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消保工作中,如何减少客户投诉?如何提升客户投诉的处理能力?有效沟通就是其中的一把钥匙。事实上,在金融服务中,有效沟通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技能。愉快的沟通不但能有效减少客户投诉,还能借机获得客户的认可,促进业务成交,可谓“成也沟通,败也沟通”。
有效沟通是双方交流后相互理解并达成一致意见的过程,它的前提是接受对方有不同观点这一事实。在婴儿的世界里,他和妈妈是同一个人,饿了渴了,妈妈第一时间上前。这时,他会感觉全世界都在为自己服务。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婴儿期全能自恋。婴儿长到1岁的时候就会分化,他知道世界并不是围着一个人转。慢慢地,他懂得了心理边界。而伴随着和妈妈的分离,孩子慢慢成长起来。这是一个婴儿正常的心理成熟过程,像瓜熟蒂落一样自然。
假如,在分离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妈妈没有及时放手,仍然全身心围着孩子转,孩子依然会认为他和妈妈是一体的,这就极易形成病态的人格共生状态。一旦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孩子就不能接受,就会不断地哭闹、纠缠。如果把这种关系延伸到成年以后,需求一旦得不到及时呼应,就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共生关系若继续延伸到一般关系中,他会认为自己的想法总是正确的,不允许有不同的想法存在,其原则便是要么沟通到底,必须听我的,要么不沟通。如此一来,沟通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完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差异是真实存在的,对个人观点差异的成熟认知,是沟通的基
础。
有时候,当我们接受差异,适当降低自己的预期,放弃对沟通质量的完美执念,反
而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因为在放下执念时,双方的对抗力量自然就会降低。适时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同时也要允许对方不接受。如此,坚冰也许会开始慢慢消融。
有效沟通的另一个条件是眼中有对方,在自己表达观点的同时,允许对方说话。在沟通中,如果无视对方的观点,内心的想法是“我说你听”,嘴巴一直在说,而耳朵却蒙了起来,这样的沟通很难有效。不管语言有多温和,只要一方感到对方是在说教,自然就会把耳朵蒙上,把心门关闭,在情绪上立起一道被动防御的屏障,双方都听不见对方说话。
在一个客户投诉案例中,当事人说起自己在处理时的想法,“对面这个人特别难对付,他就想为难我们”。基于这样的认知,双方之间建起了一道高高的屏障,有效沟通当然无从谈起,客户投诉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升级了。
有时急于完成工作也会让我们变得烦躁,进而不公正地看待周边的人和事。当我们能够看见对方的存在并理解对方的时候,就会发现对方并非“不好相处”“难对付”,有时甚至还会有可爱的一面。所以,沟通是当事人两端信息的交流。要达到有效沟通,就要看到对方的真实存在,双方敞开心扉,让观点碰撞交汇。
要想有效沟通,还要放下对另一方的控制欲。控制欲是挡在有效沟通路上的一堵墙,意在让对方按照自己的观点,执行自己的指令。人随心动,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就一定会通过表情、语言、行为表现出来。对大多数人而言,自由是和空气一样可贵的东西,一旦感到思想上要被控制,便会本能地产生排斥。因此,在沟通时放下控制欲,时刻提醒自己,点到为止,说话留白,不要把话说得那么满,对增加沟通的有效性十分有用。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不做情绪上的对抗。当一方带着情绪交流,对方接收到的是情绪,而不是内容。而情绪又是在一个较长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客户投诉问题也一样,已经走到投诉这一步,一定是之前便积累了长时间的不满。了解到这一点后,我们可以先把情绪收起来,不去做无用的对抗,允许对方做情绪上的宣泄,接纳而不对抗,待对方的情绪平复下来,才有可能去解决问题。
沟通之道告诉我们,要接纳与自己不同的观点,要看到对方的真实存在,不要试图控制对方,不做情绪上的对抗。掌握了这几个原则,以最大的善意面对客户,用最大的诚意服务客户,有效沟通就已经实现了一大半。
要在客户投诉问题的处理中少走弯路,更圆满地达成效果,还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解决客户投诉最重要的原则是积极倾听,在很多成功的案例中,有80%的时间是用来听,只有20%的时间用来说。需要注意的是,客户喜欢的倾听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倾听,非以自己为中心的倾听。以客户为中心的倾听是带着柔软的心在听,在心理学上称之为“SOFTEN”行为反馈模式。具体来看,这种反馈模式包括:用微笑传情达意(Smile);展现开放的姿态(Open posture);微倾身体,专注地倾听(Forward lean);用适时的提问、复述来回应对方(Tone);保持眼神的关注、交流(Eye contact);轻轻地点头(Nod)。
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心中有他人,讲话时以别人为中心,会让人感到温暖。在人际交往中,善意的语言能给予人安慰和力量。要表达同一个意思,分别使用以自己为中心和以对方为中心的语言,听者的感受会完全不同。比如,当对方没能及时理解我们要表达的意思时,以自己为中心的语言会这样表述:“我想您肯定弄错了”;以他人为中心的语言则这样说:“我想咱们之间可能出现了一些误会”。当客户情绪激动时,以自己为中心的语言这样说:“您先冷静一下”“您不要激动”“您可能还不太明白”;以他人为中心的语言则这样说:“您坐下来慢慢说”。当我们暂时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时,以自己为中心的语言这样说:“这就是我们的态度”;以他人为中心的语言这样说:“当下我无法满足您的需求,但是我可以再跟进一步”。当需要对方配合时,以自己为中心的语言这样说:“希望您能理解并配合我们的工作”;以他人为中心的语言这样说:“感谢您的理解和配合”。
还有一些语言可能会将客户拒之于千里之外,比如,“我们从来没有……”“我们不可能……”“不好意思,这是规定”“这是他们的问题”“我们也没有办法”“事实上,你应该这样做”,等等。在语言交流中,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对方的心情,不简单说“不”,尽量不使用否定语,不逃避责任。
假设一位妈妈有一个乱扔臭袜子的孩子,她想让他改掉这个习惯,下面哪种语言表达更有效呢?“你真是一个不爱干净的孩子,总是把臭袜子乱丢,你搞得我火冒三丈,下次再让我看到你乱丢袜子,妈妈就不喜欢你了!”“昨天和今天看到地上有你的袜子,妈妈有点不舒服,因为妈妈特别在意家里的整洁干净,明天回来的时候你能把脏袜子放到脏衣篮里吗?”
毫无疑问,采用第二种语言表达不会影响母子关系,也更容易达到目的。这里就用到了“事实——感受——思考——行动建议”四部曲,也即非暴力沟通方式。依照这一方式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在金融一线,一位父亲执意要取走儿子的银行卡,而银行为了确保持卡人的用卡安全,只能将卡交给本人。面对这样的冲突,银行工作人员便通过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安抚客户,最终赢得了客户的理解。首先,客观陈述事实,解释不能代领银行卡主要是出于保护客户权益的考虑;其次,心怀善意体会对方的感受,肯定对方对于孩子的责任心,设身处地解除对方的顾虑;最后,专业负责地给出行动建议。
“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处理客户投诉也是如此。金融一线在服务客户时,理应熟谙沟通之道,将如沐春风的感觉贯穿于服务全过程,最大可能地避免客户投诉事件,为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贡献金融消保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