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普惠金融服务是农商银行的政治使命和社会责任,面对新形势,农商银行应坚定决心,增强信心,根据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普惠金融优惠扶持政策和差异化金融监管要求,配套建立与普惠金融发展新路径和新趋势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推进一体化经营、综合化服务和系统化管理,从战略发展、组织架构、创新服务、风险防控、资源配置等方面促进和保障普惠金融服务的持续发展。
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在农商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设立专门委员会,负责制定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战略规划、基本管理制度,协调、推进普惠金融业务的管理和发展。在总行层面成立普惠金融部,承担普惠金融业务的政策研究、规则制定、产品研发、风险管理等职责, 牵头协调、督促各部门及分支机构开展普惠金融工作。有条件的农商银行还可考虑在分支机构成立专门的业务团队,构建一整套自上而下的垂直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全面推动普惠金融业务发展、产品研发、客户拓展、渠道建设、风险管理等工作。
开展普惠金融创新服务。一是创新产品。全面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 全面加强和提升客户关系管理,针对普惠金融客户“短、小、频、急”以及抵押物少等融资特点,通过细分客户,细化产品,研发适合客户需求、风险可控的多元化、特色化金融产品。二是简化流程。整合归并优化业务流程和产品研发程序,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模式,简化办理手续,提高审批效率,满足普惠金融客户全方位、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三是加快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中的应用。以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为基础, 整合内外网数据资源,优化普惠金融服务平台,通过金融数据的采集、整合、挖掘及分析,为普惠金融客户画像,不断提高线上获客覆盖面和精准营销能力。四是通过移动终端为客户提供实时产品体验、客户信息及影像采集等实时办理服务,突破客户服务的时间和地域限制。
构建普惠金融风险控制体系。应从资信调查、贷款流程、贷款追踪、违约评估等多个方面重构全新的风险评估体系,以便适应普惠金融业务特点与产品特征。以科技开发和技术应用为手段,结合客户的融资需求、交易需求、应收账款管理、财务管理等,构建适合普惠金融服务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应用系统平台、前瞻性的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和风险预警系统,从多维度、多角度判定普惠客户的信用风险状况,实现集约化管理,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智能化风险防控水平。同时,尝试引入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与商会、协会、当地政府、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单位合作, 共同承担业务风险。
建立专门的资源配置机制。一是在信贷资源配置方面,农商银行可对普惠金融的信贷规模、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及风险资产考核、经济资本等实行倾斜性配置措施。二是在考核和资源配置方面,综合考虑人员规模与结构、业务发展阶段以及经营目标实现等因素,建立与普惠金融业务发展情况相适应的人力费用管理机制,设立专门普惠金融考核指标,并给予普惠金融业务专项的绩效奖励、营销费用配置。加强对金融科技、数据分析和平台建设的投入,匹配专项预算。三是在流程建设方面,建立区别于普通业务的差异化授信审批机制,提高普惠金融业务授信审批效率。建立一体化客户服务流程,实现跨部门、跨条线合作。四是在容错纠错机制方面,结合区域信用环境、主要产品结构等因素实施差异化的风险容忍度,适度提高预留试错成本。根据普惠金融产品的风险构成、管理技术等特性,不断完善尽职免责机制,解除部分基层机构和从业人员的“恐贷症”。
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推进普惠金融健康协调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为农商银行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建议政府部门尽快统一数据标准与格式, 打破数据资源部门间的“信息孤岛”格局,整合散落在金融机构、司法、工商、税务、公用事业单位、征信、互联网公司等部门的信用信息资源,形成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为普惠金融服务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完善扶持政策。在贷款规模、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存款准备金率核定、宏观审慎监管MPA、资本计量、不良贷款核销、再贷款、再贴现、发行债券等方面对农商银行进行差异化安排,引导农商银行加大对普惠金融的信贷支持。三是健全产权市场制度。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知识产权等财产的确权、评估、交易等操作规范,为产权抵质押处置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四是建设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深入推进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和诚信体系建设,解决贷款案件判决难、执行难等问题,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风尚。
作者系北京农商银行党委书记、
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