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时拾史事
那些你从别的地方看不到的历史八卦,展现历史最生动的细节。
51好读  ›  专栏  ›  时拾史事

我的前半生 | 王羲之官场浮沉记 (下)

时拾史事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7-28 12:45

正文

作者|赖正直

本文系时拾史事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王羲之以书法闻名于世。不过,在当时书法不能当饭吃(没有书法协会这个单位)。王羲之也不是闲人,他有“正经事”要做。王羲之要做的正经事,和当时的大多数士大夫一样,就是当官。


王羲之活了59岁,他23岁出任秘书郎,53岁辞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之职,可以说大半辈子都在当官。


书法家王羲之当过哪些官职?

他是否胜任这些岗位?

在王羲之所经历的王导与庾亮、庾冰之争,桓温与司马昱、殷浩之争等等政局激变的漩涡中,他是如何折冲樽俎、保全自己的呢?





五、在夹缝中生存:王羲之主政江州



王羲之任(或兼任)临川太守3年有余,咸康六年(340年),庾亮病死,临终向朝廷举荐王羲之“清贵有鉴裁”,王羲之遂被任命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庾亮举荐王羲之执掌江州,除了王羲之确实有实干之才,更重要的是王羲之能够成为平衡王、庾两家势力的砝码。



庾亮病死时,正是王、庾两家争夺江州控制权的斗争白热化的时期。在东晋的版图格局中,江州位于联系长江防线上下游的中枢地位,同时也是拱卫建康的战略要地。庾亮在世时,以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假节,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军事,领江荆豫三州刺史,牢牢控制着江州。庾亮死前,已预见到自己死后江州的权力真空将会被王氏侵入,于是举荐王羲之为江州刺史,作为缓冲或过渡,因为王羲之既是王氏家族成员,又不是王氏家族利益的积极代表者,当是各方面都能暂时接受的人选,有助于为庾氏势力争取时间重新部署,避免在庾亮死后不久就使斗争激化。


因此,王羲之受任执掌江州,一方面是他确实如庾亮所举荐的“清贵有鉴裁”,另一方面则是充当了王、庾两家争夺江州控制权的缓冲工具。王羲之任职江州,名义上是一方首吏,实际其主要任务是缓和两家矛盾,使冲突不至于激化,因而带有过渡性质。


果然,一年之后的咸康七年(341年),王羲之的堂兄王允之就接替了江州刺史一职。王允之是当时王氏族中难得的将才,以王允之坐镇江州,足见王导等王氏领袖对江州的重视。但在同时,庾怿接替了王允之原任的豫州刺史的职务,可以说王导是拿豫州来换得江州,由此亦体现江州之重要。


王允之常常处在与庾氏势力争斗的第一线,与庾氏的关系极为紧张。王允之到江州之后,两家的矛盾果然迅速激化,庾怿甚至企图毒杀王允之,因事情败露而自杀。此后又有庾冰调王允之任会稽内史而王允之拒调的事件,最后因王允之病死,庾冰亲自出镇江州,这才把江州重新收入庾氏囊中,其中过程十分曲折。相比之下,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江州的局面十分稳定,可见王羲之确实发挥了居中缓和两家矛盾冲突的特殊作用。



王羲之虽然被免去江州刺史,但仍保留着宁远将军的军职。宁远将军属于“杂号将军”,没有具体职掌,所以这一段时期王羲之又恢复了清闲的生活,从江州回到了久违的建康(此前分别在芜湖、武昌、临川、江州任职,时间约7年)。在他回到建康的第二年(咸康八年,342年),晋成帝崩,其弟晋康帝即位,会稽王司马昱以皇叔之尊,与庾亮之弟庾冰共同辅政。司马昱积极起用他所熟识的士族人物,以排挤庾冰,并对抗正在崛起的桓温家族。司马昱和王羲之是老朋友了,故而屡次以吏部尚书、侍中等要职征召王羲之,均被拒绝。在经历了戎马倥偬的繁忙之后,王羲之似乎更喜欢这种有职无责、优游卒岁、光领工资不用上班的生活。


《世说新语》载王羲之曾与谢安共登冶城(东吴时期制造兵器的地方),王羲之感慨说:“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安则反驳:“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耶?”这一故事很可能就是发生在王羲之卸任江州、回到建康的几年期间。此时庾翼正积极准备北伐,而王羲之对庾翼北伐之举是赞成的。北伐需要动员全国之力,是一项巨大的工程,王羲之虽然没有积极投身北伐活动,但他仍担任着宁远将军这一军中职务,多多少少也参与了一些准备工作,由他说出“宜人人自效”的话是合理的。而谢安则年方二十五六,正是年少轻狂的时候,他运用诡辩术对王羲之反唇相讥,也很符合此时的情景。


六、该出手时就出手:王羲之再掌兵权



永和元年(345年)穆帝即位后,庾冰也病死了,司马昱开始独掌朝政。当时琅琊王氏、颍川庾氏势力都走向没落,正在崛起的政治势力是桓温为代表的谯郡桓氏。为了抗衡极具威胁的桓氏,以司马昱的代表的宗室、外戚势力有意拔擢一些士族人士与桓氏对抗,尤其重用陈郡殷浩,以其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参与朝政并积极准备北伐。


殷浩与王羲之的关系也不一般。《世说新语》载殷浩称赞王羲之:“逸少清贵人,吾于之甚至,一时无所后。”对王羲之评价极高。王羲之卸任江州刺史之后,一直处于只带“宁远将军”空衔的闲散境地,朝廷征之为侍中、尚书,皆不就,大有从此逍遥山水的意思。但是殷浩一纸书信,就把王羲之请出来担任护军将军。王羲之在回信中说:“若不以吾轻微,无所为疑,宜及初冬以行,吾惟恭以待命。”语气谦和友善,与对待王导劝其出仕的态度大不相同。


护军将军是禁军高级将领,统率着独立的营兵,为禁军“六军”之一。护军将军的名称很有讲究,“资重者为护军,资轻者为中护军”,王羲之任“护军”而非“中护军”,说明他在朝廷眼里已是履历丰富的“资重者”。护军将军的职责包括“主武官选”等等侧重于人事、思想、教育的工作,颇类似现代我国军队的政委。王羲之到任后曾发布过一道《临护军教》,“教”是高级军政长官发布的命令,所谓“临护军教”即王羲之到任护军将军一职后首次发布的命令。命令中并未提到军事问题,他所关注的主要是对“老落笃癃”、“不堪从役”、“有饥寒之色,不能自存者”表示关怀和慰问,确实很符合“政委”的角色。


王羲之行书《临钟繇千字文》


王羲之出任护军将军,当与殷浩准备北伐的部署有所关联,由此亦可见王羲之与殷浩的关系之密切。在准备北伐期间,护军将军职责重大,王羲之曾数度到吴郡、江州等地出差,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这是非常辛苦的。王羲之大概是不太适应这种生活,曾请求出任宣城太守,但未获批准。


在这一时期,王羲之与司马昱、殷浩也存在不少分歧。


第一个分歧是关于清谈的态度。司马昱和殷浩为首的政治集团核心成员都是以清谈著称的名士,司马昱和殷浩本人也都是清谈高手,而王羲之一向反对清谈,这一点就决定了两者之间必然不能保持高度一致。


第二个分歧是与桓温的关系。司马昱和殷浩没有搞实务的本事也就算了,偏偏还要跟桓温争权。王羲之是看着司马昱长大的,当然明白他的斤两,多次劝谏司马昱以谦退处世,避免和桓温直接冲突,但司马昱被权力欲望所蒙蔽,根本听不进王羲之的意见。


第三个分歧是关于北伐的问题。王羲之赞成庾翼北伐,却不赞成殷浩北伐。在殷浩北伐之前,王羲之曾致书司马昱和殷浩加以劝阻,其理由主要倒不是军事上难以取胜,而是着眼于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经济负担,“顷年割剥遗黎,刑徒竟路,殆同秦政。”也许还有一个原因,王羲之不方便说出来,那就是“凭你们也行?”


殷浩和王羲之关系很铁。看到王羲之反对北伐,殷浩也不勉强,遂以王羲之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内史就是太守,只是因为会稽是会稽王的封地,是王国而不是郡,故其长官称内史不称太守)。会稽是建康的战略后方,也是东晋最重要的粮食产地,政治、军事、经济意义不言而喻。除此之外,会稽还是司马昱的封地,王羲之能够出任会稽内史,替司马昱打理封国事务,说明王羲之是司马昱、殷浩这一政治集团所亲信的人物,就算王羲之不赞成北伐,那么让他去镇守会稽的大后方,司马昱和殷浩仍然非常放心。


王羲之出任会稽内史后仍然执意反对北伐,并曾分别致书司马昱和殷浩阐明自己的主张,但均未得到采纳。尽管如此,王羲之仍然尽最大努力在会稽开展工作,他在会稽疏通淤塞的运河、恢复漕运,施行禁酒令、以节约粮食,惩治以“雀鼠耗”为掩盖、贪盗官米的犯罪,都是旨在为朝廷提供充足的经济支持,同时他也反对强征徭役,主张减轻对逃税、逃役的刑罚,十分体恤民瘼。


七、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王羲之挂冠而去



殷浩北伐失败后,被废为庶人,积极赞成北伐的会稽王司马昱的威望也受到打击,遭到桓温架空,成为傀儡,而桓温趁机取得了政治主导权。此时,王羲之的仇人王述则依靠桓温的势力升任扬州刺史(王述本人看不起桓温的出身,但王述之子王坦之却是积极与桓温接近以攫取政治资本)。王羲之既不甘居王述之下,又失去了殷浩在朝内的支持,顿时处在一个相当窘迫的境地。


王羲之为了摆脱窘境,上表请求朝廷分扬州所属的会稽、临海、东阳、永嘉、新安五郡为越州,以便脱离王述掌控,但因“行人失辞,为时贤所笑。”所谓“行人失辞”,是指王羲之派出的使者说话措辞不当。像重新确定行政区划这样的大事,王羲之居然只派一介使者去说服朝廷,确实不够慎重。但如果是殷浩在朝执政,事情也并非没有转圜余地,因为在当时,会稽、临海、东阳、永嘉、新安五郡虽然俱属扬州,但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在刘宋孝建元年(454年),就分会稽五郡成立东扬州,可见王羲之的提议并不是没有现实可能性的妄想。只是在殷浩被废、司马昱失势的情况下,没有人敢赞同与殷浩关系密切的王羲之的提议,再加上王羲之的处理方式有失妥当,派出的使者又不得力等因素,事终不济。


也许,这一切不完全是王羲之对王述的意气用事,也有可能是王羲之在用此事测试殷浩被废、桓温主政之后的朝廷将如何对待自己。测试的结果,是朝廷不再信任王羲之,王羲之即使不主动辞官,也很可能会遭到桓温势力的排斥和处理。面对此种局面,再加上与王述的恩怨,王羲之选择主动辞官,似乎也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王羲之辞官之前在父母墓(其父王旷失踪于北方,应是衣冠冢)前发了重誓,坚决不再入仕。王羲之还特地交代诸子,在他死后如果朝廷赠官,也必须拒绝不受。


果然,王羲之又度过了6年的赋闲生活后,于升平五年(361年)去世,朝廷追赠金紫光禄大夫,诸子遵照王羲之生前所嘱,辞之不受。

 

 

参考文献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

【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

【清】严可均:《全晋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十二讲》,中华书局2010年版。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郭廉夫:《王羲之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聂邦瑞:《书圣王羲之》,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版。


尾注:喜欢不点赞是流氓,喜欢不转发是大流氓,如果你打赏,我可以原谅你的一切流氓。


时拾史事x道简致远推荐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阅读原文可直接购





往期爆文



二十万慰安妇她们的命运

新疆是先有了汉族还是维族

北京凭什么统治中国六百年

混血选择:做犹太人还是德国人

老公长得丑,大宋女人可以提离婚


专栏:西汉 | 三国 | 二战 | 德国 | 魏晋 | 影视类 | 大明 | 波兰 | 尚书



关于时拾史事

搜索微信号:historytalking 关注  

想看轻松有趣的历史?想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想知道历史中的各种稀奇古怪?时拾史事读者群号 30428330,欢迎喜欢历史的各位加入群一起交流啊\(^o^)/~

商务合作:Tel:15117934836  QQ:762993961

投稿请发[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长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