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VC杂谈
专注于 文化 传媒 娱乐 行业的早期风险投资
51好读  ›  专栏  ›  VC杂谈

2016年文娱市场观察和分析--华泰年度策略会文创消费 陈悦天 (下篇 未来的趋势分析)

VC杂谈  · 知乎专栏  ·  · 2016-12-13 10:39

正文

鼎晖文化产业基金的合伙人陈悦天在华泰证券年度策略会上以《娱乐产业的下一个浪潮》为题分析了2016年文娱市场的趋势和下一步的投资机会:

1)传媒领域的大投资逻辑一条是底层技术的更迭:传播媒介→传播结构→新内容诞生;另一条是主流人群审美的变化,比如如今喜欢二次元的年轻人群会把二次元逐步带入主流社会。

2)对于想要成为传媒集团的公司来说,市值和现金流非常重要、金融业务和主营业务的结合也非常重要,这决定了买家能力和后续的整合经营能力。

3)2016年的各个细分市场:二次元和ACG已经开启了货币化进程,这个进程中社会化营销的作用将越来越大;IP的投资需要成体系和系列,本质上IP是降低内容的再营销成本;剧集公司ToB属性决定需要做多内容门类突破天花板;综艺需要往剧集化思路走,填充Storyline;电影是一种奇观效应,3-5亿元的保底是比较正常的价格。

4)未来会发生什么?圈层的割裂越来越明显;短视频将取代长图文成为常态,CP和后端变现环节或许更有投资价值;VR时点尚未成熟;AI的应用将越来越普遍,未来人类的价值将或许构建在「情感」和「想象力」两项基础之上。


我们将分为上中下三篇推送这次的文章纪要,本篇为下篇,主要包括 4 )。



【对未来的观察】

接下来讲我后面的观察,我觉得现在中国传媒业界,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存在,因为社交网络的存在,传播路径分化是会持续和加剧的。 这是我去年写的一篇文章里面的图,红色的代表以前的大众传播,基于报纸、杂志、电视台和广播体系,同时可以一下子覆盖整个人群,击穿每个细分人群。细分人群因为大众传播的存在,人群和人群的区隔很小,你的朋友们基本上限于你身边的人,所以传播容易。黑色线是人群内穿越,黄色是跨人群传播,圆圈是人群和人群的壁垒,是不是很容易传播过去。

社交网络和移动互联网时代更像圈层文化

第一,大家没有空看大众传播,没空看报纸、杂志、广播这样的东西,一个信息很难有效的到达所有人群,基本上都是基于社交网络。

第二,人群和人群之间割裂越来越深,因为没有统一思想、统一的偏好,很难做跨人群之间的传播。往往你在社交网络里面关注的人,也都是你自己的同好,肯定和你有同样的想法才会关注他,所以在每个人群当中开始产生回音壁的传播,你在某个人群里面,因为生活习惯或者兴趣偏好,大家喜欢的东西都一样,然后大家不断的加强传播的循环。所以我认为人群是越来越割裂的。

我觉得在这次美国大选中非常明显,2008年奥巴马用facebook,大众传媒那时还有影响力,同样的信息可以有效到达美国所有的人群,然后他用facebook大家就觉得非常创新、非常亲民,说接触年轻人。但是今年人群割裂非常深,精英和大众相互之间相互不理解,所以两边争议才会这么多。媒体声量作为一种资源,普罗大众都已经被赋能了,twitter上支持每一方都有,但是很难互相传播。知乎也是如此。所以社会精英和上层阶级没有办法很有效的调用传媒的力量宣扬一个理念,进行一些思想的灌输。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考虑的话题,在未来做传播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说《阴阳师》的传播要借助KOL和B站帮他们做视频,我觉得符合现在的传播路径的规律的。



第二点:大家要多关注短视频

场景和行为发生变化,明显现在就是说短视频有取代长图文的趋势。头条做了头条视频,从2000万日活跳到6000万日活。其他几个平台也要关注一下,秒拍、快手、美拍.,但是总体来说,我觉得在短视频门类,平台没太大价值,基于社交网络做视频传播,我觉得短视频更细、更碎。微博、微信上都可以看到这些视频,就是全网传播。投资短视频产业链环节的话我应该不太会选渠道,大部分公司我看的是右边,做视频的,或者是帮助视频做变现的公司。短视频营销价值很大,因为短视频其实很接近广告,大家经常用头条视频,会发现它的流里面有嵌入广告,你有浏览习惯,你点开感觉也是看短视频,最后你是被营销了。上次我点了一个王俊凯帮OPPO做广告的一个视频,看完之后才知道为OPPO做广告,非常靠近广告的门类,非常有营销价值。而短视频平台的生态更像YouTube,我觉得是值得关注的。



第三点: VR

我的观点是没有到时候,VR的拐点还要等。大部分的中国现代成型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基本上2011年之后成立和发展起来的,2011年的智能手机的出货量一年1.1亿台,然后2010年全球的智能手机出货量是1.4亿台,大家如果现在看VR,你随便搜一下各种研究机构大家说的出货量的状况,你就算把很多数据拼起来,拼起来的状况是VR现在全球一年也就1000万台,然后中国内部都不能有100万台,所以这基本上是10倍以上的量级差距。所以还是回到最前面的变化理论,C端没有明显的变化,C端的量不起来,VR整个产业链不值得投资。不管你是做内容还是做游戏,还是做营销,因为你一开始占住的只是一个相对小的市场。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概念在很早已经有了,为什么移动智能手机、Android、iOS出来才爆发?因为只有那之后移动互联网才真正进入大众市场,C端的人开始买智能手机,开始用APP,开始真正使用这些东西。如果没有的话,以前的公司,虽然有些小范围的市场优势,但是因为整个大市场有市场红利,原来那些优势不成为优势,原来的壁垒不成为壁垒,就会面临挑战,我觉得现在不是很好的投VR的时候。



最后: AI 的应用

AI其实在媒体当中也有应用,因为今年特别火的是AlphaGo,AlphaGo让大家对AI能做的事情非常的热衷,但因为我自己学计算机的,我觉得AI并没有实际的突破,更多是数据和算力层面的突破:一是移动互联网,现在把现实世界虚拟化、数据化,有大量数据存在;二是算法,因为算力提升,真正可以实现多层次的神经网络,匹配效率更高,更精准。现在的AI可能更多只能做模式识别和模式匹配的事情,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智能。

AI在传媒的应用,基本上经过四阶段,数据获取要结构化,没有数据就没办法学习。现在知乎、头条基本上在做一些数据获取的结构化。信息分发、个性匹配,帮用户打tag,这在互联网广告领域应用非常多,这是非常成型的技术;三是机器写作,这已经很久了,我摘出来新闻的时间是2015年9月份,2015年9月份腾讯一个自动写作机器人Dreamwriter,CPI的数据稿子一分钟出来了,今年里约奥运会机器人写了3000篇。新华社自己也推了快笔小新的写作机器人,所以机器写作这件事,特别是基于事实的机器写作,已经算是比较成熟的技术。可能深度和创意内容写作比较困难,达成深度写作方案还要很长时间。还可以看看陪聊机器人,比如微软小冰,现在客服领域用的比较多,很多电商正在使用。Google是想把一个感性的标准——“相关性”通过理性化、工程化的方式实现出来,在人工智能能不能实现感性的标准“好”是无法判断的,把这样的感性标准很好的理性化和工程化需要更长时间研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