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评选中国最国际化的IVD城市,上海无疑是第一名。国际IVD企业中最具代表性的
罗氏、雅培、贝克曼库尔特、西门子,中国区总部均在上海。
上海近年来由于外贸、制造业等经济指标被深圳赶超,而时常引发人们议论。这两座城市有着完全不同的气质,
上海是精致的、国际范儿的,而深圳充斥着实用主义,是冒险者的乐园。
就IVD行业而言,上海的优势是众多国际头部企业、知名高校、大三甲以及科研机构,这是一座国内外人才密集,且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
提及中国经济第一城,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是上海,上海稳坐中国经济头把交椅,已经持续了近百年。
上海的面积相当于60个巴黎,5个纽约,4个伦敦,是名副其实的“大上海”。在2005年,上海港成为世界第一大货港。
今年前三季度,上海GDP为34389.18亿元,同比增长4.7%;
北京GDP为33462亿元,同比增长5.1%;深圳GDP为25934.28亿元,同比增长5.4%;广州22149.95亿元,同比增长2.0%。
在《
黄工IVD四大名录(2024)
》中,共收录国产IVD企业2028家,其中四大一线城市数量分别是北京251家,占比12.4%;
上海249家,占比12.3%;
深圳187家,占比9.22%;广州121家,占比5.97%。
小编关注的国产IVD上市企业有68家,下面来盘点下北上广深四个城市,IVD上市企业数量各有多少。
万泰、九强、英诺特、热景、科美、赛科希德、利德曼、贝瑞基因、诺禾致源、义翘神州、乐普、博晖创新、百普赛斯,13家,
占比19.12%。
科华、透景、复星、优宁维、润达、兰卫、睿昂基因、之江、仁度,9家,
占比13.24%。
万孚、达安、金域、燃石、禾信仪器、安必平、云康集团,7家,
占比10.29%。
迈瑞、新产业、亚辉龙、普门科技、理邦、华大基因、华大智造、易瑞生物,8家,
占比11.65%。
有朋友开玩笑说,北京、上海、广州所有的IVD上市企业加起来,都比不上一个迈瑞。从营收和净利润来看,似乎也确实是这样。
昔日的中国IVD龙头上海科华,可以看作很多上海老牌IVD企业的缩影。
上海IVD产业启动并不算晚,但活跃度不够。
在中国发展的大型外企,首选的中国总部就是上海,
约有56%的外企将总部放在上海,
远高于第二名北京的29%,广州、深圳则只有约1.5%。
上海的外企、国企、民营企业几乎各占三分之一,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及上市公司数量,都比深圳多。总体而言,
上海大型企业居多,深圳则是中小型企业林立。
除了罗雅贝西外,
希森美康、碧迪、梅里埃、赛默飞世尔、奥森多、赛沛、雷度米特、丹纳赫、铂金埃尔默、伯乐、徕卡、海肽、美艾利尔
等国际知名IVD企业,中国区总部无一例外,都在上海。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为贸易便利化和投资自由化提供了试验平台,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进驻,提升了上海的国际竞争力。
虽然增速上面,上海IVD企业不如深圳有优势,尤其是国产IVD企业,上海完败。但就整体IVD产业而言,有着国际IVD巨头加持的上海,对深圳又是完胜的。
有朋友可能会质疑,外企发展得再好,和中国又有什么关系。还是有关系的,国际巨头们都已经在加码本土生产制造和研发了,本质上他们和国产IVD企业并没有太大不同。
外企已经逐步成为中国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的存在从长远看是利好中国经济的。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逆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
有朋友表示,深圳IVD企业会优于内地IVD企业,
长远来看,5-10年,上海、苏州等长三角地区IVD企业会超过深圳、广州等珠三角IVD企业。
当然,朋友指的是国产IVD企业之间,深圳和上海这两座中国经济领先城市之间的较量。事实上,小编认为这种比较的意义不大,因为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双中心”的格局不会发生改变。
出于八卦的心态,小编还是想设想一下,如果朋友说的这种情况成立,那会是因为哪些原因。
上海的产业结构多元且均衡,
涵盖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各产业之间发展相对均衡,传统制造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相对而言,
深圳制造业比较单一,
仅电子产业就占了54%,其他产业发展并不算突出,有严重的偏科问题。但同时,这也并不妨碍深圳经济在中国全面智慧化升级的背景下,异军突起。
只是电子产业的红利终将会逝去,浩浩荡荡的IVD设备智慧化革命完成后,深圳的优势可能也就不再那么明显。行业格局一旦确立,深圳相对于上海的产业优势可能就不复存在。
如果深圳相对于上海的电子产业优势不复存在了,那么这两座城市之间的比拼,将会更多集中在
文化背景
以及
综合产业
优势上。
上海拥有复旦、上海交大等一流学府和科研院所,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持。同时,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汇聚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包括国内外的专业人士和学者。
上海有五大定位:
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致力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点发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综合来看,虽然深圳目前在IVD行业领先,但上海的多元化产业结构、政策支持、地理优势和人才资源使其在未来有可能在整体IVD实力和产业发展上逐步赶超深圳。
不过小编个人认为,即便有赶超的可能,五到十年这个时间大概率也是不够的,小编觉得至少会有二十年。
上海与深圳在中国经济中分别扮演着国际化中心与创新引擎的角色,各具特色又相辅相成。