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天府新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的重要指示,开辟城市转型升级新路径,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市规划局牵头编制了《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
规划对公园城市内涵特征及成都公园城市建设总体目标、策略、举措等方面进行了阐释。
针对该规划内的具体内容,市规划局局长张瑛、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曾九利近日进行来详细的解读。
市规划局局长张瑛介绍到,规划对表新一轮城市总规战略目标,明确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三步走”的发展目标:2025年,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公园城市特点初步显现;2035年,基本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开创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的新模式;2050年,全面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全方位形成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
据张瑛局长解读,规划在对公园城市理论内涵的研究基础上,按照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将围绕5个方面来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锚固自然生态本底
构建“山水田林城”公园城市总体格局
公园城市美丽格局示意
构建全域公园体系
塑造“城园相融”的公园城市大美形态
全域公园体系图
转变经济组织方式
形成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公园城市发展模式
公园社区与公园街区营造举措示意
打造天府文化景观体系
彰显人文荟萃、特色鲜明的公园城市文化魅力
完善服务支撑体系
营造全民共享、高效便捷的公园城市宜居环境
此外,对于公园城市的定位及其内涵特征,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曾九利也进行利解读。
什么是公园城市——
公园城市是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以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构筑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体,形成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公园城市4大内涵特征——
突出以生态文明引领的发展观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粗放发展模式也给我们家园带来了沉重代价。建设公园城市正是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绿色发展来回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实现“蓝天白云常在,青山绿水永存”的美好愿景,引领功能产业、资源利用、文化景观、生活服务等各方面发展,形成“绿色+”的新发展框架;实现城市格局更加优化、绿色空间和公共空间更加丰富、共公共服务更加均衡、城市功能更加开放、城市形态更加优美、城乡关系更加融合、产业发展更加绿色。
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取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和动力所在。城市工作关乎民生、连接民心,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将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满意度和幸福感落到实处、落细、落小。公园城市理念将“城市的核心是人”作为价值取向,以“让生活更美好”为使命方向,突出公园城市中的“公”字,做到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融;突出人民属性,以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根本出发点;突出“服务所有人”,力争满足各类人群的个性化需求。
突出构筑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宏阔视野提出“山水林田湖城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强调“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公园城市理念应体现山水林田湖城之间的合理配置和统筹优化,将山水林田湖城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构筑人与自然之间唇齿相依的一体性关系。
突出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
公园城市理念将以人本作为规划建设的逻辑起点;科学构建城市空间形态,提升城市宜居品质;注重生态建设,营造碧水蓝天、森林环绕、绿树成荫的城乡环境;强调加快产业转型,大力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功能产业。实现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交相辉映,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