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研究团队倾情奉献!”专业+深度+及时+准确“,涵盖宏观利率走势研判、信用评级全覆盖、信用策略紧跟踪、转债市场精细研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简七读财  ·  3100万→63亿,诺贝尔奖金为啥越发越多? ·  5 小时前  
格上财富  ·  牛市、情绪与人性:写给新股民 ·  5 天前  
拾榴询财  ·  新一线城市究竟是哪些 ·  3 天前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  ·  【中金固收·信用】中国短期融资券及中期票据信 ... ·  2 天前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  ·  【中金固收·利率】信贷需求仍待刺激,进一步引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

【中金固收·资产配置】不一样的传导机制 20170529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  · 公众号  · 理财  · 2017-05-29 22:18

正文

作者

张继强分析员,SAC执业证书编号: S0080511030010SFC CE Ref: AMB145

杨   分析员,SAC执业证书编号: S0080515120002

仇文竹联系人,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116040015




市场回顾

债市方面,资金面宽松,收益率曲线小幅变陡。国债收益率10年升2.5BP3.65%1年降1.2BP3.47%,国开债10年升4.4BP4.36%。债券收益率上行势头趋弱,市场情绪有所企稳。从一级招标来看,当周中标利率与二级基本持平,与前一周一级中标显著高于二级的情况相比明显好转。

股市方面,上周前半周股市仍低迷,股指最低接近3020点,两市成交额一度跌破3500亿元。但周四午后以金融为首的蓝筹股大涨,带动市场反弹,最终股指当周上涨0.63%。上证50指数当周涨幅高达4.64%,创下16年熔断以来高点,创业板指也略有企稳,但周度仍跌2.3%。板块方面,金融自然最为抢眼,总体涨幅接近5%,其次为煤炭,题材仍欠活跃,Wind雄安新区指数跌4.5%

转债方面,随着股市反弹,转债平价指数上涨0.89%,转债指数上涨0.35%。但结构分化同样明显,新华EB在正股继续强劲上攻的情况下,上涨7.07%,正股同处保险板块的国资EB也涨2.61%。但与此同时,仍有过半数转债收跌。其中,两只触发赎回的转债表现最差,周跌幅超过3.5%

大宗及外汇方面,特朗普“泄密门”致使美国政治不确定性增加,进而推升黄金价格,COMEX黄金期货价格由上周的1253.6上涨1.4%1271.4。美元指数在经历前一周急剧下跌后,当周有所企稳。受OPEC如期延长减产协议的影响,9个月的减产期限以及维持现状的减产幅度令市场失望情绪蔓延,原油大跌,布伦特原油期货结算价当周跌2.7%






资产配置展望

最近两年,很多宏观经济变量的传导机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在2016年,我们曾提到过供给侧改革下的价格传导机制与传统周期会非常不同。在传统经济周期的需求扩张阶段,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企业被动去库存,进而产能吃紧,然后推动价格继续上涨,于是企业盈利改善、扩张产能,带动信贷需求上升,最终完成库存周期到产能周期的完整过程。但在去年的价格上涨中,需求因素无疑也在改善,但更多源于供给侧改革(去产量)、低库存、宽货币,企业盈利的改善幅度和持续时间存在不确定性,还不足以激发企业投资热情,带动库存周期,但直至目前仍没有带动产能周期。我们看到,目前货币政策等也出现了传导机制的变化,值得加以简要探讨。

第一个传导:从“资金松、债市跌”的奇特现象看货币市场与债券市场利率之间的传导。债市资金面近期实际较为宽松,每月20日之后资金紧张的情况并未没有出现。甚至隔夜资金充足,午后减点出资金的情况也较为常见。DR007上周平均只有2.89%,较前期呈现小幅下行走势,不过跨季度资金仍较为紧张。从回购融资余额角度看,债市去杠杆稍有成效。尤其是金融防风险之下,加杠杆意愿明显弱化。从供给端角度看,在外汇占款流出的背景下,央行对流动性的掌控力非常强。央行主动调节对资金面的稳定甚至宽松起到关键作用。尤其是央行在512日投放了1年期4590亿的MLF,不仅完全对冲了到期量,还净投放资金495亿。同时通过投放7天和14天逆回购增强了操作的灵活性,较为有效的熨平短期波动风险。

但是市场的预期却不乐观,从跨季资金面状况依旧紧张可窥一斑。究其原因,核心因素仍在于超储率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意味着资金面的波动风险仍很大,风吹草动都容易被放大。而半年末MPALCR考核将至,投资者担心再次成为资金面波动的触发剂。尤其是短期不确定性仍较高,银行都有意愿增加备付应对不时之需,导致跨半年末的资金价格仍贵。

而存款争夺正在进行中。背后的本质原因仍是稳定和核心负债的缺乏,争夺一般存款就是在争夺准备金和稳定负债。以银行表内为例,2017年一季度主要上市银行吸收存款科目同比增速从2016年四季度的10.17%降至9.78%,整体增长较为乏力,企业存款仅增长2267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同比增速回升至10.45%;但股份制银行吸收存款同比增速放缓至7.13%

14年以来货币政策宽松,银行的负债端管理不是问题,更关键是找到高收益资产。而从去年四季度以来,负债端管理的难度大增,尤其是一般存款作为稳定负债增长乏力。我们此前拜访的诸多银行都从过去的以贷定存转变到以存定贷。往后看,在货币政策以及各类监管政策持续偏紧金融机构防风险、去杠杆背景下,市场流动性整体偏紧,“流动性池子的水下降”的背景下,叠加银行的信用扩张放缓,存款派生不畅,将使得一般存款增长延续乏力。商业银行通过发行表内保本理财等力度增大,在一般存款的抢夺上也将更加激烈。

与此同时,同业资金投资同业理财可能会面临“资金空转”的监管风险,而且成本大幅提升。理财面临两难选择,要么需要加大力度争夺零售和企业理财,要么需要缩表或赎回委外。不难推断,未来一段时间,我们仍很有可能看到理财利率继续上行。而且为了纠正期现错配,理财期限存在拉长可能,或者也将提升理财利率。随着资产收益率的提升,边际上理财资产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覆盖负债端成本的提升,但存量资产压力仍较大。

存贷款利率难做调整是市场共识,但存款利率与市场化利率的水位差已经明显拉大。如果两者在中期不能重新收敛,甚至继续扩大,一般存款将加速向理财和货基搬家,负债端的不稳定性加强,也将倒逼银行加大对一般存款的争夺。

债市对资金面表现较为麻木还源于金融防风险下配债行为的扰动。我们在157月提出配置牛时,正是看到理财扩张且可投资资产减少,于是将推升债市配置需求。而在金融防风险、去杠杆的过程当中,银行缩表、委外赎回或到期不续,都是配置牛的逆过程,整体上将减少债券市场的需求资金。而目前正处于杠杆去化过程当中,因此虽然资金面宽松,但杠杆需求或意愿降低,甚至在去杠杆的过程当中,资金面与债市表现再次出现脱钩。甚至我们看到“债市越跌,资金越松”的现象,前者说明金融去杠杆加速,后者是去杠杆和货币政策对冲性操作的结果。

当然,资金面如果能保持平稳,加上债市收益率与MLF等利率利差已经较大,债市利率上行的空间会收到明显的牵制,有助于避免悲观预期的强化。

后续值得关注的是,随着金融去杠杆的推进,MPA考核达标难度或许略有降低,也有助于资金面的平稳。此外,穆迪下调中国主权评级虽然实际影响不大,但为防范政策等叠加风险,不排除央行更有动力维护短期的资金面平稳。当然,越多的投资者担心半年末资金面,就越说明投资者已经做出了积极准备,实际冲击就越可能越小。这可能是市场在未来一个月需要面对的重要“预期差”。

因此,我们看到的情况是,银行间资金状况平稳,对一般存款的争夺正在进行中,配债资金仍在减少。

第二个传导:1Y Shibor利率超过一年期贷款利率,资金利率会否影响到信贷利率?市场担心,负债端成本的抬升将冲击实体经济。我们对此的看法是:

事实上,更具代表性的3m shibor利率早已经超过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而Shibor利率真正的锚其实是同业存单利率,后者才是真实供求下形成的利率。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在近期继续节节攀升,Shibor利率也跟随上行。从市场反馈来看,同业存单认购需求较弱,实际发行量/计划发行量处于低位。背后的原因包括:1、到期滚动压力大,监管强调降低期限错配要求下,近期长期限的存单发行意愿提升。城商行同业融资的刚性较强,中小行期待新老划断,在政策出台前仍有发行动力;2、需求端来看,广义基金在赎回担忧下需求有限;部分有钱的商业银行则倾向于留着子弹他用,尤其是临近半年末这一关键时点,加之整体超储水平较低。目前,在金融解杠杆的过程中,存单的需求收缩快于供给收缩。随着时间的推移,同业缩表过程中,未来同业负债需求或逐步下行,供需将重新匹配,一般转为量价齐跌,短端机会将更为确定。

在以往的周期当中,存贷款基准利率与资金利率往往有很强的正相关性。但在本轮金融防风险的过程中,打击的正是金融体系的加杠杆行为。同时,为避免冲击实体经济,CPI等并不高,存贷款利率并没有跟随上调。虽然债券市场利率已经大幅上升,但信贷利率整体而言保持了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资金利率与信贷利率传导的摩擦和障碍。

从我们微观调研的情况看,基准利率在信贷定价过程中仍很重要。比如政府项目类、居民按揭类贷款往往都盯住基准利率,在基本利率难做调整的背景下,发行人话语权较重且行业竞争激烈,实际利率上调难度较大,至少较为滞后。此外,优质企业投资和融资需求不畅,这些企业议价能力也很强。当然,孙国锋等也曾提出过商业银行两部门模型,MLF等资金利率对信贷利率往往传导比短期资金利率更明显。

目前看,贷款利率在前几个月已经出现了小幅上行,后续仍存在上行压力。原因包括:1、银行负债端成本明显上行,倒逼资产端利率上行;2、信贷需求仍较为旺盛,尤其是债转贷、非标转贷情况明显;3、债市收益率上行引发的相对性价比。从需求、相对性价比和信贷结构角度推动贷款利率上行,但空间在融资需求整体不畅背景下有限,金融体系息差水平会受到挤压。由于信贷利率调整较慢,央行3月底之后也没有上调MLF等利率,资金和债市利率上行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步伐较11年等周期明显更慢。

与此同时,银行FTP(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近期却普遍出现了上行,对债市的打击反而更大。对银行交易盘而言,由于FTP高企,做多动力有限。在非标、债券转贷款,而其他资产为信贷让路的过程中,加上地方债供给压力,银行配置盘的力量也较弱。这种状况很像13年的翻版,当年是非标挤压债券配置,目前是信贷挤压债券配置。简言之,FTP提升导致银行要求的资产收益率大幅提升。

第三个传导:经济增长及通胀等基本面向货币政策的传导也将会受到金融防风险、供给侧改革和美联储加息三方面因素的干扰。传统上,中央银行的最终目标是: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在一个正常的经济周期当中,往往是房地产等带动了总需求的提升,进而推升通胀,导致央行收紧货币政策为经济降温。反过来,当经济和通胀下行时,央行通过降准降息刺激总需求,各类资产随之出现轮动走势,这是美林时钟的简单逻辑基础。

但目前对央行而言,目标更为多元,至少有三点因素导致这种传导会面临更大的摩擦。1、金融防风险是当下第一要务,如果经济没有明显下行,为避免金融防风险前功尽弃,很难触动整个政策方向的逆转;2、供给侧改革的环境下,加上一季度经济超预期强劲,都导致政策对经济下行的容忍度可能更高;3、美联储加息这一不受控制的海外因素对货币政策也将有制约作用。总体而言,多元化的目标导致经济增长等向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变得更为复杂。

对于宏观经济而言,防风险、去杠杆的政策加码,可能使得非标、PPP和产业基金等传统的融资渠道出现一定的收缩,从而在金融层面给经济增长带来冲击。而随着资金和融资成本的上行,也将逐步抑制总需求。不过,我们在上周曾有讨论,基建投资周期、房地产投资、外需好转,目前制造业产能和房地产库存调整的压力均远低于2013 年,目前冲击幅度尚有限。我们还在等待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未来一段时间,市场层面需关注:

  1. 银监会关于“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的自查期限是612日,而后进入现场检查阶段。委外到期的密集期应该就在6月到三季度,值得投资者关注;

  2. 债券通。目前尚缺少细节,且银行间债市对外开放已经早已没有障碍,新增债券通方式实际效果应较为有限。不过,随着人民币债市收益率的大幅提升,有助于提升中国中短期债券品种的吸引力。

  3. 美联储加息与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会否跟随上调。

  4. 中国A股能否顺利纳入MSCI

债市策略:配置价值已经出现,但交易性机会面临的变数仍较多,信用利差风险仍是最大风险点,持短待变的整体看法不变,但利率上行不再是风险,更将带来机会。

金融监管趋严对市场的影响已经显现,但仍存在很强的惯性。仍将通过几个途径影响市场,比如:1、去杠杆的过程中就是配置牛的逆过程,整体弱化债市需求;2、增加流动性风险,尤其是委外赎回或到期不续,同业资金投资同业理财受限会扰动理财规模进而影响配债行为等;3、信用风险加大;4、由此引发的信用收缩反作用于基本面,随着时间推移带来政策转向和债市机会。目前来看,债市的配置价值已经出现,金融防风险已经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反应,但银行体系“没钱或钱贵”的状况还未逆转,扰动风险仍存。

而基本面的正面因素正在缓慢积聚,监管趋严、信用收缩对经济的反作用力还尚未达到量变到质变的地步,猪价持续调整、油价区间震荡导致通胀压力不大,市场还没有进入到基本面驱动模式。监管协调加强并避免产生“处置风险的风险”无疑有助于短期情绪的小幅恢复。资金面较预期平稳有助于债市情绪的恢复,制约短期利率上行空间。

而信用利差风险仍是最大的风险点。1、在委外赎回或到期不续的过程中,首先冲击的中短期流动性资产,如果继续遭遇赎回,就可能冲击流动性较差的底仓信用债;2、如果穿透原则严格执行,信用债纳入统一授信管理,违规或超标的相关投资需要抛出或回表。但银行都在追求低资本消耗,表内口味也明显更轻,中低等级信用债的需求大幅压缩。此外,代持清理等对中低等级信用债也是一个风险点;3、非标和PPP假股真债等如果遭遇严格监管会引发信用收缩,尤其是城投和房地产企业,也会带来经济下行压力,都可能增大信用违约风险爆发的可能。

从机会的角度看,我们认为中短端利率债和高等级信用债的机会仍较为确定,平坦的收益率曲线意味着等待的机会成本不高。转债未来的打新模式将抛弃定金模式而转为信用模式,交易所资金面的扰动将大为减小,交易所可质押的AAA公司债。地方债加点明显更大,但如果考虑其免税价值,性价比已经远超贷款,配置价值已经出现。此外,IRS表现仍有望略好于纯债,通过国债期货和IRS做陡的空间不大,但值得随着时间推移而尝试。

股市:赌胜率还是赌盈亏比?决定了参与的力度。我们在年初推荐了几个板块,其中包括大银行、大保险,主要逻辑在于金融去杠杆的过程中,大银行是净资金提供方,是重新切蛋糕的赢家,回头来看均已经超出我们当时的预判。

未来需要关注的是,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明显放缓,尤其是上中游下滑明显。而6月份如上述,银行间资金面未必极度紧张,但存款争夺更为激烈,理财利率仍有上行空间,对股市资金影响会更为直接,至少存量资金博弈的状况难改。此外,新股上市涨幅低于预期,打新的性价比在降低,会否引发打新基金转型或赎回值得关注,底仓去留存悬念。更值得关注的是股权质押风险,一旦股市继续下行,不排除会引发股票质押盘出逃,并带来踩踏效应。

不过,好消息也在出现,包括证监证监会将多举措规范大股东减持,有助于改善股市的供求状况。而A股纳入MSCI6月份将再次闯关,值得期待。本轮调整幅度已经不小,也释放了一定的风险。

沿着这个思路不难推断,短期来看,由于临近3000点整数关口,市场也经历了较大幅度调整,加上避免股权质押踩踏风险、大股东减持限制等,赌小幅反弹有不低的胜率。但是从盈亏比的角度看,上行和下行空间仍不对称。尤其是,板块选择上仍非常尴尬,看好的都很贵,缺少领头羊板块,二线蓝筹股阻力相对最小。因此,我们的建议轻仓试探,更多还是自下而上择股机会。

转债:我们此前建议开始尝试收集筹码,但择券空间仍窄,股市尚无趋势性机会,不操之过急,目前仍保持这一判断。方向上仍关注新券发行及上市,存量券则以平价80元以上、正股摆脱此前的下跌轨道且基本面无虞的品种为主。

【应合规要求有删减,请参见正式报告】




重要信息汇总
  • 海外经济

1)欧元区经济向好,美国经济小波动。欧元区5月制造业PMI初值57,为73个月新高。美国5Markit制造业PMI初值52.5,创20169月份以来新低。美国房地产市场承压,新屋销售脱离九年半新高,4月新屋销售仅56.9万户,低于预期的61万户及上月的64.2万户。4月成屋销售年化557万,低于预期的565万及上月的570万。

2)白宫发布特朗普完整的2018财年预算申请。计划未来十年削减3.6万亿美元开支,其中包括1.4万亿美元的低收入家庭医疗辅助计划补助。但该预算案通过可能性不大,民主党议员基本不赞同此份预算案对低收入家庭补助的削减,共和党内部也意见不一。

3)美联储5月会议纪要暗示循序渐进缩表。美联储5月会议纪要显示,多数成员希望快速收紧货币,对于6月份加息态度较为坚决。多数成员认为一季度经济增速放缓与通胀欠佳是暂时现象。美联储决策者同意,应迅速宣布缩表计划的细节,在17年开始缩表。

  • 国内经济

1)经济及物价

商品房销售下滑。5月前四周,53城房地产销售面积增速持续下滑,同比下降16.6%。二三四线城市房地产销售下滑明显,一线城市房地产略有回暖,但程度有限。

发电增速下滑。4月发电增速降至5.4%,为20166月以来低点。5月发电耗煤量连续两周下降,当周环比下降3.39%%。高炉开工率75.14%,较上周小幅回升,但仍低于五月初水平。粗钢产量有所下滑,焦化企业开工率及半钢胎企业开工率较前一周仅小幅反弹。说明工业生产仍在降温。

工业企业收入与利润增速均放缓。4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从3月的13.7%放缓至11.4%,利润总额同比从23.8%放缓至14%。中上游利润放缓更明显。

食品价格下降。统计局数据显示,5月中旬食品价格较上旬环比下降0.6%,其中猪肉价格环比下降约1.6%,蔬菜价格环比下降约2.2%

工业品价格小幅反弹。截至目前,螺纹钢价格已连续四周走高,铜价企稳回升,煤炭价格连续下降,水泥价格走低。

2)货币信贷流动性

资金面整体宽松。资金利率,R007上升31BP3.40%R001下降10BP2.58%

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300亿元。其中,7天逆回购操作2100亿元,到期3100亿元;14天逆回购操作1700亿元,到期200亿元;28天逆回购到期800亿元。

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受美国国内政治局势影响,本周人民币对美元由6.8786升值至6.8698。上周五离岸人民币大涨。离岸人民币对美元一度涨破6.84

  • 政策跟踪

考虑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5月26日,中国外汇交易自律机制秘书处就中间价报价有关问题答记者问称,外汇市场自律机制汇率工作组正在考虑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主要目的是适度对冲市场情绪的顺周期波动,缓解外汇市场可能存在的“羊群效应”[1]

查信托违规拿地业务,再收紧地产融资。银监发《2017年信托公司现场检查要点》,直指信托公司开展的拿地融资业务。至此,房企主要融资渠道,贷款、发债、信托均受限。

商务部对进口食糖加征特别关税。据商务部,在50%关税基础上,加征特别关税,期限为3年。中国食糖产业或受损害。

证监会多举措规范大股东减持。证监会在其官网发布《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对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行文做出明确规定,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出台了完善减持制度的专门规则。


[1] http://www.chinamoney.com.cn/fe/Info/38243352





本文所引因合规要求有部分内容删减,报告原文请见2017年5月29日中金固定收益研究发表的研究报告《不一样的传导机制》。

相关法律声明请参照:

http://www.cicc.com/portal/wechatdisclaimer_cn.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