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V·T·E·C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龙岩发布  ·  2024胡润中国500强出炉!这两家龙岩人创 ... ·  9 小时前  
龙岩发布  ·  2024胡润中国500强出炉!这两家龙岩人创 ... ·  9 小时前  
江西药品监管  ·  江西省医疗器械经营监管工作获国家药监局通报表扬 ·  11 小时前  
安徽市场监管  ·  纪法小课堂⑬失“效”服务要不得 ·  19 小时前  
西安头条  ·  阿里官宣大消息! ·  昨天  
西安头条  ·  阿里官宣大消息!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V·T·E·C

与欧洲小众高端定制汽车品牌接触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V·T·E·C  · 知乎专栏  ·  · 2017-08-31 02:28

正文

很荣幸,前段时间受电动车创业企业威马的邀请,到德国参观了威马几个供应商的工厂,同时也与威马的深度合作方——高性能汽车定制厂商同时也是设计公司的Isdera有一个比较深入的接触。

在8月12号于纽博格林北环与isdera的高管和车辆进行了一个简短的接触以后,第二天有一整天的与Isdera核心人士互动的活动。当天,Isdera的很多员工专门为我们一行人办了一个小型展览介绍Isdera的历史。Isdera掌舵至今的创始人,因为同时擅长工程和设计被称为“艺匠”的Eberhard Schulz先生(下称舒尔茨先生),花了快两个小时带着我们看了这个展览,介绍了他这一辈子跟汽车的故事,以及为保时捷、奔驰以及自己创立的Isdera设计的很多车的理念。当天还是Isdera一年一度的车友聚会,从世界各地来了很多Isdera的车主。我们看到了很多全世界仅此一辆的车型,也有机会对这些车进行了试乘,与车子、车主都有一个接触。

其实,像Isdera这种极为小众,每年只卖几台汽车的厂商,对于我一直是谜一样的存在,因此这次机会确实是非常新鲜的体验,第一次能够对欧洲顶尖的汽车人,和最特立独行的汽车公司的理念稍微窥探一二。

舒尔茨出生于1940年,他从小就很喜欢汽车,画了不少汽车图纸。到上大学的时候,已经展现出相当的设计天赋,比如他在划船队的时候,就觉得普通的划船机并不能很好的模拟真正的划船,于是只是利用一辆自行车,就改造出了下面这个划船机。利用自行车的棘轮,它只在一个方向有阻力,模拟划水的过程,另一个方向则模拟在空中回桨的过程。它还可以通过在轮辐上加重量来调整阻力,座位也可以前后移动。

他提前修完了大学课程以后,因为觉得没有新的有意思的东西可学,就退学了。这之后的几年里他一直靠妻子资助生活(像李安一样)。

舒尔茨和他的设计图纸。

在1968年第一次完整的设计了一辆车Erator GT,400马力,极速超过300kph,在当时是技术最先进的之一,靠着这辆车,保时捷和奔驰都向他抛去橄榄枝,然后在1971年他进入了保时捷工作。

在保时捷工作的同时,舒尔茨看到了奔驰发布的300SL,这是一款划时代意义的强调强调高速舒适性的GT跑车,拥有117匹马力,极速260kph,但舒尔茨仍然不满意,在这个基础上纯粹利用业余时间做出了CW311,拥有375马力。就是下图中这一辆,它后来卖给一位瑞士车主,在之后试乘的过程中,我有幸坐到这辆车转了一圈。虽然它已经是40年前的作品,但它的动力在今天仍然显得十分激情,而且已经行驶了近20万公里的它今天仍然具有十分良好的车况。

CW311的设计图纸:

然后在1982年,已经积累了相当声誉的舒尔茨创立了自己的汽车公司Isdera,终于可以有机会来全心全意做自己喜欢的车。1983年,发布了一款全部由自己完成设计的车Spider 036i,发动机有几个不同的选择,最大的是265匹马力。这辆车我们在现场也看到了

基于CW311的Imperator 108i,挂上了Isdera自己的品牌:

1993年做了Commendatore 112i,619马力。极速达到了370公里每小时。

90年代以后,因为日本经济危机后,日本投资方撤资,Isdera的经营有些困难,但还是在2006年又做了Autobahnkurier 116i,这是一款GT车型,长达5.6米,在车头里面放进去两台V8奔驰发动机分别驱动前后轴(共600匹马力)。这台车非卖品,只做了一辆舒尔茨先生自己开,也是唯一一款没有采用Isdera标志性的鸥翼门(正好与品牌Logo中展翅的雄鹰一致)的车型。

我也有幸乘坐舒尔茨先生开的这辆车兜了一圈。作为GT车型,这款车无论是座椅还是底盘滤震都要比前面几辆跑车舒适很多。这辆车的内部是这样子的:

试乘前我给舒尔茨先生拍的照片。

这种玩票性质的车还不止这一辆,Isdera还做过一款双人摩托车,跟一般的摩托车座位前后布置或者挂边斗不同,这辆摩托车是“双体设计”,这样右边的摩托车手就可以平等地享受骑行的快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