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菠萝因子
有思考,有温度的科普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drpei  ·  赖氨酸可以帮孩子长高吗? ·  昨天  
医学影像沙龙  ·  发现腹主动脉瘤,应该测量哪些数据? ·  2 天前  
火石创造  ·  风云对话 | ... ·  2 天前  
E药经理人  ·  60亿索赔“惊魂记”!诺和诺德怒告KBP,B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菠萝因子

4个渴望健康的孩子

菠萝因子  · 公众号  · 医学  · 2021-06-01 12:37

正文

菠萝说


今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是孩子们的节日。作为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问题是我们的头等大事。


最近,“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栏目在上海举办了一场科普演讲,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在这场演讲中提到的4个儿童和健康的故事,希望每一位孩子都拥有健康光明的未来。


文 | 菠萝

本文首发在公众号“ 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 ”。


先说两组数字。

第一个数字是 30万和3万 。全球每年超过30万孩子被诊断出癌症,其中中国儿童近3万。

截图来自于「我是科学家」演讲现场


一说起癌症,大家普遍比较恐慌,而且会觉得这是一个老年疾病。诚然,绝大多数的癌症患者都是中老年人,但是还有一小部分是大家意想不到的——14岁以下的孩子。他们得癌症的原因,绝大多数是因为先天基因突变。由于中国人数非常多,所以中国的肿瘤患儿人数也非常庞大,每年新确诊人数已经超过了3万。

第二个更重要的数据,是 生存率 。儿童肿瘤整体生存率是比较高的, 在欧美发达国家,患儿整体生存率已经超过了 80% 。但是 中国和他们的差距超过了20%,现在生存率只有 60%左右 。这样的差距,直接导致在中国有几千个孩子,每年因为没有接触到最好的医疗条件而失去了生命,这是非常可惜的。


截图来自于 我是科学家 」演 讲现场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关于儿童癌症群体的四个故事。

误诊,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悲剧

第一个故事的主角叫“黑马”,是我的同龄人,也是一个父亲。他来自黑龙江,姓马,所以大家叫他黑马。

2013 、14年的时候,如果大家在北京某个街头逛,可能会碰到他正在卖烧烤,卖烤鱿鱼。

他为什么从黑龙江来到北京呢?因为他的孩子得了一种非常罕见的肿瘤疾病,叫“朗格汉”(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它的全名非常长,大家记住叫朗格汉就好了。


这个孩子在两岁时,头上开始鼓起一些小包。他带孩子去县医院看病,医生说可能就是磕着了,回去热敷吧。但敷了一阵以后发现完全不行,包越长越大,于是赶紧带孩子去地级市医院,甚至最后去了省医院,依然无法确诊。

有的医生说,可能就是脂肪瘤,没关系,是良性的。但其实完全不是良性的,后来孩子的情况越来越糟。有一天小黑马突然开始出现尿崩,这么一个小小的孩子,每天需要喝10多斤水,因为他总是感觉非常口渴,但一喝就尿,而且这种状况不断重复。

其实,有经验的医生就会知道,这是比较典型的朗格罕症状。但是很遗憾,基层的医生,包括省级医院的医生都不了解这个疾病,所以一直没有确诊。

总而言之,在14个月的时间里,黑马带着他的孩子辗转于县医院、市医院、中医院、妇女儿童医院、省医院,甚至北京的某大型三甲医院,都无法得到确诊。

截图来自于 我是科学家 」演 讲现场


孩子被反复误诊,直到最后因为一些机缘巧合,他才来到了北京儿研所,专业的医生看了一眼,就说:“我99%确定是朗格汉。”

后来做了检查确实是,所以小黑马立刻开始化疗,但由于耽误了这么久,他的治疗已经变得非常艰辛,不仅对孩子折磨比较大,而且经济花费也是指数性地上升。

黑马当时新婚不久,带了辛辛苦苦攒下的6万块钱,到北京很快就没有了。于是他开始到街头去卖烤鱿鱼,白天就在一个市场给人扛东西。

这其实是中国很多肿瘤患儿的缩影: 由于信息不对称、反复误诊,给孩子带来痛苦,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

如果能够及时确诊,像朗格汉这样的疾病,治疗费用可能不到10万块。但是因为耽误了,黑马爸爸最后的经济负担已经接近百万。这是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和10万之间有非常巨大差距。

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复的信息不对称、反复的误诊?

因为中国一直以来, 没有专业的儿童肿瘤的科普平台 ,所以他们很难找到准确的信息。

中国80%左右的家长,在孩子生病以后,第一时间都是去网上搜索信息。但是,以前如果你到网上去搜索“儿童肿瘤”,看到的几乎全部是垃圾信息、伪科学,甚至还有骗局,这导致了很多问题。所以2018年我回到中国后,特别希望科普信息,能在各种各样的搜索引擎,比如百度、搜狗上置顶。

小黑马的故事,有一个比较好的结局。他现在康复了,回到学校成为四年级的学生,他的爸爸正在努力偿还债务。但同时,我觉得非常了不起的是,黑马爸爸创办了“朗格罕天使之家”,致力于帮助更多像他们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孩子获取准确的信息,让他们能及时得到救助。


没出生在更发达的地方, 看病就这么难吗?


第二个故事从东北转到西北。

“雪儿”是一个甘肃的小女孩,有一天她突然出现大便不畅,坚持了很多天都不行,家长把她带到医院,同样误诊了。医生说她可能只是消化不良,回去随便吃点药就好了。

结果完全不行,等到她的肚子长得像西瓜那么大时,再到医院做检查,直接把医生震惊了。一般人去做体检时,肿瘤标记物的正常值是20,而雪儿的肿瘤标记物是1200,已经超过了60倍。

后来她被诊断为恶性卵黄囊瘤,而且已经广泛地转移。可惜,在甘肃几乎没有医生能治疗这种儿童肿瘤,所以医生告诉她的家长:不要治了,可能是人财两空。


但可能茫茫中自有注定,雪儿的父亲在杭州打工,有一天她父亲在坐出租车时,非常意外地听到了广播,一个关于儿童肿瘤的科普。然后他知道了,在浙江杭州,有医生对这种儿童肿瘤非常擅长,于是他带着女儿的病历来到医生那儿。医生看了一下说:可能还有救,我给你出个方案,你回甘肃去治,这样比较省钱。

但是,他们在甘肃找遍医生,却不知道谁能来治这样的肿瘤,所以最后雪儿还是又拖着病体,从甘肃来到杭州来治疗。

现在雪儿已经康复了,是一个非常漂亮乖巧的小女孩。但在中国,有无数个像她一样,可能我们永远都不知道名字的人,只是因为出生在中西部,而不是在一线城市,不是在北上广,不是在杭州,就失去了生命。

所以,这是另外一个导致中国肿瘤患儿整体生存率低的原因。不 是我们一线城市医疗水平不行,而是我们其他地方太弱了。 不仅是甘肃,你去青海、新疆,以及很多边远地区,会发现可能全省都没有一个专业的儿童肿瘤科室。

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希望一个孩子,无论在甘肃、青海,还是在北京、上海、杭州,都能接受到一样的规范化的治疗,这样孩子的生存率才有可能提高。

癌症患儿,不只要面对生理痛苦

我们第三个故事,转向西南。

在昆明,一个叫“小璞”的孩子,得了伯基特淋巴瘤。由于长期住院,他身体非常瘦弱,而且内心非常自卑,所以基本不说话。到了医院以后,包括他的父母都不说话。

这就是非常典型的,生了肿瘤的孩子面临的挑战——他认为自己是家里的“拖油瓶”,一文不值,完全是社会的拖累。

所以,在治疗肿瘤孩子时,我们还面临一个挑战,就是需要在治肿瘤的同时,治疗他们的心理。但是医院里的医生护士都太忙了,自己连喝水、吃饭、睡觉都顾不得,怎么会有时间来一个一个关心孩子的心理。

怎么办?其实有办法,这个解决方案就叫 “医务社工”

说起医务社工,可能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说过,很多人误以为他们是志愿者。其实他们是像医生护士一样,非常专业的人士,如果说医生护士的任务是治疗肿瘤的话,医务社工的任务就是治疗心理。

在发达国家,医务社工是整个医疗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中国却非常少见。不是因为我们缺这样的人才,事实上中国很多大学都有社工专业,不仅有本科还有研究生,但是这些人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因为医院里面没有编制。

所以一方面,我们面临着这些家长、孩子特别需要心灵的关怀。但另外一方面,我们明明有这么多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却没有用武之地。

面临像小璞这样的孩子时,医务社工有很多很多专业技能可以派上用场,包括绘本阅读、正向激励,还有一些游戏,比如出征仪式等等,都能让他变得不那么恐惧,不那么自卑。


截图来自于 我是科学家 」演 讲现场

后来小璞确实恢复得非常好。他康复后,不仅成为了志愿者,而且长高了、长壮了,笑容依旧。

当看到这样的笑容,你会感觉,对于肿瘤患儿的治疗是成功的。因为我们 治好的不仅是他的肿瘤,还有他受伤的心灵。

被社会拒之门外的癌症患儿

最后一个想分享的故事主人公叫“满满”。他得的肿瘤叫神经纤维瘤病,这是一种介于良性和恶性肿瘤之间的疾病。它几乎可以发生在全身各处,得病的人全身各个地方都可能长出肿瘤,而且很有可能会影响外貌。因此,虽然患儿可能寿命和正常人一样,但是却饱受社会的歧视。

很不幸,满满就经受了这样的歧视。满满的眼眶里长了一个肿瘤,除了导致视觉受到影响,面部也发生了一些扭曲,所以满满在从小就遭受周围人的各种歧视、鄙夷,各种奇怪的眼光。

满满非常幸福,有一个很爱他的妈妈。但也很遗憾,一直都是妈妈一个人带着她。生病后,他妈妈非常努力,想让满满得到一个正常孩子应有的生活。但很快,满满妈妈发现,想让他正常生活非常难,即使满满的智力非常正常,只是外观和一般孩子不一样。

满满三岁时,妈妈给他报了一个兴趣班,钱都交了,刚带满满到教室的门口,就被告知绝对不能进来,因为他们以为满满会传染。四岁的时候给满满报幼儿园,也被拒绝接收。

这把满满的妈妈逼到什么程度?她辞去了自己非常好、非常稳定的工作,去考教师资格证。后来,她去一个幼儿园当老师,唯一的要求就是,幼儿园必须接收满满进幼儿园学习。

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荒谬的事情。这些孩子,其实和别的孩子没有什么两样。但他们除了要努力战胜病魔,更难的是,还要面对社会的歧视。所以,希望能够倡导大家一起来做的事,就是让大家 正确地认知疾病,不要歧视患儿 ,帮助这些孩子重拾信心。

研发新药,才能根本解决问题

从满满的故事中,还能折射出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科学研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