时,有气体经过时,同样会产生湿性啰音,尤其是右下肺比较多见,这可能是与上腔静脉有关吧。
而我收的这个患者就是右下肺有湿性啰音。此时,个人觉得没有必要加上抗生素,当然,用了也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但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而完全可以等相关检查结果出来后再行定夺。
当然,如果患者有明显的感染证据,比如上感,或者有发热,这时要根据情况判定了,也不能太死板。
我曾经管过一个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是个七十多岁的老者,有慢支病史,入院时胸痛明显,有心衰,且有发烧,经抗感染、利尿及扩冠等治疗一星期后,不发烧,但是仍时有胸闷与气促,活动后更明显,下肺湿啰音仍比较多,抗生素仍在用,但水肿的证据不是特别明显。
第八天某医师查房,考虑换更高级的抗生素,于是我建议加强利尿,改用速尿晚上静推,抗生素可以暂时停一下,并说了我的理由,当时上级医师同意了我的建议,结果当天晚上推了速尿后,患者小便明显增多。
第二天查房时,啰音大为减少,病人自己也感觉一下子轻松了许多,于是第二天再推了一支速尿,住到第十天就出院了。试想,如果此时一味用抗生素,是否会有这种效果?
个人觉得,在一些心衰并有不稳定心绞痛的患者,有肺部湿性啰音,而症状控制不理想,利尿剂以口服为主。
此时,可以在原有利尿的基础上,加推速尿,并加强观察,注意肺部啰音与症状的缓解,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都是个人的管窥之见,欢迎大家提出意见,共同进步。
站友 myheart:
关于肺部湿啰音,我本人有一经验,肺部感染的啰音多不对称,且相对固定;而心衰的啰音多为双下肺对称性,且有移动性。如左侧卧位则左下肺较多,右侧卧位则右下肺较多,基于此特点判断啰音的性质很准确 。
对于有肺部湿啰音的心衰患者,尤其是双下肺对称转移性,无发热,无咳粘痰或黄痰,白细胞不高,胸片无明确炎症者(包括老年人),我绝大多数不使用抗生素,仅按心衰处理,主要为利尿,效果很好。
站友 Argenti:
中等程度的心衰患者,双肺可闻及啰音是充血性心衰的特征之一。急性肺水肿的患者,双肺满布的啰音只要你听过一次,一定会终身难忘。看着患者咳红色泡沫,会给你有一种患者被淹死的感觉。
但是并不是所有心衰的患者只会出现湿性啰音!如果患者支气管黏膜充血,分泌过多或者痉挛也可以让你听到部分干性啰音或者喘鸣音。还有一点:如果心衰患者只在左肺闻及啰音,是提示该肺「肺栓塞」。
站友 狸花猫:
看了那么多的帖子,也想说说,我原来也是个心血管的医生,但是近来转到了 ICU,这里可能会提到一些专科医师不愿意听的话,但是既然是问题,还是畅所欲言的好。
记得刚进 ICU 的时候主任就说:「你是心血管出身,到了 ICU 必须要树立整体观念,要注意危重病患者的组织脏器灌注问题。」我当时听到时心里挺烦,觉得只要是好的心内科医生都是应该具备整体观念的,怎么连个心衰都判断不了还要别人来教,但是两年以后,想法确实变了。
个人认为心内科专科培训最突出的缺陷在于几个:
(1)对于专科疾病好像是全掌握清了,但是这些病人往往情况单一(集中在心血管方面),真正面临多系统多脏器衰竭时理不清头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