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乘客突然昏倒,通过广播,一位接受过专业急救培训的女乘客蒋菁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施救,病人转危为安。这是地铁布放AED设备以来的首次使用。今天播出的《市民与社会》节目,邀请到了急救专家、第一反应创始人陆乐,热心市民蒋菁,聚焦急救设备AED的实施,这些急救设备怎样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这次事件又有什么启示?
先来听听蒋女士亲述的事件过程:
6月12日上班早高峰时,9号线车厢内一位20多岁的男子突然晕倒在地。根据监控画面显示,8点44分, 当列车停靠在世纪大道后,闻讯赶来的站务员立马将该男子从车厢内移到了站台上。
站长第一时间联系了救护车,并安排站内广播寻找有急救证的人士 。
8点49分,刚从4号线下车的蒋女士听到了呼救,在联系服务中心后,一路小跑赶到了9号线站台。“当时已经有另外一名白衣姑娘在现场了。”据蒋女士回忆,“那位姑娘和小伙表示虽然有急救知识,但没有信心。”
在向地铁工作人员解释自己曾经在医院工作,也考取了急救人员证书后,她立马开始了争分夺秒的抢救。
在向同行人员了解昏迷的时间以及原因后,蒋女士按照急救步骤,先“拍拍他,呼喊他”,发现毫无反应;接下来她检查了男子颈动脉脉搏与呼吸,发现均已停止!
蒋女士至今心有余悸,“这是缺氧的明显症状,我赶紧在合适的位置跪了下来,开始胸外心脏按压。”
蒋女士为倒地乘客做心肺复苏
蒋女士表示,在急救过程中,先来的姑娘和小伙也一直从旁协助:“我关照姑娘帮我计算一分钟内是否达到了100多次的按压次数,而小伙则负责观察男子的情况是否好转。”
8点56分,眼见该男子情况并没有好转,工作人员提议是否可以使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蒋女士很惊喜:“之前我也不知道地铁里就有这个设备,一听现场就有,我决定可以使用。”
世纪大道站服务中心旁的AED设备
9点02分,急救车赶到了现场。在医护人员准备完毕后,接过了蒋女士的急救工作。此时,她发现,监视仪上的心率出现了波动。“看到这个我也就放心多了,因为还要上班,就离开了车站。”据悉,该名男子被送往了东方医院,目前还未脱离危险。
蒋女士拍下的监视仪,显示晕倒乘客出现了心跳
据了解,蒋女士今年48岁,上海人,于2014年10月参加了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开设的现场初级急救培训班,并顺利毕业。从前在医院工作的她认为急救也是一项重要技能,所以便参加了培训。
蒋女士获得的急救培训证书
“在现场,大家都问我是不是医生,其实我在医院也工作了9年,虽然目前在从事健康管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但我从来没有离开过医疗行业,也依然有着一份救人之心。”
说到现在,很多瓜众肯定和小编一样一脸疑惑,AED是啥?咋用?我好像从来没见过?
在今天的《市民与社会》节目中,中国急救培训和赛事生命救援机构“第一反应”创始人兼CEO陆乐表示:“两个核心数据第一,俗称猝死的心脏骤停80%以上都发生在医院以外的场所;第二,发生猝死 后,每一分钟救活率会降低7%-10%。AED是医学界公认的有效手段,如果在4分钟内使用AED,救活率在60%以上。这么短的生命窗口时间内,医生来不及赶到,只有依靠公共设施中的AED,才可能提高救活率,挽救生命。“
自动体外除颤仪(AED):一种便携式、易于操作的医疗急救设备,专用于患者心跳骤停后早期除颤,帮助患者心脏恢复跳动。有资料显示,心跳骤停患者在被送到医院急救前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救治的成功率可达94%。
自动体外除颤仪AED
目前在北上广地区的部分机场、车站和奥体场馆、部分学校等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2012年,上海市教委为沪上62所高校配置了AED等急救设备,2015年为全市250余所普通高中学校配置。
沪上高校学生演示AED使用
2015年9月起,上海市红十字会宣布启动试点设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公益项目,310台“救命机器”逐步覆盖申城机场、轨道交通站点,世纪大道站、2号线浦东机场站、磁悬浮机场站等为首批轨交站点。
很简单,记住5个步骤:
1、开启AED,打开AED的盖子,依据视觉和声音的提示操作(有些型号需要先按下电源)。
2、给患者贴电极,在患者胸部适当的位置上,紧密地贴上电极。通常而言,两块电极板分别贴在右胸上部和左胸左乳头外侧,具体位置可以参考AED机壳上的图样和电极板上的图片说明。
4、开始分析心律,在必要时除颤,按下“分析”键(有些型号在插入电极板后会发出语音提示,并自动开始分析心率,在此过程中请不要接触患者,即使是轻微的触动都有可能影响AED的分析),AED将会开始分析心率。分析完毕后,AED将会发出是否进行除颤的建议,当有除颤指征时,不要与患者接触,同时告诉附近的其他任何人远离患者,由操作者按下“放电”键除颤。
5、一次除颤后未恢复有效灌注心律,进行5个周期CPR(心肺复苏术)。除颤结束后,AED会再次分析心律,如未恢复有效灌注心律,操作者应进行5个周期CPR,然后再次分析心律,除颤,CPR,反复至急救人员到来。
那么问题来了,目前AED的使用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改进?陆乐这样说:
· “在中国最大的概率是你遇到旁边一帮人说:“掐人中呀掐人中呀,你为什么要按他的胸啦,按坏了怎么办啊,老祖宗都掐人中,你怎么还不掐呀”当你身边有这么一群热心却做坏事的、年纪大的人群,如果你没有经过我们这种抗压训练,你可能就输给他们了。”
· “培训还需要复习,我们在课程以外也做了很多功课,要让每一个学过急救的人在3-6个月之间去复习。”
· “在上海迪士尼等不少场所的AED箱子上都会注明 仅限医务人员以及在心肺复苏和AED使用方面接受过培训的人员使用 。我们认为,这样的说明是十分必要的,AED虽然使用方法并不难,只要经过数小时的培训,普通大众都能掌握AED的使用方法。一旦使用不当反而会造成更严重的二次伤害。”
除了需要加强AED使用方面的科普之外,公共场所对于AED仪器的保管方式和维护能力都需要提升。
另外,本台记者昨天在部分设置AED的场所采访发现,相关工作人员对于设备的安装和使用并不熟悉。在地铁13号线淮海中路站的服务中心,记者询问值班工作人员后得到这样的回复:这里没装有。当记者表示地图上看到这里有安装时,工作人员说,地图上有,但是我们这个站确实是没有。而安放了AED的绿色小箱子,其实就悬挂在服务中心右侧的墙柱上。
近两年,上海增加了公共场所AED的投放数量,然而市民、特别是工作人员对此的认知度却不高。如果说目前650多台AED是给绣花打下了坚实底稿,那么之后针脚的蔓延和辐射,更多还是要依靠使用高科技的人。
如何将绣花式的精细管理理念融入到具体工作实践,怎样不留一个安全死角,真正救命神器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或许是相关部门下一步要思考的问题。单有先进的急救设备还不够,再加上训练有素、随时待命的人,才能构成一张有温度的城市生命守护网。
撰稿:孙宇宏
来源:新民网,看看新闻
新闻工匠,打造最有品质的内容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上海新闻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